石慧群


檔案工作是治黃事業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天橋黃河河務局從檔案工作著手,靶向賦能黃河文化建設,譜寫了以檔案管理助推文化建設的蘭臺新篇。
被命名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入選國家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重點推介名單、水利部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案例,“文韻天橋”品牌建設日新月異……天橋黃河河務局從“檔海”史料中掇菁擷華,打造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的濼上樣板。
用心筑好蘭臺夢
百年無廢紙,千年紙變金。從收集各類文件、確認歸檔范圍、劃分保管期限,到組合成卷、蓋章歸檔、錄入系統,檔案工作歷時漫長、過程煩瑣,考驗著檔案工作者的工作態度和專業素養。
天橋黃河河務局在做好檔案整理“五步法”的基礎上積極進取,不斷完善檔案制度、嚴格庫房管理、優化硬件設施、推動檔案信息化進程,持續提升隊伍建設,精心管檔、護檔、用檔,實現檔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數量龐大的檔案資料,經由天橋黃河河務局檔案工作者的歸類而變得科學規范、井然有序。檔案室內鱗次櫛比的文件柜、閱覽室里記錄翔實的借閱表、會議室中井然陳列的榮譽墻,讓每一次業務查詢都能順利高效,讓每一次史料鑒別都能去偽存真,讓塵封的故事得以撥云見日,讓治河的精神得以百年傳承。
守正創新結碩果
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和文化載體,檔案是黃河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石。在打造“文韻天橋”黃河文化建設進程中,天橋黃河人從檔案中尋找素材、獲得靈感、汲取智慧。
說起編纂《天橋黃河文化成果手冊》的歷程,天橋黃河河務局職工周方勇說:“寫100 字的文章,要參考2 萬字的資料。”這本6 萬余字的手冊耗時半年完成,詳敘了天橋黃河地理演變、治河機構歷史沿革,羅列了轄區范圍內的石刻遺址,匯集了今昔治河故事,是天橋黃河文化建設的代表性成果。從檔案資料里搜尋原始數據、圖文影像,讓手冊內容更為客觀、真實。
在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講解員指著身后的照片墻,引領參觀者穿越歷史時空,回到1947年黃河重歸濼口險工的現場,回到2004 年濟南黃河人鏖戰標準化堤防工程的雪夜……“這些照片記錄的就是當年的施工現場,我們能看到一字排開的吸泥船、宛如巨龍的輸沙管道,這些管道通往千米外的淤背區,由于距離遠、壓力大……”動情講述加上生動的影像,吸引著參觀者駐足聆聽觀看。
黃河文化建設的需求導向,成為利用好檔案資源的嶄新方式和全新視角。在國家水情教育基地等重量級榮譽的申報中,檔案工作提供了權威、嚴密的資料支撐;在幸福單位建設、美麗河湖創建中,檔案工作積極提供資源;在職工提高專業素養、錘煉治黃技能、講好黃河故事時,檔案工作總能提供堅實后盾。
取則行遠譜新篇
進入新時代,存儲樣態日趨多元,檔案工作如何與時俱進,記憶何以“留痕”?面對這個問題,天橋黃河河務局檔案工作以“深入挖掘新內容、積極開發新載體”為指引,開展了一系列檔案編研創新工作,實現了檔案從封閉管理到活化利用、從簡單的檔案保管轉為更好地輔助科普宣教。
深耕“編研+ 展覽”,天橋黃河河務局結合青少年研學旅游熱和臺港澳同胞參訪熱,與時俱進地更新景點介紹和主題展板,用更平實的語言講好濼口治黃德政碑、鎮河神獸等的來龍去脈;開發“編研+ 融媒體”,該局職工自主完成文化成果手冊、水情科普手冊、“小夏帶你游黃河”系列視頻,2 項編研成果被評為山東省檔案編研優秀案例。“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創新與服務模式改革研究”和“新形勢下創新水利工程檔案管理的途徑”獲得2022—2023 年度山東省檔案學優秀成果項目二等獎,“CUPS-PDF 云打印系統在檔案管理工作中應用”被評為山東省檔案館、山東黃河河務局征集檔案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優秀案例……
卷帙浩繁的大河史料,不僅記錄著過去,也啟迪著現在、引領著未來,為黃河文化建設帶來浩蕩春風和甘霖雨露。信息時代呼喚著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在天橋黃河,有關檔案管理的創新舉措不斷落地生根,期待著蔚然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