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穿衣已不再是難題,可一個多世紀前紡織卻是關系千家萬戶的大產業。青島這座城市因紡織而興盛,紡織工業曾經在青島的產業中擔當著半壁江山的重任。了解青島的歷史與未來,不能不知曉青島的紡織工業史,這也正是青島紡織博物館的使命與擔當。
青島紡織博物館,位于青島市四流南路80號,是國內首家紡織主題博物館和紡織遺址公園,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徜徉在博物館內,一草一木都凝結了歷史,并展示著時代的印跡。
百年金桂花樹、百年老水塔等,都在向觀眾訴說著青島紡織業從1902年開始以來的誕生、發展與輝煌。1902年,德國人在青島滄口建立“德華繅絲廠”,高聳的煙囪“傲視”著整個膠州灣。從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者開始接觸并掌握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技術,開創了青島機器紡織的先河。工廠生產的柞蠶絲、黃白絲、廠絲等各色絲織品質地上乘,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大洋彼岸,“青島”這個名字,第一次走出國門,走紅世界。
據有關資料記載,百年水塔是1934年日商上海紡織株式會社在青島開設分廠時,為方便提供生活、生產和消防用水,而建起的整體為水泥和鋼架結構的工業水塔,也是當時廠區的最高建筑。1937年12月18日,為抗擊日軍入侵青島,國民黨青島當局撤退前實施“焦土抗戰”政策,將日商在青島建立的紗廠全部炸毀,唯獨這座水塔得以僥幸留存。1938年1月,日軍占領青島后,日商又在原址重建紗廠,該水塔被重新啟用。抗戰勝利后,紗廠收歸國有,更名為中國紡織建設青島公司第五棉紡織廠;青島解放后,又更名為國營青島第五棉紡織廠,飽經滄桑的水塔依舊繼續保障著廠區的生產生活。如今,該水塔雖已失去供水功用,但整體建筑保存完好,作為青島市現存最早的工業水塔,已成為青島紡織乃至城市歷史的有力見證者。
時光如梭,編織經緯。作為青島的“母親工業”,百年紡織給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歷史文脈。有人說,一部青島史,半部在紡織。這是歷史的真實,并無夸大之處。漫步在博物館,手搖著掛滿彩色簡紗的搖紗機,緩緩轉動的它不禁將人帶入舊日時光。從最原始的木制織布機,到日占時期的半自動機器,直至解放后的自動換梭布機、細紗機、梳棉機,博物館內一應俱全,其中一臺細紗機還是郝建秀當年在國棉廠當女工時操作使用過的機器。
“盛錫福的帽子,謙祥益的布,瑞蚨祥的綢緞,震泰的西裝”,在這里,你可以重溫當年青島最出名的四家紡織業老字號的輝煌,重走當年的“上青天”之路。上海、青島、天津是中國近現代紡織業的主要發祥地,故稱“上青天”,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的一個縮影。青島紡織博物館借助珍貴的紡織遺存資源,再現這段工業歷史,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紡織上青天文化傳播基地”。(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