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肥東洋蛇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然而在現代社會背景下,肥東洋蛇燈的傳承與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本文介紹了肥東洋蛇燈的起源、制作、表演過程及形象寓意等,分析了肥東洋蛇燈保護的現狀,進而提出針對性的保護策略。
肥東洋蛇燈的起源
肥東洋蛇燈起源于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鎮大邵村。據說,在元末明初,元軍戰敗,四處潰逃。一支元軍逃入了位于肥東縣東山腳下的大邵村,村民們見狀紛紛外出逃命,只剩下一對邵姓婆媳。因邵姓媳婦懷孕無法離去,媳婦與婆婆一同躲進了東山的一個山洞。此時,饑餓疲憊的元軍士兵準備生火做飯,他們找到了山洞,發現了山洞里的這兩位婦人,突然間向她們發動了襲擊。就在這個時候,山風驟起,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洞外草地上傳來“嗖嗖”聲,一條數丈長的白蟒從山崖滑落,直擊山洞,它口吐蛇信子,擊退了元軍。風雨過后,婆媳二人毫發無傷。她們喜極而泣,向東山虔誠跪拜。后來,邵姓媳婦生下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取名思明,他自幼心靈手巧,尤擅扎燈。當他18 歲時,母親告訴他之前的事情,思明認為這是神靈庇佑,遂發動全村扎蛇燈以感恩紀念,取名肥東洋蛇燈———洋蛇,即海洋蛇神。其后邵姓子孫代代相傳,每18 年玩一次洋蛇燈,每玩一次增加一節(約1.6 米)。
肥東洋蛇燈的制作及表演過程
肥東洋蛇燈的制作
肥東洋蛇燈作為以蛇為造型的燈飾,具有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藝術特色。制作肥東洋蛇燈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毛竹、黃麻、桑皮紙、蠟燭等。在選材方面,要求毛竹柔軟且不易受蟲蛀蝕,黃麻堅實耐用,蠟燭則需要火焰穩定且安全。根據當地居民介紹,制作一條肥東洋蛇燈需要全村人忙碌一個多月的時間方能完成。一條肥東洋蛇燈由數百個零部件組成,包括蛇身、蛇頭、蛇尾等主要部位,以及眼睛、鱗片等細小的裝飾。這些部件的尺寸、形狀和位置都需要精確到毫米。尤其是蛇頭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不僅要表現出蛇的兇猛神態,還要確保燈光透明度達到要求。蛇嘴和蛇信子制作要經過精心設計,不僅要考慮到藝人在表演過程中機關裝置的應用,還要確保燈芯、火圈、蠟燭等在蛇身舞動時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制作蛇身時,工匠們必須選擇輕質又堅固的材料,如竹子、木頭或塑料,根據蛇的自然形態進行雕刻和打磨,以便舞動時具備蛇的靈活性和逼真感。所以,編織蛇身部分特別復雜,其中一個蛇珠編制就需要老匠人投入兩三天的時間。
此外,扎制好肥東洋蛇燈的骨架后,邵氏族人還要依次用桑皮紙、彩紙、紗布等對其外觀進行精心的裝飾,來凸顯蛇的造型,以紅色為“蛇皮”,并在蛇身上拼貼黑白與彩色相間的蛇鱗,讓蛇尾、蛇身和蛇頭完美地銜接,以展現蛇行進時的靈動美感。做好的肥東洋蛇燈整體長度約為128 米,重達上千斤。每節燈身一個燈把、兩個活火圈,共59根燈把、123 盞蠟燭,玩耍時無論燈身如何舞動,燭芯始終向上,搖曳生輝、流光溢彩。
肥東洋蛇燈的表演過程
肥東洋蛇燈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其表演過程亦有嚴格的程序,從出燈、玩燈到收燈,每個程序都充滿儀式感。
出燈前,人們要前往東山洞口,虔誠地行三步一叩首的大禮,以表達感激之情。隨后,燈隊隊員按照先主玩、再領玩、最后蛇頭玩的順序,向蛇神參拜,并點亮蛇燈。蛇身被用大紅綢布包裹起來。出燈時,前面擺放著4 對牌燈,分別書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洋蛇燈的來歷”以及“燈藝的簡介”,緊接著是兩個三眼銃,用以助威。在隊伍的尾部還有20 管笛子和兩個大抬鼓。
玩燈是整個儀式中最令人激動的部分。燈隊隊員展示出一系列高難度的動作,包括長蛇出海、走徑折、搖大車、盤寶塔等多個表演形式。在長蛇出海形式中,有頭出、尾出和頭尾雙出三種。頭出時,音樂鼓點平緩;尾出時,音樂鼓點輕快而流暢;而頭尾雙出時,音樂的節奏急促、鏗鏘且充滿激情。走徑折展示的是洋蛇蜿蜒游動的狀態。在實際的表演中,上徑折時,燈隊隊員舉起支棍,做出彎曲狀,蛇身位于上方;下徑折時,燈隊隊員讓支棍向下彎曲,蛇身則位于下方;而在上下徑折時,蛇的頭向上,尾向下,或者蛇的尾向上,頭向下,形成平行游走的狀態。搖大車是洋蛇剛出海一段時間后開始翻騰表演。此時,蛇的頭面向觀眾,燈隊隊員保持著原地不動的步姿,憑借著手臂的力量和彼此的默契配合,用支棍讓蛇燈上下左右飛舞,從側面看上去就像是洋蛇在原地翻滾。而從正面看去,觀眾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洋蛇的每個環節都在舞動。盤寶塔分為頭盤和尾盤,是洋蛇燈表演的重頭戲,也是整個表演的高潮。當鼓點由歡騰激昂變得溫柔舒緩時,燈隊隊員們將蛇的身體逐層盤起,底部的支棍托著蛇頭,使其位于最高點。由于洋蛇的長度達100 米,即使盤起來,也能達到6 米的高度。
收燈,也是“說好”環節,共計好言好語44 句。當肥東洋蛇燈返回村莊大約離村500米遠時,有三眼銃鳴炮迎接,以向蛇神表示敬意。隨后,將蛇頭放置在負責玩蛇頭的人家,設壇膜拜。每位參演者皆向供著蛇頭的香壇作揖磕頭。結束后,燈隊隊員每人攜帶一節舞動的蛇身回家保存,以便在下一次出燈時重新制作全新的蛇燈。
肥東洋蛇燈的形象寓意
肥東洋蛇燈作為一種富有民間特色的傳統藝術形式,不僅在形式和造型上呈現出絢麗多彩的視覺效果,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和人文內涵。
在造型方面,蛇在古代就有很多的寓意和象征。如:人面蛇身的女媧形象象征著生命和力量,玄武的符號形象代表輪回重生,珥蛇、操蛇、踐蛇象征崇高的神性。所以肥東洋蛇燈就有了祭祀、祈福、消災之含義。
在色彩方面,肥東洋蛇燈以紅色蛇身為主色調。而火焰的燃燒和燈光的閃爍為紅色賦予了象征意義,古人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秘、智慧和吉祥的象征,融入肥東洋蛇燈的制作中,并賦予其更加豐富的寓意和文化內涵。
肥東洋蛇燈每18 年舞動一次,每舞動一次蛇身則會延長一節(約1.6 米)。18 代表一個人真正成為大人,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能夠承擔責任和義務,甚至能夠獨當一面。而1.6 米則是以前成年人的平均身高。肥東洋蛇燈以表演形式演繹生命的成長和延續,象征生生不息,子孫延綿。
肥東洋蛇燈造型所承載的形象寓意,彰顯了多樣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內涵。同時,匠人們巧妙運用燈光和色彩,將傳統文化的神秘、智慧與現代藝術完美融合,表現了文化傳統的生機與活力。
肥東洋蛇燈的保護現狀
肥東洋蛇燈為合肥市為數不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種以蛇作為家族圖騰的文化現象在全國很少見。肥東洋蛇燈遵循祖制,父子相傳,且僅限于邵姓族人參與,這大大限制了其發展和傳承。肥東洋蛇燈包含了諸多的民俗文化因素,如民間手工藝、舞蹈、音樂、家族信仰、口頭文學等。和一些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樣,肥東洋蛇燈也面臨著傳承人老齡化、技藝失傳和資金缺乏等保護和傳承方面的難題。
首先,年輕人對肥東洋蛇燈的興趣和認同度降低,導致傳承人數量減少和技藝斷層。隨著外來文化的融入和科技的發展,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降低。另外,隨著學生外出求學、年輕人外出打工,這也導致傳承人數量減少和技藝斷層的問題。
其次,肥東洋蛇燈的演出技藝已失傳了一部分,其舞蹈和音樂都與原始的部分略有差異。據當地老者講述,早年間肥東洋蛇燈擁有壯闊響亮的鑼鼓場面,如今缺少了鼓點激昂且具有威懾性的聲響,其中一些打響的樂器已經遺失。這些遺失的樂器曾經是肥東洋蛇燈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具有威懾性的聲音,是一種敬畏,也是一種精神。從舞蹈層面來說,傳授舞步的都是長者,并且是家族傳承,所以在傳承的時候難免會有遺失或增加個人審美意識的舞步,這也是肥東洋蛇燈無法完整地傳承的原因。
最后,肥東洋蛇燈的傳承習俗祖制限制了其傳播和傳承。根據肥東洋蛇燈的傳承習俗規定,肥東洋蛇燈需要18 年才能玩一次;舞燈的技藝只限于父子之間相傳,子承父業,并且不能有外姓和女性成員繼承。這些規定大大限制了其在當下的傳播和傳承。
另外,從社會層面分析,肥東洋蛇燈不論是藝術形式和表現形式,都逐漸顯示出與當代社會的審美需求不符的趨勢。
肥東洋蛇燈的保護策略
針對肥東洋蛇燈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保護策略。
首先,加強宣傳,提高年輕一代對肥東洋蛇燈的了解和認識,鼓勵年輕一代向傳承人學習肥東洋蛇燈的制作和表演技藝,積極參與肥東洋蛇燈的保護和傳承。
其次,創新肥東洋蛇燈的表演形式。例如,在2018 年的肥東洋蛇燈表演中,燈隊隊員對洋蛇燈的玩燈技巧進行了創新,增加了如“四蟒翻身”等更具視覺沖擊力、扣人心弦的新動作,豐富了肥東洋蛇燈的表演形式。這些創新有助于提高洋蛇燈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其展示出時代風貌。
再次,深入挖掘與研究肥東洋蛇燈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使其在新時代得以傳承與發展。此外,加強立法保護,提升傳承人待遇,開展洋蛇燈教育,以及舉辦文化節等活動,提高洋蛇燈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最后,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支持跨界合作,為傳統藝術的保護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地方政府對肥東洋蛇燈的保護和傳承提供資金扶持,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肥東洋蛇燈的制作、演出和普及活動;設立肥東洋蛇燈專項課題,支持相關學術研究和技藝傳承;舉辦各類宣傳和推廣活動,與旅游業和文化產業進行跨界合作。也可以利用視覺藝術設計手段,對肥東洋蛇燈的文化象征、形象符號以及文創產品的形式進行二次傳播;鼓勵志愿者深入基層,協助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肥東洋蛇燈的推廣和普及工作,為傳統藝術的傳承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