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亞洲前途在哪里?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提出兩大“時代之問”。6年時間過去了,經過不斷思考不斷演進,博鰲亞洲論壇在2024年3月為全球提供了具有現實意義的“中國作為”: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人類社會面臨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各國必須在“加強團結協作、攜手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還是“抱持零和思維、把世界推向分裂對抗”之間做選擇、作決定,感受焦慮,承受壓力??此浦挥袃蓷l道路、兩種選擇,但關系重大且長遠,攸關人類前途和世界未來。
地緣政治持續干擾全球合作,產業鏈的全球重組與安全等問題引起強烈關注,不同國家各有舉措。但是,對產業鏈的關注必須與產業鏈效益和市場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否則付出沉重代價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國民。
比如美國,其實正在讓老百姓為政治行為買單,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以當下備受矚目的一個現象舉例。近年來,美國采取近岸外包,導致大量中國企業不得不選擇在墨西哥投資建廠。從數據上看,今天墨西哥的一個工業園區里,中國企業使用的面積比2019年多了7倍。然而,要建廠出口,就需要辦理墨西哥原產地證,不僅徒增企業負擔,重要的是,最終為此買單的仍是美國普通消費者。
進一步追問,美國失業率較高、經濟增長較慢、中產階級比例下降,是因為外部產品進口引起的嗎?國家之間抑或企業之間,就某項技術達成協議與人為制造壁壘、相互禁止使用,哪一個更能為人類造福?這些都是常識問題,但很遺憾,政客們為了政治私利,掩蓋了經濟現實。美國前商務部長卡洛斯·古特雷斯一語道破:成為一個全球公民很重要,而這并不等于不愛自己的國家。
全球化進行了幾十年,企業通過國際貿易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每個參與的經濟體都由此獲得發展,這是市場化的邏輯、按照規則辦事的邏輯、平等雙贏的邏輯。一個理智的政府要做的,是尊重全球機制,平衡自身利益和共同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悅納全球化以讓自己的老百姓從中獲益。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深刻理解中國經濟運行模式所發生的變化。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以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要素流量型開放”為主,正在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穩步擴大規制、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新階段。換句話說,過去的大擴張時代已然結束,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提醒,是時候走上正規的市場經濟之路了。
中國已經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是越來越多國家的主要投資來源國,是大多數國家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之一。那么,對于開放的思考,不再僅僅是關乎一個國家快速發展的開放,還應包括推動全球共同受益的開放,在貿易、人才、文化、技術等層面擴大和深化共享。“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29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的互換協議,互換總規模約4萬億元人民幣,有效促進了跨境貿易和投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博鰲透露的信息,佐證的正是新階段的到來。
整個中國都在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我們愿意同世界各國加強交流合作,歡迎更多外國企業來華投資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國務院印發《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一系列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原則的承諾,讓更多市場主體對中國有了明確的預期。
博鰲亞洲論壇曾代表中國人追求開放的一個過程,現在看來,博鰲亞洲論壇也是中國人追求開放的一個結果。下一步要做的,是繼續用開放的思維、胸懷和方法,來解決世界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問題,正如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潘基文在2024開幕式上所說,“無論如何都不能回到‘壞日子的時代,唯一的前進方向是團結、合作、多邊主義、全球化以及開放的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