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廈門是清王朝疆域內的海防重地,“東為臺、澎唇齒,西為泉、漳門戶,北達會垣,通省咽喉所在”。《廈門志》卷三記載:“廈門海防首要地也,水師提標五營駐之”。清取代明后,泉州衰敗,廈門異軍突起,一度成為清朝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即使清政府對外封閉廈門后,其航運業、造船業,因與臺灣的商貿關系而得以維持和發展。至于民間航運業主和商人,與東南亞、日本等地的經貿往來,從未間斷。他們的商業勇氣和航海經驗,在當時的中國出類拔萃。
15至19世紀末期,中國火炮技術相對發達,火槍、戰船和炮臺等軍器發展相對滯后。中國炮臺技術的淵源可追溯至宋代以來的城防技術,清朝海防炮臺(海岸炮臺、海島炮臺、海口炮臺)沿用宋代以來的高臺式露天建筑,磚石結構,無縱深防御,沒有戰船配合,防護性差,射擊盲區多,且炮臺形制小,配炮少。15—16世紀,中西對抗主要是陸海炮戰,其中,戰船與火炮是最主要的武器。晚明時期,國人對歐洲殖民者形成“船堅炮利”的印象,炮臺技術的先進是最直接體現。
中國的炮臺建設始于明朝,主要的目的是防范和打擊倭寇,到了康熙年間,炮臺的興建達到了高潮,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炮臺為主的海防體系。晚清時期,中國炮臺依據省份,可以分為臺灣炮臺、福建炮臺、廣東炮臺、浙江炮臺、江蘇炮臺、山東炮臺、奉天(遼寧省的前身)炮臺、直隸(河北省的前身)炮臺等八省炮臺群。清王朝的炮臺主要用來防范海盜和海上走私,以及鎮壓各地的人民起義,炮臺防御體系的保守、落后、被動,使得我們處處挨打,幾乎每一次實戰都不堪一擊。
鴉片戰爭前廈門海防炮臺建設和防御工事相對簡陋。1823年,福建水師提督許松年在廈門島沙坡尾武口附近建立大炮臺;在廈門島北端建立高崎炮臺;在廈門島東南端建立黃厝炮臺;在廈門島東南6000米海中浯嶼設炮臺,安炮四到六位,重約千斤,可見其規模不大。據英國檔案館藏記載,1840年第一次廈門之戰時,英軍海上共有英國皇家戰艦布朗底號炮42門,軍官人數280人。中方擁有海上數艘帶兵戰艦,岸上中方部隊、軍官人數估算250人。英軍無傷亡,中方估算陣亡12人,受傷人數未知。廈門島南岸炮臺,即“大炮臺”,未安設炮。

1839年繪制的廈門全圖,右側圈出的“白石頭”位置可見“同安縣前營地方”的注記,表明這個廈門鎖鑰已有海防駐軍
第一次廈門之戰后,廈門才在鄧廷禎等人帶領下,全面加強防御,但最終不敵英軍。第二次廈門之戰,福建沿海炮臺年久失修,戰爭將近,財力不足,廈門海防建設依舊單薄,最終失敗。經過前兩次廈門之戰的失敗,閩浙總督顏伯燾奏報道光皇帝廈門已被英軍侵占情形折:“伏念臣自到泉州,知廈門地方吃重,雖無險可守,不敢畏難,久居泉郡,決意常川駐扎廈門。并即會督文武前往唔嶼、青嶼、大小擔,逐一履勘,處處皆可設險。迅即督令該道劉耀橋委員趕辦各處炮臺,甫經工,而三處需大炮三百門,又改加重被及置辦商船五十余只,約需大炮千門。采鐵熔鑄,雖已倍工趕辦,而神物重大,未能克期威事……興泉永道劉耀椿自辦理夷務,實心實力,一意孤行,時勢維艱,與臣同一束手。該道雖統轄興泉永三府州縣,而衙署設在廈門,咎無可辭,應請將該道交部嚴加議處。提臣竇振彪督師出洋巡緝,廈門被占,尚非該提臣意料所及。惟廈門全系水師所錯,咎實難誼,應將該提臣交部議處。至現在籌辦情形,并傷亡將士,俟查有確數,續行陳奏。再,臺灣尚有五虎門與,八里岔對渡,蚶江與鹿港廳對渡,不致文報隔絕,合并附陳。為此恭折由五百里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謹奏。”
時任閩浙總督顏伯燾于1841年抵達廈門后親自籌劃廈門海防,造戰艦,買商船,并且招募入伍人數千人,招海濱勇士八千多人來加強海防。在峿嶼、青嶼、大擔、小擔四島上增設炮臺,在北岸北石頭、安海、水操等處設大小炮270多門,在廈門港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建立石壁炮臺。顏伯燾用花崗巖精心建造,表面用泥土覆蓋,從海岸延伸到城市的郊區,建立起清王朝最堅固石壁炮臺。據載,石壁炮臺長約1.6千米,高3.3米,厚2.6米,全用花崗巖建成,每隔1.6米留一炮洞,共安設大炮100門,在這個炮臺的后面,有一系列陡峭的巖石高地,高地的一側建造了堅固的堡壘墻,作為炮臺的側翼防御,此外壁后設置兵房。
原址在廈港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也就是如今位于廈門的胡里山炮臺的前身。總體而言,廈門的海防布置尚屬完備,顏伯燾的備戰工作積極。

廈門的石壁炮臺
英政府接到義律訂立《穿鼻草約》的報告,認為得到的權益太少,不予批準。派高級官員璞鼎查(1789—1856年)代義律為侵華全權代表,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爭。時任閩浙總督顏伯燾分析了福建海防的形勢,并據前兩次戰斗的經驗,在廈門進行了大規模的防御建設。8月10日,璞鼎查抵澳門。21日,率大小軍艦十四艘、陸軍二千五百多人北犯。25日,英艦闖入廈門海口。閩浙總督顏伯燾急調水陸軍守鼓浪嶼。次日,英軍進攻,戰斗激烈。英艦沉一艘、傷五艘。炮臺失守,金門鎮總兵江繼蕓等戰死,鼓浪嶼、廈門相繼失陷,印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法則。

廈門防御、作戰示意圖
英軍兩艘戰船連續炮轟,射彈2400發以上也沒有炸毀石壁炮臺。清軍將士頑強抵抗,英軍無法正面攻破。英軍發現石壁炮臺的大炮被固定在炮眼內,于是改從后面進攻石壁炮臺。清軍將士堅守炮臺,利用石塊、鳥槍、弓彈、刀茅相拒,甚至用肉搏等手段抗擊敵人,由于眾寡懸殊,最終英軍占領了石壁炮臺。英軍陣亡人數1人;受傷人數16人。中方軍隊陣亡估算150人;受傷人數未知;被繳獲343桿裝彈槍支,157桿未裝彈。
可見,閩浙總督顏伯燾從廣東方面獲悉了英軍登岸的狀況,但僅安排一些鄉勇在石壁炮臺兩側空虛地段把守,力量十分單薄,且未有防護后路和游擊策應之師。炮臺的實物保障中以槍炮及彈藥的保障最為重要,清軍裝備的槍炮以及戰艦一開始主要是通過外購的方式獲得。裝備的落伍以及后勤體系的不完善,與其經費的長期短缺密不可分。官方雖在沿海增設了許多炮臺,但往往受制于財力限制而未具體實施。由于炮臺系“臺墻開門置炮,墻厚門深,又不能左右活轉,但可直擊”,各炮臺之間更無火力交叉互相配合。英軍發現中國守軍弱點,乃以各個擊破的戰術,在躲過清軍炮火直擊之后,集中數艘軍艦炮火,對各炮臺逐一進行猛轟,轟破一臺,再攻一臺。實際上,盡管中國守軍竭力回擊,經過海軍的猛烈轟炸,在廈門的英軍登陸部隊的抵抗力微弱,但終無法抵擋英軍優勢炮火,傷亡慘重。時至1841年8月,中英軍隊在福建廈門周圍尤其石壁炮臺進行了一場很重要的戰役,此是清朝主戰派決意同侵華英軍進行硬碰硬的一次戰役,也是英軍船隊對清軍單個炮臺進攻火力密度最大的一次。
第三次廈門之戰中英參戰傷亡情況

第三次廈門之戰中英參戰傷亡情況
參戰方 參戰人數 傷亡情況英方 英方海上共計2487人,岸上共計305人,廈門島上共計1411人,以上總計4203人 陣亡人數1人,受傷人數16人中方 中方岸上若干部隊,總計人數估算10000人 陣亡估算150人,受傷人數未知,繳獲343桿裝彈槍支,其中157桿未裝彈

1841年8月26日,英軍威厘士厘號三級在線軍艦,伴隨雙桅縱帆船哥倫拜恩號使用“線式戰術”進攻福建廈門石壁炮臺
福建水師提標是清軍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之一,駐守廈門。它共有中、左、右、前、后5營,額設官兵4300余名。其中一半是海岸防衛部隊,另一半是艦船部隊。就海岸防衛部隊而言,它在廈門島、鼓浪嶼島共有兵丁517名,但分在10處汛地、24個堆撥以及廈門城四門、水操臺等40余處地方;又在廈門島外圍的大陸,沿馬巷廳(今屬廈門翔安區)、同安區、龍溪縣(今分屬漳州市薌城區、龍海市)、海澄縣(今屬龍海)一圈海岸,駐兵1390名,分在41處汛地,每處3~201名不等。就艦船部隊而言,共有大小船只67艘,其中48艘為戰船(大橫洋船、同安梭船),另有19艘為海岸巡哨之槳船;而在戰船之中,又有13艘有固定的海上汛地,只有35艘可機動出洋作戰。
1841年8月26日,顏伯燾終因軍事力量的懸殊和武器裝備的落后,未能守住石壁炮臺,遏制英艦北上。作為正義方的福建水師上下,使用固守炮臺的笨拙戰法,雖拼死抵抗,但因炮臺以及船炮技術的落伍而終遭慘敗。此戰結果也驅使著清朝一些主戰官員向主和派方向的轉變。顏伯燾本人也是在戰敗之后,才改變其先前的主戰態度。該戰的實質是,清廷讓一支以“制賊與防夷”為主要職能的綠營水師,使用著和世界上最強的陸海軍有“代差”的武器和戰術,擔負御侮任務,無異于羊入虎口。石壁炮臺在當時修筑確實非常堅固,然其與同期西洋相比,實在一般。就算與同期的中國最堅固的虎門炮臺與吳淞炮臺相比較,也僅是防護能力有所提升而已。
從炮臺角度看廈門之戰中西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戰術戰略方面的差距。清朝軍隊在作戰時采用的大多是冷兵器時代的戰術和戰略,如圍攻、伏擊、誘敵深入等,而西方列強則采用了更加現代化的戰術和戰略,如散兵線、正面沖擊、側翼包圍等。這些戰術和戰略更有利于發揮西方列強裝備的優勢。另外清軍的炮臺炮臺是傳統的露天高臺,四周有圍墻,正面有垛墻,內有火炮,后方是官兵宿舍,這與同時期歐洲的堡壘相比,落后大約三百年。炮臺露天,頂部無防護,英軍的曲射火炮可以從頂部擊中炮臺上的士兵。炮臺正面只有垛墻作為掩體,垛墻厚度薄,易被英軍火炮摧毀。炮臺內以重型火炮為主,且集中在炮臺的正面,此配置雖可抵擋敵軍正面進來的軍艦,但難以抵御小的戰船和士兵。同時期的歐洲已經開始使用輕型火炮進行攻擊,靈活性十分強。炮臺周圍沒有壕溝等防御措施,一旦英軍進入到炮臺里,清軍則難以抵御。譬如,英軍登陸石壁炮臺,夷船一面攻炮臺,一面以小舟渡兵,繞攻旁岸,從背后和兩側進攻該炮臺,這才轟開缺口,進行登陸,清軍守軍無法抵擋,最終潰敗。
清軍炮臺與后方缺乏良好的應急系統,戰時,炮臺難以從后方獲得兵員、武器彈藥和糧食補給。16—17世紀歐洲各國普遍采用棱堡式炮臺,棱行炮臺可減少敵方炮火攻擊,彼此間又可形成交叉火力,是比較有效的抵御敵軍圍攻的防城體系。可見,清朝炮臺與同時期的西方棱堡防御設計相差甚遠。清政府在原有的國家專制制度不變的前提下,上下管理混亂、財政短絀、官兵素質提升有限,僅靠模仿西方的炮臺工程技術,不能改變國家積貧積弱與飽受欺凌的局面。

英國愛爾蘭皇家第18團陸軍攻上福建廈門石壁炮臺時的肉搏戰
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中國作為火炮發明國,制炮技術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總體看并無大的變革,主要是由于缺乏技術和工業革命的背景所致。又因廈門石壁炮臺的炮洞夾角小,鐵炮沉重,無法旋轉只能直擊,為防止炸膛,每打三四炮必須等炮身冷卻才可裝填彈藥。英軍的戰艦炮火密集,打出一排側舷炮后,船體旋轉180°,換用另一側舷炮繼續攻擊,炮身在艦船轉體時輪番冷卻,打炮的間隔短,速度快。在炮臺武器方面也存在差距,英軍所有步兵配備的武器為棕貝絲式燧發步槍,有效射程約137米,但雨天效能較差。英海軍陸戰隊1841年裝備擊發步槍,1842年初英國步兵團也開始配發這種槍。擊發槍火力不比燧發槍優勝,但好處是雨天照常使用。而中國軍隊使用的最有效的武器是抬槍(一種可轉動重型火槍),能夠射出45克重的彈丸,長304.8厘米,安裝在三腳支架上發射,三腳架上裝有轉動裝置,可調節瞄準方向,但需要三人操作。在炮兵武器方面與英軍也有差距,英國炮兵武器使用了先進的14.5、5.4、4、2.7千克的康格里夫火箭炮,康格里夫燃燒火箭炮也在備用之列。而清軍的炮兵武器種類繁雜,威力較弱,有銅炮、鐵炮,也有少量的葡萄牙制造的火炮。
軍事素質方面的差距。鴉片戰爭時期,清朝軍隊的士兵普遍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基本的軍事技能和戰術素養,而西方列強的士兵則接受了較為系統的軍事訓練,具備較高的戰術素養和戰斗力。英國軍隊在鴉片戰爭期間已經實現了近代化軍事改革,士兵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包括步槍射擊、戰術運用、行軍作戰等方面。相比之下,清軍缺乏近代軍事訓練,許多士兵缺乏基本的軍事技能和戰斗能力。英國軍隊在組織紀律性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士兵對上級命令的服從程度高,能夠快速執行各種戰術任務。而清軍則存在組織松散、紀律不嚴等問題,難以形成有效的戰斗力。
綜上所述,從炮臺角度看廈門之戰,當時中國與西方列強在武器裝備、戰術戰略和軍事素質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閩浙總督顏伯燾實行拒敵于海的方針,過分倚重炮臺工事,卻疏于陸岸防御,導致廈門失守。通過1840年7月至1841年8月的三次廈門之戰進行通盤比較,廈門清軍雖然從疏于防御到嚴密布防,然而,他們的這一番努力,卻未能遏制英艦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