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湘
(云南省農業機械鑒定站,云南 昆明 650224)
從2018—2021年云南省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統計數據來看,4年補貼機具57.4萬臺(套),補貼超過1萬臺(套)的機具有15種,占補貼總量的88.5%。其中:耕地機械有微耕機7.27萬臺(套)、旋耕機1.64萬臺(套);排灌機械有灌溉首部3.53萬臺(套);田間管理機械有動力噴霧機2.74萬臺(套)、茶樹修剪機1.91萬臺(套);收獲后處理機械有稻麥脫粒機1.7萬臺(套)、玉米脫粒機7萬臺(套)、果蔬烘干機11.4萬臺(套);初加工機械有玉米剝皮機1.57萬臺(套)、茶葉揉捻機1.89萬臺(套)、鍘草機3.73萬臺(套)、青貯切碎機1.3萬臺(套)、揉絲機1.08萬臺(套)、飼料(草)粉碎機2.5萬臺(套);輪式拖拉機1.52萬臺(套)。農戶購買小型的耕地機械、收獲后處理和初加工機械占比大。
2022年做了1次全省農機生產企業摸底,共收集到108家企業,其中年產值在2 000萬元以上的有25家、上億元的僅有1家。整體來看,多為小型且高新技術含量不高的機具,以生產果蔬烘干機、微耕機、旋耕機等為主,以及小型初加工設備如核桃青皮脫皮機、玉米脫粒機,還有專門生產烤煙初加工設備和配件的企業,如生物質顆粒燃燒機、煙葉烘干機、臺式煙苗電動剪葉機、漂浮育苗裝盤播種機、育苗盤清洗消毒機、生物質制粒機、可移動育苗小棚等。這25家企業中有16家生產果蔬烘干機、4家生產微耕機、1家生產多缸小缸徑柴油機。
2021—2022年在水稻收獲機質量調查中發現,被調查者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的分別占調查總數82戶的45.16%、89戶的57.3%,2022年被調查者中有30%看不懂產品說明書。
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共有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站149個。其中:省級1個、州(市)級16個、縣(市)級132個。各地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監督職責分布不一,省級掛靠在省農業機械鑒定站;州(市)級掛靠農機推廣站10個、農機安全監理站3個、農機管理站2個、農機化學校1個;縣(市)級掛靠農機推廣站43個、農機安全監理站29個、農機管理站47個、農機培訓學校3個、農業農村局農機科3個、農機局2個、農林局1個、開發區管理3個、執法大隊1個。
1.積極爭取,提供有力保障。近年農機質量投訴監督工作得到云南省農業農村廳高度重視。自2019年起專門設立“農機質量監督項目”,保障各項農機質量投訴監督工作正常開展。2019年財政安排3萬元,2020—2023年財政平均每年安排12萬元,2024年預算14萬元。農機質量投訴監督工作被納入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7個廳局院社聯合發文《2023年全省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要點的通知》(云農質〔2023〕5號),要求全省持續開展農機產品質量調查持續舉辦“農機3·15”活動,宣傳農機質量維權、投訴等相關知識,組織協調處理農機質量投訴。
2.加強培訓,提高監督隊伍從業水平。自2019年起,每年舉辦農機質量投訴培訓班或農機質量調查工作培訓班,到2023年云南省共培訓236人次。2019年舉辦了“全省農機化質量工作培訓班”,以統一思想認識、明確發展方向為主要目標,邀請行業專家系統講解農機化質量工作和政策法規的歷史沿革,以及投訴受理、質量調查工作方法等,為近年推動全省農機質量投訴監督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023年云南省將“農機3·15”活動與農機質量投訴業務培訓班相結合,現場觀摩“農機3·15”活動啟動儀式,邀請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專家作《西南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研究》講座,提出“丘陵山區適度規模(戶作)機械化生產模式”,讓學員不僅掌握了業務知識,開拓了視野,更有了觸碰農機化先進技術和理念的機會。
3.“農機3·15”活動不斷規范,社會影響力愈加廣泛。自2019年全國聯動開展“農機3·15”消費者權益日以來,云南省積極響應,參與首屆全國分會場活動和舉辦全省主會場活動,每年向全省各地印發活動通知和宣傳資料,形成全省統一活動主題、統一活動標志、統一活動時間、共享活動資料的規范化活動。2023年首次與云南省農業機械行業協會共同舉辦活動啟動儀式,開展政策法規宣傳、培訓咨詢、產品展示、投訴服務等。活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新華網、云南網、今日頭條等21家主流新聞媒體作了大量宣傳,僅新華網當天新聞閱讀量就超過45萬次。經過多年努力,“農機3·15”消費者權益日活動已經形成廣泛社會影響,有力促進農機質量安全、有效提高農機消費者依法購機和維權意識,增強農機銷售企業合法經營意識。
4.農業機械質量調查日益深入,質量調查水平明顯提升。2019年和2021年參加全國農機質量調查項目,分別開展20戶水稻插秧機質量調查,60戶水稻聯合收割機質量調查和6臺(套)田間收獲損失率調查。2018年、2020年、2022年云南省自行開展830臺(套)果蔬烘干機、83臺(套)簡易保鮮設備、89臺(套)喂入量1 kg/s及以下水稻聯合收割機質量調查。調查工作得到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認可。2022年起,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多次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舉報專項質量調查工作,調查果蔬烘干機4家生產企業8臺(套),發現問題7項;微耕機15個農機經銷門店及15家生產企業29臺(套),發現問題28項;調查鍘草機和揉絲機經銷門店6家17臺(套),發現問題6項。配合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處對涉事企業進行約談整改。經過近年持續開展質量調查工作,有力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三包”服務水平,同時也培養了一批質量調查員隊伍。
5.投訴調處及時有效,群眾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按照“屬地管理、就近處理、首問負責、無償服務”的原則,積極受理、處理農機質量投訴和咨詢。2019—2023年,全省共接到農機產品質量投訴案件16起,受理15起(有1起屬于經濟糾紛不在受理范圍內)。其中:拖拉機7起、果蔬烘干機2起、插秧機1起、打捆包膜機1起、旋耕機1起、微耕機1起、谷物聯合收割機1起、飼料粉碎機1起。為用戶挽回經濟損失27.41萬元,結案率100%。云南省至今未發生補貼機具質量重大事故和群體投訴案件。
雖然云南省已建立了三級農機產品質量投訴分站,但以往是原省消費者協會和原省農業廳批準成立,現機構改革后多數單位的“三定”方案中未明確此職能,目前多數市、縣無法保障穩定的隊伍和財力、物力,導致工作難以維系。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機械化管理部門與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職責職能交叉較多,邊界不清,導致執行中矛盾較多。同時,部門間協同聯系機制不健全,問題線索移交不暢,投訴者的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有損政府公信力。加之農機化行政管理部門履行的行政監督和投訴調解任務也都向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站轉移,而農機質量投訴監督職責職能屬于行政監督權和行政執法權,按現有農機質量投訴單位性質(即省農機鑒定站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是不能履行行政監督或行政執法權的,只具有向行政主管部門提供技術支撐的職責。
從前面提到的農機化特點不難看出,丘陵山區對農機裝備生產技術模式的需求復雜,近四年開展的農機質量調查結果顯示“三性一狀況”評價得分中適用性基本處于最低分(見表1)。

表1 近四年農機質量調查“三性一狀況”評分
農機戶缺乏規范的維修保養常識也是導致投訴發生的重要原因。在2023年云南省農業機械維修事中事后監管工作情況調研中,據多數農機維修網點反映,生產企業安裝調試完后只進行簡單培訓,無法保證做到跟蹤服務,用戶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使用和維護保養知識,多數農業機械使用的季節性強,大多數時間處于閑置狀態,不及時保養對機器的損害大,易產生故障。
現急需制修訂法律法規或政策,將行政部門間職能和事業單位技術職能劃分清楚,提出明確具體可操作的政策依據。《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機械化質量工作的意見》(農機發〔2008〕7號)明確,“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業機械化質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十二條明確“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主管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部門根據農業機械使用者的投訴情況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可以組織對在用的特定種類農業機械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務狀況進行調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對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進行抽查。抽查的樣品應當在市場上或者企業成品倉庫內的待銷產品中隨機抽取。監督抽查工作由國務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規劃和組織。”因此農業機械管理部門的職責職能邊界就是針對在用的農業機械。農機質量投訴監督管理應包含農業機械化的全過程,即對在用機械的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服務質量的投訴監督管理。
建立以行業協會為主導,運用信息技術搭建以農機產品售后服務為切入點的農機生產企業、經銷商及維修人員的誠信機制公共服務平臺。農業機械化管理部門以監管的身份參與其中,對平臺中銷售、作業、報修、售后服務滿意度、用戶投訴等進行監督,當出現協會無法調解的矛盾時可轉交到農業機械管理部門處理,另外可掌握用戶的需求和報修故障,分析市場需求趨勢和機械產品質量問題等。
農機部門質量調查時應適時開展在用特定機具的抽檢,作出在用農機質量評價,維護農機用戶的合法權益。該抽檢與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待銷產品抽檢互補,更能體現出農機產品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特殊性。如2018年云南省在果蔬烘干機質量調查中,針對板材的聚苯乙烯或聚胺脂密度是否達標問題,采取了生產車間隨機板材抽樣方式調查。抽檢可以作為現有質量調查的補充,一旦檢出問題可嚴肅處理并對企業進行處罰,以此提升監督檢查的公信力和威懾力。
農機作業質量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效益。作業質量評價不僅可以幫助農機產品改造提升,還可以對農藝改進、提高操作水平等起到促進作用。而更重要的是隨著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化不斷發展,農機作業服務被廣泛應用,經常會遇到一些一時無法確定是農機產品質量問題還是農機使用不規范問題的投訴案件,所以,如何保障作業質量并解決農事服務糾紛,亟待出臺各類農機作業質量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