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雁新,吳曉嫻
(宣威市土肥工作站,云南 宣威 655400)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是全省旱糧主產區、農業及生豬調出大市。土地面積6 070 km2,其中耕地面積18.47萬hm2,占土地面積的30.43%。2023年糧食播種面積17.33萬hm2,產糧8.3億kg。全市糧食產量的穩步提升得益于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的積極有效開展。近年來,宣威市積極響應政府和各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安排部署,以多個項目實施為依托,轉變農民施肥方式,調整施肥結構,促進配方肥推廣,種植綠肥,休耕輪作,倡導種養結合、增施有機肥、促進糞肥還田、提升耕地有機質等多種措施促進全市耕地質量穩步提升。
按照《耕地質量等級》中關于耕地質量等級劃分區域范圍的規定,宣威市劃入全國九區之西南區,分屬川滇高原山地林農牧區。據近年宣威市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告顯示,2022年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5.27級,較2019年5.51級提升0.24等級。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級的高等級耕地面積為3.41萬hm2,占全市評價耕地總面積的18.59%;評價為四至六等級的中等耕地面積為9.93萬hm2,占比為54.13%;評價為七至十等級的低等級耕地面積為5.01萬hm2,占比為27.29%。雖然全市耕地質量等級在逐年提升,但高等級耕地占比少,半數以上為中等級耕地,耕地質量提升空間仍然很大。據宣威市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相關研究調查數據顯示:目前耕地土壤養分中堿解氮較高的達58.9%,有效磷較高的達33.4%,速效鉀較高的達39.8%,27%的耕地pH值為4.5~5.5,酸性土壤面積占比大,土壤有機質含量少。
科學施肥是進行土壤肥力保護的重要措施。廣大農戶是直接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其科學施肥意識的高低與踐行度直接決定土壤肥力保護的效果。但因農業生產經濟收入低,大部分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留守務農的多為識字不多的老人與婦女。盡管政府盡力進行科學施肥及耕地質量保護技術的宣傳、指導,但農戶接受力不高,執行力不足。一方面是農戶對農業科技知識認知不足、理解有限、科技意識薄弱;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種植效益低下,農民不愿意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在農業生產上,往往粗放種植,減少成本和時間投入,不重視科學合理施肥,對土壤保護認識不足,參與度不高。
以前宣威市飼養家禽的人比較多,且都會對自家的畜禽糞污進行充分堆漚處理,然后還田利用,對耕地質量形成了很好地保護。但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畜禽散養戶逐漸減少,據統計,2021年散養戶21.8萬戶,較10年前下降10%,取而代之的是規模養殖場。規模養殖場產生大量的畜禽糞污,按照宣威市2023年年末主要畜禽存欄量推算糞污產生量,一是生豬約205.45萬頭,預計產生糞污216.69萬t。二是肉牛22.32萬頭,預計產生糞污244.39萬t。三是家禽230.52萬羽,預計產生糞污5.81萬t。綜上所述,預計2023年宣威市主要畜禽糞污產生量至少為466.89萬t。很多規模化養殖場并沒有進行種植業經營,而養殖場內產生的大量畜禽糞污處理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和技術,且處理費用相對較高。種養脫節致使可循環利用糞肥資源無法得到有效處理、應用,造成浪費,或是經過簡單處理后就投入使用,不僅浪費資源,還污染土壤。
全市現有土地流轉面積約5.27萬hm2,其中成規模化流轉的面積約2.33萬hm2。流轉的土地大多用于生產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花卉、中藥材等。大多數種植戶為了獲得更高的產量、更好的經濟利益、付出更少的成本,在生產過程中,往往喜歡施用用量少、見效快的高濃度復合肥,而忽略短期增產效果雖然不明顯,但肥效長,能對耕地形成保護的有機肥。重視氮肥、磷肥,而輕視鉀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長期大量施用化肥、偏施氮肥且有機肥用量不足,施肥比例不合理,對土壤缺乏長期規劃保護利用,造成大量元素在耕層富集,引起土壤酸化、板結、通透性差,致使有機質和耕地質量下降,給宣威市今后的農業生產提質發展留下隱患。
由于有機肥在農業生產中肥效發揮時間較長,短時間見不到明顯增產效果,導致種植戶使用積極性不高、用量不足。宣威市山地面積廣,耕地地面坡度大,農戶運輸有機肥難度大,過去主要依靠牛拉、馬馱、人背等方式運肥入地,施用有機肥需要較強的勞動力和運輸工具作支撐,而近些年在家務農的多為老人或婦女,經濟和體力的限制讓有機肥大范圍施用難度增加,導致施用量不足。
加大對農戶科學施肥的宣傳指導力度,依靠群眾力量,充分調動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到保護耕地質量的隊伍中來。推廣“控氮、穩磷、補鉀”的施肥原則,因地制宜推廣不同的施肥技術。根據農作物的目標產量和土壤養分測定值,確定施肥量、施肥種類、施肥時期,積極宣傳科學施肥技術,使土壤養分平衡供應,避免盲目施肥,減少浪費,減輕過量施肥對環境的污染。推廣化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技術,在肥效上達到優勢互補,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結構,鈍化土壤重金屬,培肥地力。推廣適宜山區的玉米小型農具定量測深追肥技術,改變氮肥表施的突出現象,減少氮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輕污染。對pH值小于5.5的酸性土壤推廣使用酸性土壤調理劑,主要有施用碳酸鈣和有機肥等,以降低土壤中鋁、錳對作物的危害,使有效養分得以提高。
宣威市自2021年開始實施的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工作,有力推動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和水平,在全市累計完成1.4萬hm2糞肥還田任務。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是不斷改善土壤肥力、治理好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應該以近年實施的綠色種養循環項目為契機,加大項目資金、技術投入,不斷強化第三方糞肥還田專業服務主體的培養,為持久可行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供有力保證。針對大規模畜禽糞污標準化處理成本高、養殖戶處理不徹底等問題,以政府出資購買的方式承擔一部分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的成本。在全市糞污集中處理模式覆蓋區域,配套建設畜禽糞污收儲運體系,重點在糧食作物和蔬菜、水果等主要經濟作物上推廣“畜禽糞便堆漚腐熟還田”“畜禽糞污沼氣發酵沼渣、沼液還田”等糞肥還田模式。調動各種植主體使用糞肥的積極性,提高各養殖主體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主動性,形成有效銜接、相互匹配的種植養殖業發展格局,達到種養循環發展的目的。持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和有機肥代替化肥行動,促進農用地綜合養分平衡。
針對土地流轉利用與土地肥力保護形成的沖突問題,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農戶應該協調好短期效益與長期發展的關系,增加商品有機肥施用量,建議每畝施用300~500 kg商品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促進用地與養地結合,既能使農產品提質增效,又能使耕地質量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加大輪作休耕實施面積,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種群數量,達到土壤肥力保護的目的。提升農戶耕地質量保護的責任意識,讓其成為耕地質量保護踐行者和引領者。
加大宣威市境內綠肥種植面積,提倡綠肥就近就地深翻還田,既能改善土壤耕層結構,又能提升土地肥力,有效解決有機肥施用量不足的問題。同時,針對有機肥運輸難度大、施用困難的問題,建議在農田建設項目中合理布局路網,建設配套設施,既要保障主干道的通暢,又要加大農耕路的建設,方便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順暢運輸有機肥等生產物料,確保有機肥及時入地,保障農作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