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艷波,作艷梅,高鵬旭
(1.彌勒市植保植檢站,云南 彌勒 652300;2.彌勒市種子管理站,云南 彌勒 652300;3.彌勒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云南 彌勒 652300)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1],是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我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國家農產品和生態安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闡述了彌勒市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踐,并提出了下一步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工作的建議措施,以期穩步推進彌勒市農業綠色發展。
彌勒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修復和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為重點,以實現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為目標,強化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走出一條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2019年10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確定彌勒市為第二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彌勒市屬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管轄縣級市,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州北部。全市土地面積4 004 km2,設9鎮2鄉1街道和1個社區管理委員會,常住人口53.91萬人,居住著23個民族。彌勒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雨量835.4 mm,年平均氣溫18.8 ℃,最高氣溫34.8 ℃,最低氣溫-0.2 ℃,年平均日照時數2 131.4 h,無霜期323 d,光照充足、霜雪日短。2022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4.37億元,比2018年增加32.67億元,增長38.7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 270元,比2018年增5 934元,增長30.79%。
1.秸稈資源化利用。結合農機、農技、農藝等秸稈還田技術的配套和創新,推廣秸稈飼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綜合技術,提高秸稈收集數量和還田數量。2022年全市秸稈資源化利用率87.3%,比2018年提高10.9%。
2.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累計投入1.22億元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建成年產5萬t有機肥廠和16個種養結合及肥水一體化利用核心示范點。全市271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實施種養循環試點項目,進一步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2022年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95.13%,比2018年提高22.19%。
3.廢棄農膜回收利用。采取“煙農集中堆放+合作社統一收集+地膜生產銷售企業回收加工”的模式,開展烤煙地膜、廢棄地膜回收利用。2022年投入450萬元實施加厚高強度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整縣推進項目,推廣使用0.015 mm加厚高強度地膜1萬hm2并完成回收,通過項目實施,全市廢舊農膜回收率有效提升。2022年全市廢棄農膜回收率88%,比2018年提高11.5%。
4.化肥農藥包裝物回收。投入30萬元實施化肥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項目,設置化肥農藥包裝物回收站12個,分別回收農藥、肥料包裝袋(瓶)102.8萬個、54.24萬個,農業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1.化肥減量。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耕地質量提升與化肥減量增效、耕地休耕、耕地質量等級調查、化肥零增長等項目,大力開展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推廣使用水溶肥、緩控釋肥、商品有機肥、生物肥、復混肥、土壤調理劑等高效環保型肥料,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廣種植綠肥、豆類等培肥地力的作物,化肥使用量連續6年實現減量,耕地質量明顯改善。2022年全市化肥施用量同比下降2.1%,土壤有機質含量達30.6 g/kg。
2.農藥減量。開展水果、蔬菜、中藥材、花卉等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大力推廣太陽能殺蟲燈、果實套袋、黃藍板、性誘劑等大面積統防統治措施,推進生物防治,化學農藥使用量連續6年實現減量。2022年開展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培訓20期,參訓農戶達6 873人次。全市綠色防控覆蓋率51.49%,統防統治覆蓋率42.26%。農藥使用量同比下降2%。
開展安全利用類、嚴格管控內圖斑對應的耕地上水稻、玉米、麥類、馬鈴薯、蔬菜、水果等大宗農作物種植情況調查,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積1.52萬hm2,嚴格管控面積479.3 hm2種植結構調整,通過實施推廣有機肥替代種植、水肥一體化、深翻耕、休耕、秸稈還田等農藝種植調控及種植結構調整措施,實現輕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0%以上。
以“綠色食品牌”為載體,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的組織和推廣力度,培育一批市場影響力強的優質蔬菜、果品、畜禽、水產品和特色花卉等企業農產品品牌。深入實施《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加大禁限用藥物使用檢查力度,對重點農產品根據應季上市時間及時安排監督抽查力度和頻次,加大對使用禁(停)用藥物和部分產品上禁止使用藥物違法行為的執法查處力度,嚴控常規藥物殘留超標,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可追溯體系建設,完善鄉(鎮)農殘檢測體系,著力構建農業生產安全保障體系。以葡萄、韭黃等優勢果蔬產業為切入點,著力謀劃綠色產業培植之路,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一體化利益聯結模式,扶持企業、合作社爭創中國知名品牌和地理標識農產品,鼓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認證綠色有機產品,推動企業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全市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389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家庭農場99戶、認定涉農高新技術企業8戶,建成“一村一品”專業村鎮23個(國家級3個),“三品一標”累計認證農產品32個,獲云南省“十大名品”3個,進入云南省“綠色云品”品牌目錄農產品5個,43家企業納入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平臺重點監管、72家企業納入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平臺重點監管。
成立由彌勒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其他相關部門為成員的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和研究解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工作。強化政府在先行區實施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落實政府在政策制訂、制度完善、機制創新、市場協調等方面的責任,創新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的發展模式。
制定《彌勒市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抓有機創名牌育龍頭實施方案》《彌勒市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方案》《彌勒市加快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共彌勒市委關于建設滇中綠色發展強市的決定》及產業發展、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環境整治等10余個方案意見,將農業綠色發展納入領導干部任期內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內容,建立“黨政同責”目標績效考核,強化綠色農業政策體系建設,有力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
按照整合資金、集中使用的原則,對發改、財政、農業農村、水務、林業和草原、自然資源、交通等“三農”項目資金進行統籌安排,有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2019年以來,全市累計整合資金11.82億元用于耕地質量提升、生態保護與修復、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綠色農業生產、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持續改善農業綠色發展的生產設施條件、生態環境。
彌勒市以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項目為切入點,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作為技術支撐單位構建“科研院所專家團隊+市級農業技術推廣團隊+若干產業種植基地經營主體”的“1+1+N”的團隊帶動技術應用試驗示范模式,聚焦韭黃、葡萄增施有機肥、高效低殘留農藥、太陽能殺蟲燈防控、生物源農藥防治、植保機應用等綠色技術示范推廣,聯合開展韭黃、葡萄化肥農藥兩減增效、土壤污染阻控與修復技術、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20余項綠色關鍵技術應用,構建綠色農業技術體系,制訂《彌勒韭黃生產技術規程》《彌勒鮮食葡萄生產技術規程》,在生產上對比使用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韭黃平均每公頃用藥費用21 375元、用肥18 075元,平均每公頃減少農藥用量24%、減少化肥用量24.1%,每公頃節本(減少化肥農藥費用)12 480元;葡萄平均每公頃用藥費用4 200元、用肥6 150元,平均每公頃減少農藥用量25.3%、減少化肥用量21.2%,每公頃節本(減少化肥農藥費用)3 075元。全市建立韭黃及葡萄示范基地8處,帶動韭黃綠色生產3 733 hm2、葡萄6 666.7 hm2,農藥和肥料使用量分別減少15%和18%,總經濟效益(新增純收益)達8.52億元,韭黃和葡萄投入產出比為1∶165.9和1∶56.2。
以“數字農業”為抓手,引入農業物聯網應用技術。分別在東風農場社區管理委員會葡萄品種示范園(葡萄)、彌勒市方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葡萄)、東山鎮將軍寨社區“彌勒市智創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蘋果基地(種養結合、生豬養殖糞污綜合利用)、西一鎮起飛村紅河倉盈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蘋果)、西二鎮額依村紅河陽光果業有限公司(種養結合、養殖糞污綜合利用)、西三鎮者依村紅河潤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重金屬污染土地利用)建立6個長期固定觀測點。通過開展示范多功能植保機、孢子捕捉儀、智能蟲情監測、土壤傳感器、高智能土壤環境測試儀,構建農事農情數據的綜合采集管理平臺,從粗放發展向精細管理、科學決策發展模式轉變,推動彌勒數字農業建設。
總結綠色先行區建設中好經驗、好做法,推廣了紅果農業有限公司石榴產業+生豬養殖的“生態種養循環”模式、紅河陽光果業有限公司“荒山荒坡綜合治理與林果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西三鎮可邑村民族傳統村落“發展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產村相容模式等一批創新舉措,以示范引領綠色發展。如:彌陽街道引入企業做好太平水庫周邊治土、改水、截污、植樹、造林、做景文章,以木為形、以花為介、以水為魂、以人為本[2],在重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的基礎上,形成了山頂生態林保育帶、山腰綠化景觀林過渡帶、山底復合農林緩沖帶、湖濱防護林隔離帶、濕地水生植物凈化帶組成的立體綜合生態修復體系,因地制宜地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太平湖石漠化防治體系,打造并植育森林木屋文化為主題的“現代木結構建筑研發”“休閑旅游”雙引擎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模式;西二鎮充分發揮南盤江河谷的亞熱帶氣候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念好“山字經”,做好“山文章”,大力發展柑橘綠色產業,建立“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發展模式,通過內培外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綠色標準化柑橘種植示范基地,在南盤江河谷地區的糯租、海泊、補蚌、西洱等9個村委會建成2 380 hm2柑橘產業帶,每公頃產值可達7.5萬元,實現以果綠山、以果興業、以果富民,為南盤江西二段生態修復、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效果不明顯。目前推行的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受傳統耕作認識影響,部分山區鄉鎮推廣使用少,亟需持續加大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綠色農業生產技術亟需提升。受彌勒市立體氣候影響,還需探索、研究適宜山區鄉鎮推廣應用的綠色生產技術。三是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不足。全市僅有20余個企業與省內外近30家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科技合作,大多處于一般性技術服務指導或開展技術性試驗,創新載體作用發揮有限。四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廢舊農膜、農藥、化肥及其包裝物、各種商品包裝物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專門的回收點和終端的回收處理設施設備不足。
持續開展“配套項目+科技服務”培訓,增加試驗示范點及科技樣板田建設,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綠色優質高效技術入村幫扶力度,通過現場指導,傳授綠色發展新技術、新信息、新理念,提升農戶綠色種養水平。
推廣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創新果蔬田減肥調堿補鋅技術,提高土壤養分利用效率10%以上和果蔬優質率達90%以上;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集成創新山區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提高水肥生產效率15%以上;推廣肥藥減量增效技術,集成精準施肥和病蟲害精準防控技術,使農藥和肥料使用量分別減少20%和25%;推廣綠色數字化技術,建立彌勒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實現農田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生產、加工全程智能管控和溯源。
以實施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云南彌勒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載體,積極爭取項目,依托在彌勒的基層科研工作站等院士及專家工作站,持續加大與省內外科研院校合作,圍繞農業綠色發展開展關鍵技術引進和落地。
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組織實施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業種養循環試點、廢舊農膜回收、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耕地障礙修復等,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節約利用率。完善農膜、農藥、化肥包裝等廢棄物回收基礎設施,推進農業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同時深化農業補貼制度向綠色生態方向改革,推動相關農業補貼更大程度與秸稈糞便綜合利用、減肥減藥、農膜回收等綠色生產行為掛鉤。在農機購置補貼中,將綠色防控、糞便資源化利用、秸稈粉碎、農膜回收等納入名錄,加大對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的補貼力度。
強化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提高產業的規模化和規范化程度,鼓勵地方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制定相應的綠色生產技術標準,強化全市農業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提升綠色農產品的競爭力。依托落地彌勒的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養殖企業培育規模化種植養殖基地,以規模化帶動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造彌勒市優質農產品品牌及龍頭企業。抓好“三品一標”認證、溯源體系建設、食品安全監管等關鍵環節,強化質量安全監督檢查治理,實現生產經營全過程質量控制,以加快綠色農業發展的步伐。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不僅是一場關乎農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調整的經濟變革,也是一次行為模式、消費模式的綠色革命。農業綠色發展具有“綠色”和“發展”雙重目的性[2],正確理解農業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動形成高原特色農業綠色發展道路,實現生態與經濟“齊頭并進”,是發展綠色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