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全才,盧文琴,余建萍,王石勇
(1.云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硯山縣分校,云南 硯山 663100;2.硯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硯山 663100)
為加快硯山縣辣椒產業發展步伐,使辣椒產業在硯山農業產業發展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發揮應有的效益。文章總結了辣椒產業的發展優勢和不足,初步提出構建新型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等對策建議,著力優化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助推現代農業示范縣打造。
硯山縣辣椒種植歷史悠久,品種以朝天椒、小米椒和硯山小椒為主,常年種植規模在3.33萬hm2以上,辣椒產業以原材料供應為主。種業和加工是制約辣椒全產業鏈延伸發展的短板。結合辣椒產業發展現狀,優化產業布局,不斷提升“全國辣椒產業十強縣”響譽度。
硯山縣辣椒種植有300多年歷史,經過歷代改良培育,辣椒產業得到不斷優化發展,種植結構由20世紀90年代單一品種種植逐步發展到目前的多品種種植。近年來辣椒產業列為全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和“一縣一業”示范創建重點產業,納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加以培育和扶持,有力促進了產業發展。種植面積由1991年的1 780 hm2發展到2022年3.8萬hm2,總產量由6 400 t發展到9.27萬t(干椒),2022年實現農業產值12.91億元,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最大支柱產業,進一步鞏固了硯山辣椒種植大縣的地位。
一是區位優勢明顯。硯山素有“滇桂走廊”之稱,是云南外接東盟、內連泛珠的主要通道,323國道、廣昆高速、文平高速貫穿境內,是滇東南重要交通樞紐;位于云南省通往粵港澳大灣區的“咽喉”部位,是云南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距粵港澳大灣區較省內其他蔬菜主產區近300 km以上。二是自然資源豐富。硯山縣屬低緯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6.5 ℃,無霜期354 d,年降雨量840~1 400 mm,耕地面積13.03萬hm2,平遠壩子是云南省八大壩子之一,土地資源豐富,有紅壤、黃壤等5個土類,紅壤性耕地4.29萬hm2,成為辣椒等作物生長的最佳區域。三是基礎條件優越。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硯山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快速發展,2012年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被確定為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2016年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18年被認定為云南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19年被列為全省“一縣一業”蔬菜(含辣椒)產業示范縣,為辣椒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是品種好。硯山小椒與其他產區辣椒相比油分高、色澤好、香味濃,維生素C、粗脂肪、辣椒素、干物質含量高;硯山縣自主開展和參與的辣椒品種登記9個(自主研究辣椒品種登記4個、文山州農業科學院申報品種登記5個),品種權申請3個。二是面積大。辣椒種植面積較大,小米椒占全省的50%、占全國的45%;朝天椒占全省的40%、占全國的30%;本地小椒占全省的25%。三是產量高。朝天椒、小米椒以鮮食和剁泡加工為主,采摘及加工周期長;本地辣椒平均畝產520 kg(鮮椒),比其他地區畝產量高5.7%;朝天椒平均畝產1 235.6 kg(鮮椒),比其他地區畝產量高11.8%;小米椒平均畝產1 405.8 kg(鮮椒),比其他地區畝產量高13.3%。四是銷售面廣。硯山“三椒”主要銷往四川、重慶、湖南、廣州、鄭州、廣西等地。
近年來,硯山縣扶持培育了16家辣椒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江那鎮、平遠鎮、稼依鎮和維摩鄉。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6家、州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縣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年預計實現交易額4.47億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在維摩、阿猛等10個鄉(鎮)建成辣椒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277個1.59萬hm2。依托縣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公司+基地+科技+農戶+貧困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切實解決辣椒市場流通問題。據初步統計,全縣從事辣椒種植、銷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6個,帶動8.45萬余戶發展種植,戶均實現收入1.53萬元。
2012年全州通用的“丘北辣椒”地理標志產品獲得原農業部批準,在使用“丘北辣椒”品牌的同時,積極打造自主品牌。2021年硯山縣蔬菜產業聯盟注冊“硯山蔬菜”區域公共品牌。辣椒產品類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企業3家,認證產品6個,認證面積2 547 hm2。先后培育和打造了“彝品牌”“潤輝”“云之辣”“辣大伴”“辣小明”等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2021年獲得中國蔬菜流通協會頒發的“全國辣椒產業十強縣”稱號。
硯山建有全國第二、西南第一的辣椒專營市場和集散地——稼依辣椒城。辣椒每年上市時間6—12月,“硯山辣椒”每年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收購交易量15萬t,年交易額12億元。
近幾年來,盡管硯山縣辣椒產業發展成效明顯,農民收入增加,輻射帶動作用強,但發展中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從產業外部條件看,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產業道路、溝渠建設、水資源引進等問題還需進一步解決和改善。從產業內部結構來看,硯山縣辣椒產業中粗放的傳統農業占比仍然較高,現代化辣椒種植、加工銷售、辣椒連片帶動建設等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不高,分布不均衡,鄉鎮之間差異較大,辣椒產業規模總體呈現散、小、弱競爭力不強等。
一是科技創新和科技培訓不足。對企業科技創新缺乏有效引導,企業技術路徑、研究高附加值產品內生動力不足,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不能有效組合,無法形成持久的市場競爭優勢;沒有建立社會化、專業化、網絡化的技術服務機構,專職科研人員少,高層次領軍人才、具備敏銳市場眼光和組織科技創新活動的優秀企業家隊伍和技術人才等嚴重短缺;政府性科技投入較少,辣椒試驗、示范、培訓經費缺乏,對農村致富帶頭人、技術骨干和群眾培訓不足。二是辣椒品種在市場上出現雜、混、亂現象較突出。硯山縣辣椒種植主導品種優勢不明顯,主要分成兩大系列即大果形的“艷紅”系列和小果型的“椒中玉”系列。且小米椒種植80%以上為自留種。市場上出售小米辣苗存在“假苗”等問題,多數農戶只能通過商家介紹和價格情況購買種苗,導致優質辣椒品種得不到推廣,種植農戶利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健康種苗培育不足。硯山縣常年種植辣椒3.33萬hm2,每年種植8億株種苗,目前硯山專一化育苗企業、合作社等育苗設施僅為40 hm2,每年僅能提供近3億株,大部分生產種苗為群眾自繁自用,品種老化退化,健康種苗供給嚴重不足,限制辣椒產業發展。
一是企業加工能力不足。辣椒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不強,缺少大型辣椒加工企業,全縣辣椒加工能力僅為5萬t,加工能力不足辣椒總產量的10%,且加工產品以泡、剁、干、粉等初加工為主,缺乏精深加工能力,產品附加值較低,產品帶動能力弱。二是企業與椒農協調合作不夠。企業與椒農沒有建立有效的協調合作機制,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意識不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低,一定程度阻礙了辣椒產業的發展壯大;辣椒加工企業與農戶實現訂單生產的比例較少,2022年訂單生產面積僅為1 633 hm2,占全縣辣椒種植面積的4.3%。三是精深加工企業引進不足。目前,硯山縣共有16個辣椒加工企業,僅有文山彝品香食品有限公司、全縣潤輝農產品工貿有限公司和云南天晟工貿有限公司3個企業正常開展深加工,其余企業只能進行初加工。現有的永潤、立達爾雖具備工業辣椒的加工能力,但沒有相應的產品提供,導致企業在辣椒加工上處于停產狀態,辣椒產品深加工基礎較為薄弱。
一是生產標準不統一,產銷信息不對等。硯山辣椒產業化經營起步晚,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還不明顯,因椒農種植分散,基地布局零亂,規模化、標準化商品生產基地較少,種植標準不一。二是企業創新能力弱,同質化嚴重。目前辣椒加工企業總體來說規模都較小,企業研發能力薄弱,資金投入不足,生產工藝落后,新材料、新技術應用較少,缺乏升級換代產品,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和知名品牌。三是產業價值鏈短,產品附加值不高。近年來雖然培育了一些本地企業,增強了產業加工能力,但辣椒加工企業散、小、弱,還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專業化生產進展緩慢,原料加工生產形不成規模,過度分散的小農經營無法生產質量穩定的辣椒原料,造成品種選育同加工需求相脫節,形成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突出的局面,降低了辣椒產品附加值,嚴重阻礙辣椒產業進一步發展。四是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農民積極性受挫。通過引進辣椒種植、加工企業入硯發展,探索出“企業+基地+農戶”“企業+農戶”等模式,逐步形成合同收購和保護價收購,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五是銷售渠道“老舊”,銷售成本過高。硯山縣辣椒銷售方式主要以全國各地經銷商到硯山收購鮮椒的方式發往各地;本地企業收購初加工后再發往各地辣椒企業精深加工,形成商品銷往市場;當地企業自主加工,形成少量商品銷往市場;通過省內外知名企業向外銷售的傳統銷售渠道為主。由于本地企業、合作社從原料生產到銷售均未形成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僅能提供辣椒原材料,致使硯山雖然面積和產量在全省、全國比重大,但沒有價格“話語權”。
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示范縣建設,創新政府財政資金支持農業的方式,建立多來源、多層次資本投資農業模式,構建全產業鏈投資規劃,通過股權投資方式,整合、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生產設備、生產管理、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品牌營銷等環節,引導企業集群落地發展,迅速形成規模化的、完整的辣椒產業生態鏈。面向全國引進培育大型辣椒營銷加工企業以及各種配套企業,縱向構建“營銷加工龍頭企業+生產型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基地”的產業體系主架構;橫向引進全產業鏈各個環節需要的科技研發、冷鏈物流、包裝印刷、各種農事服務配套企業,形成有一定規模效應的完整的產業體系。
繼續加強與云南農業大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和文山州農業科學院的合作,抓好辣椒全產業鏈的規劃布局,從辣椒品種選育、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到品牌營銷的頂層設計,突出重點,多方合力做強做大辣椒產業。在原選育出高產、抗病性強、適合硯山地區栽培和市場需求的干椒組合云干椒系列、文辣3號、文辣5號和鮮食椒組合云干椒二號基礎上,結合硯山縣辣椒種植的品種結構,重點培育朝天椒、小米椒2個系列的辣椒品種,從源頭把好種業端,實現硯山辣椒以3~5個主導品種的農技推廣模式。大力實施優質辣椒新品種示范推廣項目,制定優質辣椒推廣實施方案,印發技術宣傳資料,舉辦技術培訓班等,廣泛宣傳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引導農戶因地制宜選種優質新品種。通過良種良法配套,引導加工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開展優質辣椒訂單生產,建基地、樹品牌,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增效作用,推動優質辣椒品種種植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在辣椒品種、種植技術、加工技術、營銷策劃等方面進一步擴大交流協作,通過加強對外合作,積極與國內外辣椒行業領先單位、企業對接,實現共贏。
以文山州推進“6個百萬”基地建設為契機,強化硯山縣4萬hm2辣椒示范基地建設及提質改造。以村為重點,切實做好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辣椒專業村及示范基地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高標準辣椒基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等資金支持力度,大力開展土地平整、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工程,配套完善田間灌排系統和管網設施,加強智能化大棚建設,積極開展生產機械研發和推廣應用,切實提高基地生產設施化水平。加快農村路網提檔升級,拓展通村組公路與產業基地道路對接,配套實施機耕路建設,著力解決農機田間運行、農產品運輸、農業生產等問題。
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完善要素保障、貸款融資、扶持獎補等政策支持體系,對企業融資,創新推出“土地流轉貸”“設施貸”“活體貸”等金融產品,滿足三農領域各類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制定出臺硯山辣椒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鼓勵支持重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從規范化育苗設施建設、綠色化基地打造、標準化廠房建設、品牌化市場推廣方向重點給予扶持,每年結合涉農整合資金,重點配套辣椒產業上的項目實施,形成“政策+項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的辣椒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項目資金對企業、村集體的增資效應,促進產業健康良性發展。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積極開展對外招商引資,鼓勵和吸引企業、公司及資金投入參與產業開發,在已形成加工能力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辣椒加工制品的質量,堅持以質量興業、名牌興企。引導現有加工企業改造和升級原有的設備及條件,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適銷對路的產品,如發展辣椒素等深加工產品。
按照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積極幫助和支持重點辣椒企業,向州級、省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方向發展,加強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認定和監測,加大財政扶持資金的投入,扶持企業向工廠化、規模化、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延長辣椒產業鏈,加大對本土企業技術改造、裝備升級的扶持獎補力度,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認真貫徹“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戰略方針,把扶持發展辣椒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積極幫助企業向上級部門申報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和財政補助資金,提升企業品牌競爭力,有力推動硯山縣辣椒產業化發展。
依托資源優勢,科學布局,劃定產業發展重點區域,大力發展規模化基地建設,集中連片打造一批規模化、現代化生產基地,切實將硯山縣建設成為辣椒產業的主產區、優勢區。同時,按照建立健全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要求,在重點產區平遠鎮、稼依鎮建設集農資銷售、產品交易、信息服務、電子商務平臺于一體的區域性辣椒交易市場(集散地),實現銷售“一站式”服務,提升在全國辣椒供應鏈的話語權。通過示范推廣與扶持培育,在原已形成辣椒種植為主的專業村基礎上,推進辣椒“一村一品”專業村發展,推廣新品種辣椒種植,把產業做優做特。
充分利用好農業農村部認定的稼依辣椒專營市場的有利條件整合資源,以硯山縣為中心建設硯山縣辣椒交易中心,將田間市場交易逐步轉為集中交易,發揮專營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要構建從生產、加工到營銷全產業鏈大數據庫,實施數字化管理,推進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實現辣椒產品全程溯源。制定采收和分等分級標準,加強分揀、分等分級、包裝、倉儲設施等建設,從源頭保證產品質量。由政府服務平臺將農產品物流信息匯總,與物流企業進行集團采購,化零為整,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著眼于解決農產品品質批次間不一致、年度間不穩定的產業痛點,積極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專業化、標準化生產經營;著眼于重點辣椒產品,與科研院所合作,制定產品標準和操作規程;加強標準的宣傳使用和推廣指導,印發各種標準的明白紙,讓企業工人、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實現種植每一個環節的標準化作業。

辣椒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