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2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卡塔琳·卡里科及德魯·魏斯曼因發現核苷堿基修飾,開發出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核糖核酸疫苗而獲獎。
1955年,卡里科出生于匈牙利的一個小鎮。她的父親是一名屠夫,在父親眼里,卡里科長大后應該女承父志,同他一樣成為屠夫,安穩度過一生。但卡里科不愿意自己的未來早早地被定義,她更想成為一名科學家,研究屠刀下生物的構造,發現自身更多的可能性。
打破既定命運的束縛,卡里科的確做到了。1973年,她順利考入匈牙利名校塞格德大學,開啟了屬于自己的科學之路。學習期間,她第一次了解到信使核糖核酸(mRNA)這種神奇的分子,并把它作為自己研究的目標。擇一事,終一生。帶著這份熱愛,博士畢業的她沒有停止探索,而是選擇進入匈牙利科學院塞格德生物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繼續深造。
月亮與六便士,你會選擇哪一個?卡里科沒有猶豫,果斷選擇前者。但是理想總歸建立于現實之上,沒有六便士的尋月之路,遍地荊棘。1985年,由于實驗室資金匱乏且實驗遲遲不見成果,這一年,年僅30歲的卡里科收到了人生第一份解雇通知。現實給了她重重一擊,但是她沒有在失敗面前妥協。在家人的陪同下,她離開匈牙利前往美國,于費城天普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在這段日子里,卡里科薪水微薄,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事實上,科學界早已斷言mRNA技術為“一潭死水”,學校與政府機構也拒絕撥款,認為這項研究似乎沒有任何價值。因此,卡里科在天普大學的團隊不久便被解散,生活又一次予她重重一擊,她再次失去了工作。
1989年,卡里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巴納森博士那里得到了一份低級助理工作。她和巴納森嘗試用mRNA技術改善心臟搭橋手術后的血管狀況,但毫無進展。屈服于現實,巴納森放棄了研究,接受了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職位。自此,卡里科徹底失去了研究經費來源。在朋友的幫助下,她被賓大神經外科系收留,試圖研究如何用mRNA治療腦部手術后出現血栓的患者。可好景不長,系主任辭職,她第三次失去了全部。
卡里科在賓大度過了尤為艱難的學術時光,無人相信她的選擇,也無人為她撐傘。她不斷被拋棄、不斷被質疑,僅憑著自己心中的一點孤勇微光,熬過了整整6年。1995年,卡里科跌入至暗深淵,她被診斷出癌癥,同一周,學校給她兩條路,讓她做選擇:一是放棄研究,二是降職。面對疾病、生活的困窘,她仍堅定地選擇了后者,只為繼續研究同為“科學棄子”的mRNA技術。
星光不負趕路人,兩年后卡里科終于迎來了志同道合的終身合作者。1997年,卡里科與魏斯曼結識,并得到了魏斯曼的資金支持與科研幫助。兩人并肩走過嘲笑與質疑之路,一路上他們彼此鼓勵,終于彼此成就。今天,mRNA技術成為抗擊新冠病毒最有力的武器,為無數人帶來生之希望。“守得云開見月明”,卡里科治愈了自己,亦給世界帶來了光明。
素材運用
卡里科的經歷帶給我們諸多啟發,而將這一素材運用到作文中,卻很容易囿于常規的勵志主題,如堅持就是勝利、好事多磨等。從卡里科身上,我們應該看見更多的力量。
1.相信自我
正如《南方周末》2023新年獻詞中所言:“我們相信,他們相信,不是因為未來值得相信,而是因為未來必須相信;不是美好已在前方等待,而是相信撬動了向往。”卡里科無法預知自己的研究是否能成功,我們也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但是我們一樣可以選擇去相信,擁有相信的力量。我們常說“選擇大于努力”,但是有時候不妨堅持努力下去,用努力的成果來證明自己的選擇并非錯誤之舉。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有句詩:“以本色前進,直到你變成正確。”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卡里科依舊以本色奮力前進,相信自我的價值,終讓“無稽之談”成為科學之論。
2.盛名背后的孤勇者
《孤勇者》歌詞中寫道:“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卡里科懷著一腔孤勇,踽踽獨行于荊棘叢中,她經歷過無人問津的日子,也經歷過看不見來日的至暗時刻。于她而言,物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純粹的科研之心。甘坐冷板凳,默默無聞40余年,不也是一種自我沉淀嗎?
3.不妥協的力量
卡里科這一生,聽到過外界給予她的無數聲“不”,但她同樣以“不”,做出無數次反駁。不妥協的力量,使得她跳出既定的命運軌道,助她時刻聽從本心,決不輕言放棄、半途而廢。不妥協的力量,促使其一往無前,追尋心之所向。
榮譽雖遲,終究到來,卡里科實至名歸。事實上,她最應該感恩的是她自己。她憑著熱愛抵抗漫長歲月,以不妥協的力量讓無期的未來變得令人有所期待。“輕舟已過萬重山”,卡里科從至暗深淵中走了出來,尚在失意迷茫的我們要相信,“守得云開見月明”,我們的輕舟定會駛過重重山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