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追求自由和獨立,一次次地沖破封建枷鎖,倔強出逃。她早年逃離故鄉,卻用一生回憶并書寫故鄉,為中國大地立傳,給我們留下了可以窺見近現代中國人生存狀況的一孔。她的人生也是女性群體覺醒和抗爭的凝縮,她的孤獨是整個女性群體的孤獨。她,就是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
魯迅對蕭紅的文風尤為欣賞,評價其作品“力透紙背”,有“越軌的筆致”。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蕭紅。
模擬演練
(2023屆常州市高三期末模擬卷)
麥場 蕭紅
全個村莊在火中窒息。午間的太陽權威著一切了!
一只山羊在大道邊嚙嚼榆樹的根端,黏沫從山羊的胡子流延著。城外這條長長的大道,被榆樹蔭蒙蔽著。走在大道中,像是走進一個動蕩遮天的大傘。山羊卻睡在蔭中,白囊一樣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里一個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的蓋伏下,像是一棵大形的菌類。捕蝴蝶嗎?捉蚱蟲嗎?小孩在正午的太陽下。
很短時間以內,跌腳的農夫也出現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顏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顏色。跌腳的農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遠遠地完全用喉音在問著:“羅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這個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著他。他說:“沒有。”
菜田的邊道,小小的地盤,繡著野菜。經過這條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窩。土屋周圍,樹條編做成墻,楊樹一半陰影灑落到院中,麻面婆在陰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間只留著寂靜,惟有蝴蝶們為著花,遠近地翩飛,不怕太陽燒毀它們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來,一只狗也尋著有蔭的地方睡了!蟲子們也回藏不鳴!
汗水在麻面婆的臉上,如珠如豆,漸漸侵著每個麻痕而下流。
她用濕的手把飛著的蝴蝶打下來,一個落到盆中溺死了!她的身子向前繼續撲動,汗流到嘴了,她舐嘗一點鹽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時候,那是非常辣的,她急切用濕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地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過一樣,揉擦出臟污可笑的圈子,若遠看一點,那正合乎戲臺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樣可怕,比起牛的眼睛來更大,而且臉上也有不定的花紋。
褲子在盆中大概還沒有洗完,可是搭到籬墻上了!也許已經洗完?麻面婆的事是一件跟緊一件,有必要時,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別的。
鄰屋的煙筒,濃煙沖出,被風吹散著,布滿全院。煙迷著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來吃飯,慌張著心弦,她用泥漿浸過的手去墻角拿茅草,她粘了滿手的茅草,就那樣,她燒飯,她的手從來沒用清水洗過。她家的煙筒也冒著煙了。
“他媽的,給人家偷著走了吧?”
麻面婆聽著丈夫罵,她走出來凹著眼睛:“飯晚了嗎?看你不回來,我就洗些個衣裳。”讓麻面婆說話,就像讓豬說話一樣,也許她喉嚨組織法和豬相同,她總是發著豬聲。
“唉呀!羊丟啦!我罵你那個傻老婆干什么?”
聽說羊丟了,她去揚翻柴堆,她記得有一次羊是鉆過柴堆。
但,那是冬天。她沒有想一想,六月天氣,只有和她一樣傻的羊才要鉆柴堆取暖。她翻著,她沒有想。全頭發灑著一些細草。她為著要作出一點奇跡,為著從這奇跡,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時節出現。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著發間的草稈,她坐下來,她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聰明不夠用,她意外地對自己失望。
過了一會鄰人們在太陽底下四面出發,四面尋羊;麻面婆的飯鍋冒著氣,但,她也跟在后面。
黃色的,近黃色的麥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遠看來麥地使人悲傷。
老王婆在門前草場上休息。“麥子打得怎樣啦?我的羊丟了!”二里半青色的面孔為了丟羊更青色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是尋羊的人叫。
林蔭一排磚車經過,車夫們嘩鬧著。山羊的午睡醒轉過來,它迷茫著用犄角在周身剔毛。山羊寂寞著,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樹皮餐,而歸家去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是尋羊的人叫,二里半比別人叫出來更大聲,那不像是羊叫,像是一條牛叫了!
最后,二里半和地鄰動打,那樣,他的帽子,像斷了線的風箏,飄搖著下降,從他頭上飄搖到遠處。
“你踏碎了俺的白菜!——你……你……”那個紅臉長人,像是魔王一樣,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暈花起來,他去抽拔身邊的一棵小樹;小樹無由地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來,送出一支攪醬缸的耙子,耙子漏著醬。他看見耙子來了,拔了一棵小樹跑回家去,草帽是那般孤獨地丟在井邊,這草帽他不知戴過了多少年頭。
二里半罵著妻子:“混蛋,誰吃你的焦飯!”他的面孔和馬臉一樣長。
麻面婆驚惶著,她知道山羊一定沒能尋到。過了一會,她到飯盆那里哭了:“我的……羊,我一天一天喂喂……大的,我撫摸著長起來的!”麻面婆的性情不會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時,或是丈夫罵了她,或是鄰人與她拌嘴,就連小孩子們擾煩她時,她都是像一攤蠟消融下來。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爭斗,她的心像永遠貯藏著悲哀似的,她的心永遠像一塊衰弱的白棉。她哭抽著,任意走到外面把曬干的衣裳搭進來,但她絕對沒有心思注意到羊。
可是會旅行的山羊在草棚不斷地搔癢,弄得板房的門扇快要掉落下來,門扇摔擺地響著。
下午了,二里半仍在炕上坐著。
“媽的,羊丟了就丟了吧!留著它不是好兆相。”
但是妻子不曉得養羊會有什么不好的兆相,她說:“哼!那么白白地丟了?我一會去找,我想一定在高粱地里。”
她朝向高粱地去了:蝴蝶和別的蟲子熱鬧著,田地上有人工作了。她不和田上的婦女們搭話,經過留著根的麥地里,她像微點的爬蟲在那里。陽光比正午鈍了些,蟲鳴漸多了,漸飛漸多了!
(節選自蕭紅《生死場》,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羅圈腿”“麻面婆”等人物稱謂,既寫出了人物的生理特征,同時也巧妙地暗示了他們鄙賤的生存狀態。
B.麻面婆的“飯鍋冒著氣”,但“也跟在后面”去尋找山羊,表現了麻面婆在生活中缺少自主意識的昏沉形象。
C.二里半因找山羊時遭人欺負無力還擊而感到沮喪,借“留著它不是好兆相”來自我開脫,表明在他身上也有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D.結尾部分麻面婆的“哼”,情緒強烈,飽含對丈夫意見的不滿和反抗,暗示麻面婆性格中剛烈要強的另一面。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小說以太陽始,以太陽終。太陽的“權威”富有象征意味,代表著凌駕于生命之上的強大而可畏的力量。
B.小說描寫麻面婆洗衣服、做飯和翻柴堆找羊的情景時,通過外貌、動作描寫和內心獨白式的心理描寫,表現了底層婦女的不幸生活。
C.小說在敘事中不時穿插描寫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土地、樹木、莊稼、動物等自然景物,為作品增添了抒情的氣質和詩意。
D.小說以全知視角敘寫了二里半一家丟羊、尋羊的故事,透過這一生活側面,真實生動地呈現出人們在貧瘠落后的時代里苦難的生命狀態。
3.小說在展開情節時采用雙線結構,請簡要說明并分析這樣安排的作用。(4分)4.《生死場》講述的是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東北農村的故事,“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節選部分常以“豬”“狗”“爬蟲”等形容麻面婆,請分析其中的深刻意蘊和情感內涵。(6分)
1911年,蕭紅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的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0年,因想要繼續學業,反抗包辦婚姻,她毅然離家出走。在經濟和生活陷入絕境時,蕭軍對她的欣賞和營救使得兩人走到了一起。1933年,她與蕭軍自費出版了作品合集《跋涉》。《跋涉》因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色彩而引起特務機關的懷疑,為躲避迫害,二蕭逃往青島。在青島期間,蕭紅完成了中篇小說《麥場》(后來出版時由胡風改為《生死場》)。1934年,她與蕭軍一起來到上海,與魯迅交往密切。魯迅為她的《生死場》校閱并寫了序言,該書于1935年列入魯迅主編的“奴隸叢書”出版。1936年,蕭紅與蕭軍在感情上產生裂痕,她決定只身東渡日本養病。抗日戰爭爆發后,她輾轉各地,寫有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喚》、散文集《回憶魯迅先生》和《蕭紅散文》。1940年,蕭紅與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她在貧病交加中堅持創作,出版中篇小說《馬伯樂》和巔峰之作——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蕭紅的作品多取材于家鄉,以其敏銳纖細的藝術感受力和樸實細膩的筆調,書寫當時東北鄉村小鎮的閉塞與荒涼,筆調憂郁感傷。由于特殊的社會環境和個人經歷,蕭紅的作品呈現出對時代和處于時代中的人的深切觀照,主題聚焦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民族性格和命運的形成,以及女性的生存困境。
一、對國民靈魂的觀察
《生死場》中沒有一個絕對的人物主角,但在蕓蕓鄉土眾生的背后隱喻了一個非人的隱秘的主角——與自然輪回伴生的鄉土社會。原始閉塞的鄉土生活內容單調,節奏緩慢,只有變動的季節支配著人們的種種慣性行為,而潛隱于這些情景背后的是歷史發展的滯重與不變。在辛苦勞作和勉強獲得溫飽之間,生命存在的主體性意義被消弭,人們雖生猶死地聽命于天,直到生命被耗盡,人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從出生就走向死亡的自然群體。
蕭紅將人與動物并置在文本中進行描寫,隱喻人在無知無覺中的物化狀態,揭示了普通中國人幾乎在一種原始的、本能的心理主導下形成的空寂無聊、毫無價值的人生過程。人像動物一樣卑微、鄙賤地活著,也像動物一樣盲目而又驚懼地面對死亡。在這種循環中,你分不清究竟是動物般活著的人們致使生產方式變得沉滯,還是沉滯的生產方式致使人們像動物般活著,而這種循環正是我們民族中最古老、最沉重的一部分。
寫作《呼蘭河傳》時期, 蕭紅對國民靈魂的觀察又有了相當的變化。她意識到國民靈魂的麻木不僅僅由于“動物性”,還在于“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式的群體——他們扼殺一切不肯依附的東西。小說中作為文化載體的“大泥坑”“跳大神”和“洗熱水澡”共同孕生了沉睡的、麻木的、病態的國民靈魂。12歲的小團圓媳婦由于活潑開朗,被婆家視為怪物。遵從“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的古訓,同為女性的婆婆對小團圓媳婦進行了殘酷的規訓——先是毒打,接著是“跳大神”,最后是當眾用滾熱的水對她澆燙三次。那些東家的嬸子、西家大娘等“熱心”的“看客”們樂此不疲地欣賞并參與這一“壯舉”,結果小團圓媳婦被折磨致死。封建思想對民眾精神的戕害導致社會上出現了一批“無意識的殺人團”。對“看客”的書寫,標志著蕭紅對封建文化的批判不僅僅停留在表層的野蠻陋習上,而是進入國民文化心理和人格的深層,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這一深隱的文化層面。
二、對女性生存困境的書寫
作為女性,蕭紅比男性更加直接地承受著封建傳統的滯重。她的敵人不僅是日本侵略者和中國當時的統治階級,還有人們頭腦和生活習性中已經根深蒂固的因襲的舊觀念等歷史沉積物。蕭紅有著超越時代的女性意識,她曾說:“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討厭呵,女性有著過多的自我犧牲精神。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長期的無助的犧牲狀態中養成的自甘犧牲的惰性。……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她在《生死場》中反復描寫了女性的身體困境。如“刑罰的日子”一章中,她描述了一個獨特的婦女生育世界,并在講述女性的生育過程時頻繁地將之與動物的交配、繁衍并列在一起,如“牛或是馬在不知不覺中忙著栽培自己的痛苦”。她以這樣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暗示了女性在生育中經受的純粹的苦難、完全的無奈。
因而,抗戰爆發后不久,蕭紅發現自己必須在主導文化陣營與女性自我之間做出抉擇時,她毅然選擇了后者,哪怕這意味著孤軍奮戰。在《浮出歷史地表》中有這樣一段相關論述:“顯然,她是在拒絕于新陣營內繼續扮演與舊時代女性無二的角色,她也是在否決那一在民族危難關頭代表歷史方向的文化群內部的封建性,及其對一個求解放的女性的冷漠與排斥……這里有的是一份敢于懷疑多數人的決定,敢于懷疑權威意識形態,敢于堅持自己選擇的智勇。”正如許多文學批評家所認為的那樣,蕭紅以自己年輕的女性之軀跋涉過漫長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視歷史,終于與魯迅站在了同一地平線,達到了同一種對歷史、對文明、對國民靈魂的了悟。
三、多重視角的交織
從藝術特色上看,蕭紅的小說發展了一種“散文詩化”的藝術風格,以其自傳式的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直率自然而詩意的語言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體風格。
在敘述視角的選擇上,她早期的文本廣泛采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進行客觀冷靜的描寫,情感細膩但較為克制,《生死場》便屬于這一類型。《呼蘭河傳》則有三重視角。其一是充滿童真童趣的兒童視角,兒童簡單的閱歷下的無知狀態,造就了一種“陌生化”效果。其二是成年敘述者的視角,敘述人用淡然的態度,敘述著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故事。如寫賣豆芽菜的王寡婦在兒子死后的反應:“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雖然她從此以后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地活著,雖然偶爾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廟臺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后,她還是平平靜靜地活著。”這種對生命的漠視影射著生活其間的人苦痛又無覺的生命惰性,故事和敘述之間產生了一種奇特的“間離”。其三是蕭紅的視角。作家的議論不時出現,讀者可以分明感覺到她真實情感的涌動。多重視角的交織,拓展了敘述的空間,使小說主題更加豐富、深刻。
1.D(麻面婆的“哼”不是對命運的反抗,而是對當下生活的維護)、
2.B(非人物的內心獨白,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敘述)
3.①山羊的“出走—尋食—午睡—歸來”,與二里半等人的尋羊行動,構成小說的兩條線索,相互呼應,使小說情節結構更為完整。②作者通過“迷茫”“寂寞”“搔癢”等詞寫出了山羊的慵懶、愜意,山羊的這種狀態與人們尋找山羊時的慌亂、狼狽形成對照,增添了小說的幽默和諷刺意味。
4.①“豬”“狗”“爬蟲”等比喻寫出了麻面婆的屈辱、卑微和艱辛;②語言戲謔而又冷峻,透露著作者對底層婦女缺乏自我意識、逆來順受的反思與不滿;③也流露出作者對她們這一生存境遇的關切與同情。
考點分析
2022年全國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選取了蕭紅的書信《“九一八”致弟弟書》;2022年全國新高考Ⅱ卷的語言文字運用節選了蕭紅的《呼蘭河傳》,命題人從表達效果的角度考查了學生對蕭紅耐人尋味的藝術風格的體認。而本期模擬題對《生死場》中《麥場》片段的選用,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文本深層的隱喻和象征內涵的理解、對作家寄寓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其中選擇題注重對人物形象特點、敘述視角、內心獨白等小說理論知識的考查,并有效勾連了教材,足見命題人對“學考一致”的命題原則的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