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相中的?相中男士扣2,相中女士扣1,來個‘黃桃罐頭’表示一下。”“直播間的男嘉賓們,覺得5號可以嗎?大膽說出愛,刷個火箭表個態,讓5號留下來。”……當下,為盡快“脫單”,一些單身青年選擇進入短視頻直播間。在直播間,相親者的身高、顏值、職業、收入、房子、車子等基本條件擺在明面上,被一輪一輪地打量和篩選。
在“殺豬盤”、隱私泄露、虛假信息等與婚戀網站相關的丑聞頻頻曝出后,一份關于“Z世代”的婚戀報告顯示,年輕人最喜歡通過興趣活動、工作學習渠道找對象。參與直播間相親,應該算是一種興趣活動。比起線下相親,這種“云相親”可以幫助生活圈子小、交友途徑窄的單身青年跨越物理距離、打破社交障礙,獲得更多彼此相識相知的機會,提高擇偶效率。“云相親”算是瞄準了年輕人人生大事的“痛點”,滿足了他們的新需求。
然而,比起線下相親,直播間相親顯得更功利。據媒體報道,在直播間,參與者的年齡、身高、學歷、收入、彩禮、房產、車輛、存款、婚史等硬性條件都被擺上臺面,當作衡量個人價值的數據,以便快速匹配或“淘汰”,“顏值決定了對方愿不愿意連麥聊天,語言表達決定了連麥聊天的時間長短,物質條件決定了能否進一步聯系”。
其實,相親只是一種認識和了解他人的方式,年齡、身高、學歷、婚史等基礎條件可以擺上臺面,而收入、彩禮、房產、車輛、存款等透明化,相親就成了“生意談判”、利益算計。有網友表示:“直播間的相親‘面試’只看表面,只談理性條件,所有東西都被‘明碼標價’,只有靈魂不值錢,讓我們看到了不愿面對的真相。”還有網友戲謔地說:“只有在直播間相親時,才知道自己在別人眼里是什么價碼。”
不排除部分直播“紅娘”依良心行事,但也不能否認一些“紅娘”是“無利不起早”,搞相親直播就是為賺錢,有多少人能牽手成功,“紅娘”不保證,且有理由不以促使相親成功為最大追求。故主播不斷吆喝“刷禮物”,禮物才是相親直播間的真正“指揮棒”,哪位女嘉賓收到的禮物多,就能被留下和男嘉賓開啟連麥;而男嘉賓要想得到心儀女嘉賓的聯系方式,也需要禮物的加持才可能勝出。《法治日報》曾報道,有男嘉賓為獲得某女嘉賓的聯系方式,刷了兩萬多元禮物,最終女嘉賓不給他任何回應并將他拉黑。當他想去直播間討說法時,被告知沒有權限。
除了“托兒”,“相親直播間什么人都有”,有已婚者,有騙錢者,有的直播間要求提供身份證照片,有的則沒有審核機制,個人信息真實與否難以保證,因此,“情感騙子”乘虛而入。
對直播間相親,單身青年不必期待過高,它充其量只是交友的輔助工具,基本解決不了婚戀難題。參與這類活動應增強防范意識,保護好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否則,相親不成,還可能蒙受財產損失。想建立牢固的戀愛等情感關系,應從網絡化生存、“原子化社交”中脫離出來,盡可能多地參與線下交往,在交往中進行情感關系實踐,最終建立比較牢固的感情。
短視頻平臺作為第三方服務提供平臺,擔負著規范和管理相親直播間的角色,應制定和完善相親直播的規則和模式,提高相親直播間準入門檻,嚴格規范主播的言行,對“紅娘”主播夸大、虛假宣傳,頻繁索要禮物等行為,通過關鍵詞屏蔽、封禁違規直播間等方式規范制約;對于相親者加強真實信息審核、嚴格把關,并建立個人信息保護機制。避免平臺被不法分子利用或濫用,讓相親者無后顧之憂,相親直播間才能行穩致遠。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