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附近的第一步是發現“附近”,建筑工人在水泥地上練字,一筆一畫寫下“天道酬勤”;卡車司機不遠千里,將素不相識的遇難卡友的車開回老家,送其回家;年邁的奶奶在團圓飯上用臉盆逐個“沒收”晚輩的手機……這些用手機拍攝的日常生活的短視頻,被剪輯成為電影《煙火人間》,于2024年1月13日全國院線上映。紀錄片導演孫虹從快手平臺的數萬條素材中挑選出800多段普通人鮮活生動的影像,質樸與新奇、歡樂與淚水兼而有之,共同構成了千千萬萬當代中國人的真切寫照。最重要的是,那些曾被我們所忽視的身邊普通人被“看見”了。
普通人生活的瞬間是紀錄片人無法立刻捕捉到的
2012年,在新聞與傳播學院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的學習、離開校園之后,孫虹的第一份工作與自己的專業和紀錄片拍攝沒有任何關系。她回到家鄉上海,入職一家國企做市場推廣,但她沒有辦法在職業里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種成就感。
在程式化的工作流程困局里,孫虹意識到:“我應該做我真正擅長和熱愛的事情。”她回想起曾經和同伴一起拍攝紀錄片時的那些日日夜夜。每天接觸的都是新鮮的事物,遇到不同的人、跟不同的人聊天,一直都在擴展生命的寬度。
她開始在工作之余重新回到剪輯臺,把畢業前拍攝的作品《飛魚秀》完成了。在導師雷建軍的幫助下,2014年,《飛魚秀》有機會在國內幾個重要城市的院線上映。這給了孫虹極大的鼓勵,借著這個機會,她下定決心做回本行。
2018年,一部以清華為記錄對象的紀錄片項目被提上日程,以期在三年后清華建校110周年的時機公映。孫虹被選中作為導演之一全程參與創作。《大學》由大一新生、新入職的教師、畢業生、耄耋老教授四位人物貫穿始終,呈現了“大學”的存在要義與人在其中懷有的理想。正是從這部電影開始,孫虹正式登上了紀實電影的舞臺。
《大學》拍攝完成后,孫虹就關注到短視頻的迅速發展正在入侵社會的傳統秩序,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紀實影像的生產方式。“有時候普通人自己拍自己的短視頻可能反而比專業的紀錄片創作者拍得更好,那么在這個時代下,紀錄片人應該承擔什么樣的使命?”這成為孫虹思考的問題。
導師雷建軍教授剛做完音樂紀錄電影《大河唱》,在影片中有一位皮影戲的非遺傳承人魏宗富,同時也是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有一頭牛陪著他去耕地。他在一開始的時候對非遺傳承的未來感到很悲觀,總是念叨著“皮影要消亡了”,因為沒有了觀眾。然而在《大河唱》跟拍他的短短那幾年中,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短視頻進入鄉村后,他開始在快手上分享非遺文化,有了很多粉絲,最后甚至決定把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牛給賣了,也不種地了,專心經營快手。這讓孫虹很感慨:“傳統的紀錄片拍攝始終有一個第三方的觀察者,由一個相對精英的人去觀察另外的人。在短視頻的世界里,用戶自己拍攝自己具有非常強的主體性,完全依靠現實感本身的生動鮮活來吸引人們,這些生活的瞬間和片段是紀錄片人無法立刻捕捉到的。我們為何不試著把這些短視頻素材做成一部紀錄片呢?”
2018年底,孫虹和她的小組成員開始在短視頻的海洋中打撈出可用的素材。
普通人成為大銀幕上的主角
孫虹組建的“素材小分隊”有10人左右,在他們的心里要找到什么樣的短視頻,完全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他們只需要把自己喜歡的短視頻分享到群里,并講述這段視頻為什么觸動了自己的內心。孫虹將此工作方式稱之為“云調研”。
僅在一年時間,素材庫中的視頻已累計到了5萬余條,他們再從中篩選出了887條視頻,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瞬間,比如:種水稻的農民對著滿目豐收的稻田戲稱“這是我打下的江山”;漁民嘗試把比小鷹還大的魚喂進魚鷹的嘴里;“卡友圈”中以廚藝著稱的卡車司機在發動機里煮雞蛋;搬磚建筑工人在工地上表演炫技的“體操單杠”;跑船人一年365天在貨船上度過,自嘆可以一邊做飯一邊欣賞河面風光好幸福……
城市天際線上的塔吊女司機要克服對高的恐懼爬到塔吊上,因為上下塔吊太困難了,所以她們很少下來,每天吃的飯可能都是從地面吊上去的。她們的手機拍出來的世界跟普通人看到的不太一樣,比如她們能夠看到城市最頂端的云海,那是普通人幾乎從來沒有用眼睛看過的世界。一開始孫虹感到有點新奇,但后來更多的是感動。這些視角和這些人是之前被我們忽視的,她希望去展現這些雖然在我們身邊但是之前并不真正關心的人們的生活。
這些被我們忽視的身邊人其實和我們之間是有聯系的,因為他們的勞動成果就是我們生活里的衣食住行,所以孫虹就用“衣、食、住、行”的結構來創作這部影片。
作為第一部豎橫屏兼顧的電影,技術上的難關是創作中最大的挑戰。為了攻克這個難題,孫虹和創作團隊借鑒了一些藝術展的景致,用拼接的方式把一塊塊豎屏拼接成一塊大的橫屏。于是它產生了新的意義,通過剪輯把信息組合在一起,五個拼接屏之間可能會產生類比的關系,形成五個不同的時空,比如觀眾在建筑那個篇章會看到新的大樓正在建設中,舊的大樓則正在坍塌,它產生了一種毀滅與重生的對比,一種日復一日的更新的喻意。它既形成了一種新的蒙太奇的方式,更新了視聽語言,同時也映射出中國就是在這樣的日復一日的更新中不斷發展的現實。
《煙火人間》的一場超前點映,孫虹走進一個激光巨幕廳。當看到來自手機豎屏拍攝的內容被投射在巨大的銀幕上時,她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那種迎面而來的沖擊感讓她熱淚盈眶,它不再是那個手機屏幕,已經完全變成了一部大電影。這部大電影是被放大的當代中國人的自畫像,讓觀眾看到普通勞動者身上也有平凡中的偉大,平凡人中也有閃光的靈魂。
附近的普通人值得被看見
從最初策劃到拍攝完成,《煙火人間》僅達成了其使命的一半。孫虹認為,只有讓更多平凡的普通勞動者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才真正實現了它的價值和意義。建筑工人、外賣小哥、快遞員等可能一年都沒走進過電影院,甚至他們的手機上從來沒有安裝過電影購票軟件,所以在首映禮上,孫虹同時宣布了“生活的主角”公益觀影活動,邀請建筑工人、紡織女工、卡車司機、外賣騎手、快遞派送員等藍領工作者免費觀看這部真正屬于他們的電影。
劇組聯系了不同類型的單位,如紡織廠、建筑工培訓學校、貨車公司,甚至找到了市場監管局或行業協會等,邀請他們觀看《煙火人間》。在“貨拉拉”觀影專場上,貨車司機感嘆道:“以前一直覺得貨運司機好像是被大家忽略的群體,這部電影讓我第一次感覺我們受到了關注。”
一名小學生在映后發言說:“我周末常被家附近的裝修聲吵醒,總是很生氣、想罵他們,但我看了電影,才知道了原來建筑工人是這樣工作和生活的,以后我不會再隨便罵他們了。”當快遞員、外賣員、農民、漁民的生命故事、勞動和生活變得可見,就不再只是軟件里被監控的小圖標或事不關己的“噪音”,而是被理解和共情的對象。愿我們都有被看見的幸福,在每一個需要愛的時刻照亮自己,也照亮附近每一個需要被看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