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濤
(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 云南昆明 650000)
傳統村落記錄著歷史文化與地方發展的脈絡,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歷史過程的記述,傳統村落是地方居民情感寄托的場所,對傳統村落的研究,就是對村落中文化與人類活動空間的關系的研究。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傳統村落旅游的過度開發,造成多元要素涌入村落,在改善設施環境、創造就業機會并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時,也極大改變了村落的傳統風貌、村莊肌理與文化習慣,在包括當地村民、游客、旅游開發商、政府在內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產生了諸多矛盾,因此社會生活的快速變遷及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使得傳統村落的保護受到更多關注。為了保持傳統村落的原真性與整體性,本文嘗試將織補理論應用于傳統村落保護方面,豐富已有研究框架,更有利于促使傳統村落更加合理地融入時代,進而構建一條適用于傳統村落保護的最優發展路徑。
我國鄉村空間形態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而后形成了相應的理論體系,隨著科技的進步,相關研究逐漸成熟。20世紀90年代以后,相關學者逐漸開始采用相關量化的研究指標的數理方法、回歸建筑空間本質的空間句法、將空間技術衛星定位和計算機技術結合的3S技術及非線性方法四個方面開展研究。
1991—2002年是我國傳統村落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發表的學術成果較少,多以單體傳統村落中的“物”為研究對象,以描述性研究為主。2003—2011年期間為“傳統村落”研究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由于不合理的城市化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生態問題,城市文化迅速涌入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文化在吸納城市文化的同時也受到不小的沖擊。
2012年,我國開展了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在此期間,學術研究成果較上一階段有了更多突破,研究成果數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2年起,學者們更加關注傳統村落組織秩序、保護發展、村落規劃、生態文化、旅游資源評價等內容。法學、檔案學、博物館學、圖書館學等學科也開始重視對傳統村落的研究,對傳統村落的居民主體給予了更多關注。
反觀國外對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理論研究,他們認為,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應注重具有經濟價值載體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此外,在歷史村鎮的保護上,集中關注對歷史村鎮的保護性修復原則、動態性保護原則,強調在保護中應以“人和自然的關系為基礎”,注重鄉村保護中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營造作用。
從國外傳統村落保護的實踐情況來看,一方面,注重出臺保護政策,如英國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非政府組織、大學社團、社會公民之間的協作機構,對英國的傳統村落、鄉村景觀的保護提供了保障機制。另一方面,國外較早地把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發展鄉村旅游、遺產旅游、生態旅游,帶動鄉村社區經濟的發展,探討旅游開發促使當地村民引發文化復興運動。此外,國外學者對我國的傳統村落研究也有一定關注,分析了我國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認為以社區為基礎的旅游開發模式是成功的。
總的來看,國外注重保護理念的更新與保護機制的運用與實踐。在保護理念方面,立足于鄉村景觀與村落文化特色、內涵的挖掘,注重傳統村落保護原則的運用;在保護機制的運用與實踐方面,注重開展多種形式的保障機制與開發模式,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國內對于傳統村落的研究起步較晚,建國之前對于傳統村落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僅對一些大型傳統建筑進行了一定研究,而系統的傳統村落研究直至2023年才有明顯發展。
雙廊村隸屬云南省大理市雙廊鎮,西鄰洱海,南鄰雙廊鎮大建旁村,北鄰上關鎮。該村屬于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主要種植梅、梨、沃柑等經濟林果,產業以梅子加工為主,主要銷往廣東。該村作為典型的傳統村落,長期大力發展旅游業、畜牧業等特色產業,2019年7月28日,雙廊村首批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進一步提升了雙廊傳統村落的知名度,為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雙廊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目前的傳統村落研究中,定性與定量是兩種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強調運用歷史回顧、文獻分析、訪問、觀察等方法獲得資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對其進行分析,從而獲得研究結論,如劉大可、宋毅等學者的研究。近年來,景觀基因法、空間句法、GIS技術、RS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等技術被學者引入傳統村落研究中,定性分析致力于發掘深度,定量分析致力于拓展廣度,二者若有機結合便可以相輔相成,研究方法、技術的不斷優化必然極大地推動傳統村落研究。
傳統空間記載著鄉村發展的歷史,有著獨特、不可復制的記憶,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傳統村落的空間機理逐漸與現代化的生活融合為一個多元系統,因此,一方面我們需要對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遺跡進行修復;另一方面,還需要對傳統村落的生產空間及生活空間進行改善,目的是使傳統村落的物質空間與非物質空間形成統一整體。
傳統村落的空間織補包含自然要素空間織補和人工要素空間織補兩大類,一方面,要保證傳統村落中的歷史文脈與村落的自然環境有效聯系在一起,充分考慮傳統村落周圍的山體丘陵、河流湖泊、山田林地等地質地貌條件;另一方面,傳統村落中各種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也會間接影響傳統村落中微觀人工要素的衍生與發展。
“活態遺產”在國內的研究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中,孟慧英提出“活態神話”。近年來,“活態”在遺產保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那么,到底什么是“活態遺產”?在《新詞語大辭典》中,“活態”一詞被解釋為“活動者的狀態”,由此,可以將活態理解為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生命的狀態。“活態遺產”與“靜態遺產”相對應,“活態遺產”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在現實中仍可以發揮作用的遺產。武紅艷認為,“活態遺產”是具有一定歷史的、在現階段仍有使用功能的遺產。喬曉光認為,民間的文化是沒有文字記述的、口頭相傳的、用生存行為和生存情感構筑的文化史,這種“活著的”、傳承的、運動的、完成并發展的文化就是“活態文化”。活態文化由人、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在文化場域中相互融合而形成。在傳統村落中,村落的居民、習俗、建筑等形式的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在村民長期生活中相互融合,形成既對過去村落空間內文化的建構體的繼承,又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延續本村文化的表現形式。高梧認為,“活態保護”就是對民族文化在時間、空間、活動在時空范圍內的要素融合形成的地域保護;王小瓊認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讓遺產真實地生活在它創造者和參與者創造的世界里,讓文化不間斷的流傳,在發展過程中使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相結合。在“活態傳承”方面,徐用高認為是一種基于“活化石”式的保護。“活態傳承”主要適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對于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是關注其使用功能。“活態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促使村落蘊含的文化在時空域上實現時間、空間、文化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對未來研究傳統村落的保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雙廊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東北端,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村落依山傍水,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曾是南詔文化重要發源地,作為云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別于大理古城的熱鬧與繁華,雖有“大理風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之美譽,但近百年來,雙廊村一直寂寂無聞。近十多年來,隨著雙廊古鎮旅游的興起,更多人了解到這個位于洱海旁的白族村落,雙廊村正式跨入旅游度假區的行列,旅游的繁榮,既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崛起,同時也使得如何讓這個洱海旁的傳統村落在現代化進程下實現振興與保護并行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
雙廊突然成為躥紅的“明星小鎮”,雖然其自然資源與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但也面臨旅游空間逐漸狹小、白族文化原真性損失、自然環境和歷史建筑破壞等影響,正遭遇著“成長的煩惱”,通過分析,本文提取出以下重點問題。
4.2.1 建筑風貌破壞嚴重,喪失白族地域特色
雙廊村的主要民族為白族,村落風格始終延續白族傳統文化。隨著城鎮化的步伐加速,當地因認知不足、規劃無序、缺乏針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導致現代化的修建風格侵蝕雙廊古村落的古建筑風格,很多居民將原有住宅推倒重建,或者在老建筑周邊修建了新住宅,還有的居民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改建,其擴建和改建的結果,與村落的原建筑風格差異較大,充滿矛盾,打破了傳統村落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融合,與原建筑風格產生了沖突,進而影響了傳統村落的空間風貌;隨著村落的古建筑遺址越來越少,現在雙廊村落的自然空間環境也逐漸缺少了生產和生活的氛圍,形成了純粹的物質形態遺產。
4.2.2 人文環境淡化,偽民俗現象泛濫
隨著游客的井噴式涌入,雙廊古村落內的建筑更多的提供了住、食等功能,陸續前來雙廊修建客棧淘金的外地人不計其數,除了遠離洱海邊及環海路的地段,這里再也容不下一家多余的客棧,雖然可將其視為“活態遺產”理論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但其功能卻又小于原有功能。
在民俗文化方面,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為了銷量和效益,千方百計迎合和滿足游客的心理,不惜改變傳統文化和工藝品的風格和形式,植入一些與傳統不符的東西,改變了工藝品原本的意義。同時,音樂表現形式、舞蹈觀賞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過分迎合發展需求,雖然對大眾的吸引力增強了,但其本身蘊含的文化層次已被經濟利益削去棱角,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工具。
4.2.3 街巷風貌有待治理
洱海景區租車產業蓬勃發展,為方便游客的出行游玩需求,村落內許多道路改用水泥鋪設,部分道路進行拓寬變為車行道,同時,街巷兩側水泥墻的使用尤其頻繁,文創產業的不規范發展,導致墻面涂鴉現象顯著,與道路兩側傳統建筑形成沖擊,致使地域性特色丟失,無法很好地體現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
隨著旅游業的興起,雙廊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旅游垃圾困擾,人流量的增多導致垃圾處理設施面臨超負荷運轉的壓力,游客集中的洱海濱水區和村落繁華地段尤為嚴重,街道垃圾亂堆現象頻出,嚴重影響了雙廊村落整體風貌。
4.2.4 產業缺乏協作,導致活力不足
現如今的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產業成為關鍵。隨著雙廊知名度的不斷飆升,其對旅游的開發力度也不斷加大,因此形成了粗放、純粹追求增長速度和經濟利益的產業發展模式,產業間缺乏相互協作,沃柑、梅、梨等果類作為雙廊最初的代表性產業,向下游延伸不充分,第二產業向兩頭連接不緊密,第三產業與文化的融合層次較低,導致未能實現最大經濟產值。因此雙廊急需走出一條旅游資源、經濟、文化、環境協調發展的產業模式。
民居建筑風貌是村落歷史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個性特征,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因此對雙廊建筑風貌進行保護和織補的重要性和意義顯得尤為重要。白族的建筑風格以白色為主色調,“粉壁畫墻”為主要裝飾特色,打造出飛檐串角的殿閣造型。首先,對村落中存在的部分格格不入的建筑,采用點狀織補的方式消除其對村落整體風貌的影響,將風格突兀且與整體風貌不協調的門窗拆除,就地取材,采用周邊的石頭、瓦磚、木材等,利用精湛的雕刻和繪畫技藝進行裝飾后替換,突出白族特色;其次,對保存狀況較好的歷史建筑通過局部織補的方式,開展局部維護和結構加固工作,對建筑沉降、傾斜及裂縫進行全方位檢測,最大限度留存歷史建筑的真實性;最后,對于外地投資者新修建的客棧、設施,應積極引導其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將白族的建筑特色融入建筑的內部設計中,讓建筑既有傳統特色,又充滿現代感,充分提高游客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傳統村落的街巷空間是生活在此的村民的生活空間,承載著村落的人文歷史和景觀風貌,為加強對雙廊傳統村落內街巷的歷史人文要素的保護,對風貌不協調的水泥鋪地進行改造,采用石板路和青石巷道交錯織補的方式,并在石板間鋪設碎石或鵝卵石,既能降低鋪路成本,又具有一定的透水性,給游客一種古樸與時尚兼具的感覺;街巷兩側的石墻,使用斑駁的灰綠色調進行織補,彰顯雙廊歷經滄桑的痕跡,讓游客的每一步都沉浸在別樣魅力中,同時,將科技手段和傳統技術有效結合,對村落內道路和墻面進行定期維護保養,既可為游客安全提供保障,又能確保街巷歷史風貌的延續。
同時,要注重村落內街巷之間的聯系,織補村落的面系統,在街巷風貌斷裂明顯的地區,控制街巷兩側建筑高度,統一兩側門店招牌樣式和色調,增強街巷的延續性。此外,針對村落內街巷空間的環境問題,采用點狀式織補的方法將環境配套設施完善到位,在各地段新建垃圾集中投放點,建造無害化衛生廁所,通過集中堆放,統一清運,管控村落的公共空間亂象,塑造良好的街巷環境。
村落的歷史傳統、經濟生活方式及其發展與其周邊自然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自然山水賦予了傳統村落靈性,傳統村落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反作用于周圍的環境系統,隨著洱海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雙廊地區的客棧競爭不斷加劇,部分客棧投機取巧,為節約成本擴大利益,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洱海,導致洱海受到嚴重污染;部分開發商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破壞當地植被和山體。因此,需加強對雙廊傳統村落周圍的自然空間環境的保護。對這些公共空間,可利用濕地和綠植的織入,進行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建立濕地保護區以加強濕地管理和保護;豐富周圍山體的植被覆蓋率,選取能夠很好適應當地環境的植被類型,織補當地已經被破壞的山體環境,形成優美的大地景觀,還能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大理地處“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交叉路口,人文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因此雙廊至今保留著許多白族傳統手工技藝,如扎染、刺繡、制茶、木雕、繞三靈等,但隨著旅游和商業化浪潮的劇烈沖擊,傳統技藝的運用和保護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對傳統技藝的織補需要將白族民間藝術形式和旅游業結合,形成雙向互補的積極作用,引導當地居民重拾地方傳統技藝,并結合市場需求,延伸產業鏈,開發更具特色、深度的傳統文化產品,并為其搭建傳統技藝展示平臺,保護雙廊傳統技藝的活態性;同時,通過完善雙廊基礎設施建設等,筑巢引鳳,吸引更多藝術家落戶創作。向全國展現雙廊精湛技藝和非遺魅力的同時,促進雙廊文旅經濟融合增長。
雙廊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擁有毗舍戰場遺址、正覺寺、玉幾庵、魁星閣、金榜寺、飛燕寺、紅山景帝祠、青山摩崖石刻等十幾處歷史文化古跡和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歷史街區及傳統民居院落。對文化遺址的保護,在進行修繕和維護的同時,可利用周邊環境要素對其進行織補,結合古井、古樹、古碑文等景觀,賦予其休憩、社交的功能,還可將其與地方典故捆綁宣傳,提高文物遺址的旅游吸引力,強化雙廊村落特色。
雙廊應充分結合自身特點,找準產業定位,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旅游,而不是純粹的為附和客源需求而進行的“自我重塑”式的蛻變,應是基于自身文化構建體之上的、使游客主動接受本民族文化、認可本民族文化的一個過程。由于雙廊旅游資源的脆弱性,其產業發展模式需要逐漸轉變為追求資源永續利用、經濟、文化、環境協調發展的產業模式,基于雙廊古村落的“活態遺產”,雙廊村已初步完成其所描述的淺層次,即對自身文化進行融合性轉化,但卻存在過度融合趨勢;針對雙廊村旅游現狀,更多的應考慮深入發掘本身文化的內涵,提升當地居民的歸屬感,促進外出人口回流,進一步發展當地經濟,并基于自身的豐富文化表現形式,從迎合需求到引領民族旅游新風尚。
中國傳統村落是我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文化的瑰寶。保護傳統村落對于展現中華民族多樣的歷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其不僅表現在對村落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治理,更表現在對傳統村落建筑的保護和村落悠久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延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傳統村落衰退甚至消失的現象日益加劇,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刻不容緩。“活態遺產”是新時期背景下研究中國傳統村落的重要方法,也是在“自我批判”的基礎上對鄉村旅游發展提出建議的重要依據,“織補”手法作為如今傳統村落保護和更新的重要手段,對解決傳統村落文化內涵、空間形態、自然環境問題提供了一種路徑和借鑒。古村落是歷史文明的見證者,當民族鄉愁的紐帶即將扭斷之際我們必須承認,唯有保護好傳統村落,才能真正留住文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