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恬 楊俊宇 周冠怡彤 陳允怡 劉偉宏



[摘要]構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路徑,是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的必然要求和必經之路。基于廣東省5所高校調查,對大學生群體的黨史學習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表明,構建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路徑,必須建立健全規范制度,構建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保障機制;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夯實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思想基礎;紅色資源與社會服務并行,筑牢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實踐根基。
[關鍵詞]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
[中圖分類號]G641;D2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53
一、研究設計與結果分析
本研究以廣東省5所高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厘清當前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現狀,梳理出有利于構建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路徑的措施。
(一)樣本的基本情況
調查問卷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汕頭大學5所高校作為實際調查點,以高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有5385名大學生填寫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數為5368份。從政治面貌看,中共黨員約占6%,共青團員約占62%,群眾約占21%;在年級學生分布方面,大一占比24.12%,大二37.68%,大三34.72%,大四3.48%。
(二)研究結果分析
1.大學生黨史學習內容較為豐富,但學習深度有待加強
如表1所示,高校的黨史宣傳教育普及程度較高,但仍存在“表面化”的現象。如表2所示,大學生黨史學習內容的著重點偏向宏觀敘事與人物故事層面,而在黨組織制度變遷與紅色地方史等具備黨建專業深度和地域特色的學習則較為局限,缺乏對黨史故事背后意義的探索以及對本地黨史的學習興趣。
因此,推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應進一步強化黨史學習內容的專業深度和地方特色,提升大學生尤其是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黨史素養。
(三)大學生對學習黨史教育的意義認識比較到位,但參與黨史學習的系統性與持續性不足
如表3所示,大部分大學生能夠準確認識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是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宣傳工作成果的體現。然而另一方面,如表4所示,大學生黨史學習的系統性和持續性不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相對缺乏,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僅從認知上意識到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性,但卻難以長期堅持落實到行動上。
(四)大學生黨史學習渠道較廣,但學習質量有待提高
如表5所示,黨史學習教育的渠道較為廣泛,線上與線下資源為大學生提供較多自主學習與集中學習的機會。然而現有的黨史學習渠道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表6所示,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渠道還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只有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黨史學習方法和渠道,才能推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實現長效化。
(五)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期望與現實情況存在差距
如表7所示:首先,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觀看紅色書籍或影片、多與革命前輩或黨史專家交流、參觀紅色革命基地等黨史學習形式有利于長期有效地學習黨史;其次,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立足實際解決問題是當前黨史活動進步的方向;最后,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提升黨史學習質量的措施是多元的,分別有政府專項資金投入、加強教師培訓、規范教師團隊、強化合作紅色基地、開拓新媒體平臺教育等。
以上調查結果體現了在數字時代下,多樣化、多元化的黨史學習教育形式能夠增強大學生參與黨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堅持長期有效地學習更有利于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的推動。
二、有效構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路徑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規范制度,構建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保障機制
制度是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長久制約性的行為準則。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制度化與規范化建設,有利于改善黨史學習教育的臨時性、隨意性與零散性的現象,確保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走向標準化運行、長期有效開展學習。將主體責任、內容設置、活動程序、組織管理、評價監督等方面作為制度化的構建維度,發揮高校黨委的龍頭作用;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長期、常態內容納入學習議程,長期開展專題學習、專題研討,有序、合理地保障黨史學習教育的運行暢通;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黨建工作相融合,切實將黨史學習教育納入黨員領導干部的培養、考核、評議等環節。
(二)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夯實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思想基礎
思政課既是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核心場所和主要途徑,也是推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首先在教育內容上要求教師須深入挖掘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之間的邏輯關聯與規律,將史料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其次在教育對象上要求教師把握好大學生群體的新特點,如更強的獨立自主性和思考分析能力、更強的使命感和復雜多變性;再次在教育環境上要求正確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堅持正確方向,統一思想和行動,貫徹新發展理念;最后在教育手段上要求利用新媒體資源、研學結合等手段,加強教學的藝術性和吸引力,增強大學生學習黨史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實現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換。
(三)紅色資源與社會服務并行,筑牢黨史學習教育長效化實踐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都是重要組成部分。”強化“高校-社會”協同育人,利用紅色資源建立建立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實踐育人基地,讓大學生在實地感悟和場景體驗中厚植愛黨、愛國、愛校情感;開展大學生寒暑假紅色歷史社會調研活動,組織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探訪紅色革命人物、參加紅色支教等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切實提升能力和素質;運用融媒體平臺,建設將紅色紀念館、博物館、校史館等黨史資源數字化的紅色數字資源庫,打造內容豐富的紅色線上展廳,構建立體化、沉浸式的黨史學習教育網絡平臺。
三、結語
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廣東省各高校通過多種多樣的學史形式,用“活”紅色資源,講“活”黨史故事,扎實起步并有序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廣大學生賡續紅色血脈、厚植愛國情懷。據調查可得:當前廣東省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且頻繁組織專家授課及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只能收獲短期的成效。因此,探索如何構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長效機制,最終實現長效有效開展學習教育,仍是當前亟待改進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余聞捷.把握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著力點[J].政工學刊,2022(9):30-32.
[2]葉福林,高哲.構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機制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2(9):100-105.
[3]任羽中,郭俊玲,潘聰平,等.推進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J].中國高等教育,2022(17):4-6.
[4]張琳.模式轉換與創新:以“黨史”為重點內容的思政課選擇性必修課建設[J].思想戰線,2021,47(5):158-164.
2021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項目名稱:構建大學生第二課堂黨史學習教育長效機制研究——以廣東省5所高校為例(項目編號:2021GXSZ055)
陳舒恬(1990.10-),女,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楊俊宇(2000.12-),男,漢族,廣東汕頭人,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周冠怡彤(1983.10-),女,漢族,廣東珠海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領導力與創新創業組織行為;
陳允怡(2002.4-),女,漢族,廣東肇慶人,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劉偉宏(2001.12-),男,漢族,廣東韶關人,本科,研究方向:大學生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