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帶著12歲的小男孩到醫院就診,小男孩因面部受涼而出現撇嘴、皺眉。起初以為是兒童惡作劇,但之后這些癥狀持續加重,甚至眼睛也無法完全睜開。出現這種情況屬于兒童面癱,需要及時治療,否則可能遺留后遺癥。
若兒童多次發生無法控制的撇嘴、歪頭、眨眼、噘嘴、皺眉等,家長應該給予重視,觀察兒童是否出現面癱。本文主要介紹兒童面癱的原因、治療和家庭護理。
面癱主要是指面神經發炎或者面神經受損而造成面部表情肌群功能障礙,患者會出現“吊線風”或者“歪嘴巴”等表現,中醫學稱為“口僻”。該疾病發病迅速,患者會出現突然喪失面部肌肉運動功能。任何年齡階段均會發生。
突然發病,進展迅速:面癱癥狀在數小時到7天內能達到高峰狀態。
患側面部無力或麻木:可能不能完成鼓腮、閉眼以及抬眉等表情。
口眼歪斜:患側嘴角會往健側位置牽拉,部分會出現眼睛無法完全閉合的情況。
伴隨疼痛:部分患者會合并下頜角疼痛、耳內疼痛以及耳后疼痛等癥狀。
無法控制面部表情:在微笑時會出現流口水或者嘴角歪斜等表現。
面癱通常與面神經炎癥或受涼有關。常見誘因包括:
面部受涼或吹冷風:在季節變換期間,一旦面部受到冷風的刺激會導致疾病發生的風險明顯增加。
感染:感染帶狀皰疹病毒等會造成面神經炎。
免疫系統異常:在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易發生疾病。
其他誘因:如過度疲勞、壓力大、創傷等。
大多數兒童面癱在治療之后能達到康復的效果,早期及時實施治療的情況下能獲得良好的預后。如果出現治療延誤的情況,少數兒童會出現眼睛閉合困難、面部肌肉無力、面部表情不對稱等后遺癥。因此,及時發現并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1.針灸治療
針灸是治療面癱的常見且有效的傳統中醫治療手段。
促進神經恢復:通過針灸對特定的穴位給予刺激,可加快面神經的恢復速度,促使因神經受損而造成的面部肌肉麻痹的改善。
緩解癥狀:通過針灸進行干預有助于促進面部肌肉活動,能使疼痛感明顯減輕,還可改善面部肌肉的僵硬感。
早期治療效果最佳:治療的時機決定著面癱治療的效果,早期治療獲得的效果較為理想。一般在出現面癱癥狀后的7天內開展治療能促使治愈的效果明顯提高。
常用的針灸穴位:在針灸期間一般會選擇迎香、地倉、風池、百會等針灸穴位。這些穴位有助于面部肌肉功能的調節,能加快神經血液循環的速度,促使恢復速度明顯加快。
2.藥物治療
可以選擇一些藥物開展治療。例如:對于因感染病毒出現的面神經炎,可選擇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開展治療;可選擇潑尼松等激素進行治療,促使面神經炎癥明顯減輕,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可選擇非甾體抗炎藥物進行治療,促使面部肌肉麻痹造成的疼痛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可選擇B族維生素如甲鈷胺、維生素B1等神經營養劑,促進神經髓鞘恢復。
3.局部治療
面部按摩:選擇輕柔的面部按摩方式可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使面部肌肉得以放松,避免出現面部僵硬的情況。
理療:利用超聲波、溫熱療法等方式可加快面部血液循環的速度,使得肌肉的不適感以及緊張感明顯減輕。
面部肌肉鍛煉:通過專業理療師指導,積極地開展面部肌肉鍛煉工作,使面部肌肉的功能逐漸恢復。
在面癱康復期間不僅需要開展專業的治療,還需要重視家庭護理干預。家長的日常護理工作可加快兒童面部神經的恢復速度,避免疾病出現持續性加重的情況。

1.避免面部受涼
面癱的發生與面部受涼的關系較為密切,所以,家長應該避免兒童的面部直接著涼,特別是在寒冷的天氣里。兒童注意不要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在氣溫較低時,家長可以為兒童佩戴圍巾、口罩,防止冷風刺激面部神經。在夜間入睡期間應該通過熱水袋或者暖手袋使患側面部達到溫暖的狀態,這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
2.飲食清淡
面癱恢復期間,應該選擇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家長應為兒童提供富含維生素B、維生素C的食物,不但可加快神經的修復速度,還可增強免疫力。低脂肪、高蛋白飲食有助于體力的增強,能確保身體在修復期間所需要的營養得以滿足。
3.避免用力咀嚼
在恢復期間,應避免讓兒童進行過度的咀嚼或大力笑、說話等活動,減少面部肌肉負擔,避免癥狀持續性的加重,以便及時恢復面神經功能。患兒進食時,食物很容易潴留在癱瘓側的頰部,因此家長應指導患兒盡量將食物放在健側舌后方,細嚼慢咽。同時,注意飯后及時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4.避免情緒壓力
由于面癱會影響容貌,患者可能感到羞恥、避免社交等,甚至導致焦慮和抑郁,家長應對患兒進行疏導,穩定其情緒。情緒大幅度波動會影響面癱的恢復速度,家長需要讓兒童的心情處于愉快的狀態,防止出現壓力過大或者過度焦慮的情況。
5.眼部護理
眼瞼不能閉合者應予以眼罩、眼鏡遮擋及滴眼藥等保護。急性期患兒應減少出門及戶外活動,保持眼部清潔,盡量減少用眼。
家長需仔細觀察兒童的行為,若兒童出現不自主或頻繁的撇嘴、歪頭、眨眼、噘嘴、皺眉等動作,應警惕兒童面癱,及時就診,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包括針灸治療、藥物治療、局部治療。同時,家長需要做好家庭護理,促進患兒恢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