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位于頸部前方,形似蝴蝶,是人身體最大的內分泌腺。它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參與調節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重要生理過程。對青少年來說,甲狀腺激素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作用重大,在嬰幼兒期可助力大腦發育,在兒童、青少年期可促進骨骼生長,保障身高增長。
1.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是由甲狀腺合成及釋放過多甲狀腺激素引起的。患者由于代謝亢進,消耗增多,會出現多食、易饑餓、體重下降、消瘦;還會出現異常煩躁、多汗、心悸,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晚上睡覺時,還可能因多汗、心悸而頻繁翻身,睡眠質量大打折扣;眼球突出也是部分甲亢患者的典型特征。
2.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簡稱甲減,是由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患者會出現食欲減退,體重卻增加;疲倦乏力,早晨起床困難,上課昏昏欲睡,記憶力減退;皮膚干燥粗糙,頭發枯黃易斷,畏寒怕冷,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與學習狀態。
3.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內出現的一個或多個異常腫塊。多數結節是良性的,但也有少數結節可能惡變。或出現頸部腫塊,吞咽時有異物感,有時還會感覺頸部發緊、疼痛。
1.自身免疫因素
青少年的免疫系統功能紊亂,錯誤地攻擊甲狀腺組織,引發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如橋本甲狀腺炎。這種情況下,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干擾甲狀腺正常功能,導致激素分泌紊亂,出現青少年甲狀腺功能異常。
2.碘攝入異常
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攝入過多或過少都不行。沿海地區部分青少年因長期食用含碘豐富的海產品,又額外攝入加碘鹽,可能造成碘過量,引發甲狀腺疾病;而內陸一些偏遠地區,食物中碘含量匱乏,若未及時補充碘劑,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同樣易患甲狀腺疾病。
3.精神壓力
學業負擔重、考試競爭激烈,青少年長期處于精神緊繃狀態,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壓力促使身體分泌應激激素,影響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和調節,為甲狀腺疾病埋下隱患。
4.遺傳因素
家族遺傳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若父母或近親患有甲狀腺疾病,青少年發病風險會顯著增加。
1.癥狀觀察與病史詢問
醫生首先會仔細了解青少年近期的身體變化,如食量、體重、睡眠、情緒等,還會詢問家族中是否有甲狀腺疾病病史,從整體上初步判斷。
2.血液檢查
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甲狀腺激素水平,如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甲狀腺素(FT4)、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等指標,判斷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促甲狀腺激素升高伴游離甲狀腺素、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降低,常提示甲減;反之,促甲狀腺激素降低,游離甲狀腺素、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升高,則可能是甲亢。
3.甲狀腺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可以清晰呈現甲狀腺的形態、結構,發現是否存在結節、腫大等異常。對于摸到頸部腫塊的青少年,超聲能確定腫塊大小、位置、質地,初步判斷其良惡性。

1.藥物治療
對于甲亢,常用抗甲狀腺藥物,如甲巰咪唑、丙硫氧嘧啶,抑制甲狀腺激素合成,調節激素水平,緩解癥狀。藥物治療周期較長,一般需1~2年,治療期間需定期復查血常規、肝功能等,確保藥物安全性。甲減則需補充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常用左甲狀腺素鈉片,患者需每天按時服藥,將甲狀腺激素維持在正常范圍內,促進身體恢復活力。
2.手術治療
當甲狀腺結節高度懷疑惡變、甲亢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并發癥時,可考慮手術切除部分或全部甲狀腺。手術存在一定風險,如術后出血、喉返神經損傷導致聲音嘶啞等,所以需謹慎權衡利弊。術后還需長期服用甲狀腺激素藥物。
3.放射性碘治療
部分甲亢患者適用放射性碘治療,利用碘-131被甲狀腺攝取后釋放β射線,破壞過度活躍的甲狀腺組織,減少激素分泌。但這種治療可能導致甲減,治療后也需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1.均衡飲食
保證食物多樣化,攝入適量含碘食物,如海帶、紫菜等海產品,但不可過量。同時,多吃新鮮蔬果、全谷物、優質蛋白,維持身體營養均衡,為甲狀腺正常工作提供物質基礎。避免長期食用高鹽、高脂肪、高糖食物,以免影響內分泌穩定。
2.調節情緒,減輕壓力
青少年要學會合理釋放學業壓力,培養興趣愛好,如繪畫、音樂、運動等,讓身心在課余時間得到放松。學校和家長也應給予支持,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避免長期精神緊張。
3.定期體檢
建議青少年每年進行1次全面體檢,包括甲狀腺功能檢查與超聲檢查。尤其是對于有家族病史的青少年,更要提高警惕,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
青少年要提高對甲狀腺疾病的認識,及時發現并積極治療,促進健康成長。家長與老師要多關注青少年身心變化,發現異常時給予關心,及時就醫。也應加強甲狀腺疾病的科普宣傳,讓青少年及家人了解防治知識,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使其能精力充沛地逐夢,綻放青春。
課題項目:2024年度浦東新區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臨床醫學新質專科(甲狀腺結節),編號:2024-PWXZ-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