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群體屬于肺結核感染的潛在風險人群,因此青少年應掌握相關疾病的健康防護知識。本文將介紹肺結核的基礎知識以及青少年如何預防肺結核。
1.肺結核的概述
肺結核屬于結核病中的一種,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由于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在臨床中更多侵犯呼吸系統,因此以肺結核較為多見,但也能侵犯腎臟、骨骼、胃腸道等部位。肺結核屬于我國法定乙類傳染病。隨著醫療技術以及治療藥物的不斷發展,抗結核藥物以及相關系統治療手段的出現,肺結核患者的病情在多數情況下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這些進展不僅幫助患者延長了壽命,也顯著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一般情況下,如果能夠堅持規范治療,大多數肺結核患者能夠得到有效治愈。但肺結核的治療周期較長,如不能按照規定嚴格用藥則可能出現難治性肺結核甚至耐藥性結核等問題。
2.肺結核的癥狀
肺結核的主要癥狀是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道癥狀,其他全身癥狀反應還包括午后低熱,也可伴隨盜汗、食欲下降、疲乏勞累、胸痛、消瘦等癥狀。一般來說,如果日常生活中發現相關癥狀并且持續兩周以上,就需要高度警惕肺結核,應當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3.肺結核的傳播方式
肺結核主要通過空氣傳播。當結核病患者咳嗽、打噴嚏、咳痰或者大聲說話時,能夠將帶有結核病菌的飛沫播散至空氣中,周圍人群如果接觸相關飛沫或吸入被污染的空氣,就可能感染結核病菌。此外,部分肺結核患者隨地吐痰,痰液中的結核菌可隨著塵土、塵埃飛揚至空氣中,進而被人體吸入導致感染。
4.肺結核的危害
肺結核屬于傳染性疾病,一旦罹患可能會影響家人以及近距離接觸的人,甚至可能引起聚集性發病。因此,學校作為人群聚集的場所,一旦出現肺結核病例,學生群體容易成為結核病傳播的高危人群,因此應該積極做好校園肺結核的防控。對于個人來說,肺結核會對身體健康、日常生活、學習以及校園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青少年群體是肺結核感染的高風險人群,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首先,校園生活環境人口較密集,其中部分長期住宿的集體生活學生群體,由于日常飲食與生活高度聚集,因此具有相對更高的潛在感染風險;其次,青少年受學習壓力、身體發育等多重因素影響,可能會出現營養攝入不足、作息不規律或精神壓力過大等情況,使身體免疫力下降,此時如果接觸結核菌易出現感染;此外,大多數青少年對健康知識的了解有限,缺乏對肺結核相關知識的認知,預防意識較差。因此,青少年群體在肺結核的防控中需要得到特別關注。
1.保持空氣流通
為有效預防肺結核,需要持續保持室內環境的空氣流通,以盡量降低空氣中的病菌濃度。定期對教室、宿舍等人群密集場所進行消毒,殺滅環境中的結核桿菌。
2.避免密切接觸患者
如果身邊已經有明確確診的結核病患者,應當盡量保持遠距離接觸,避免長時間密切接觸,除非該患者已經完成治療且確定無傳染性。另外,佩戴口罩等方式可降低結核菌感染的可能性。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肺結核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應做好與口鼻接觸的物質及身體部位的衛生管理,尤其是手部清潔。每天飯前便后或接觸口鼻前后,應該使用流動清潔用水以及肥皂進行手部清潔,養成基礎的手衛生習慣。其次,應當學習正確的咳嗽禮儀。日常生活中,咳嗽或打噴嚏時,可以使用手肘或者紙巾等遮擋口鼻,避免唾液飛沫傳播至空氣當中;他人咳嗽或者打噴嚏時,也盡可能回避并做好防護。此外,不論何時都應當做到不隨地吐痰。
4.增強自身免疫力
自身免疫力是預防肺結核的關鍵防線。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青少年免疫力至關重要。首先,均衡飲食,學生家長應當盡量每天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飲食,確保在能夠維持良好身體生長發育的同時建立良好的免疫力屏障;其次,青少年應當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每日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及良好的睡眠質量,合理規劃學習和活動時間,避免熬夜等不良行為,讓身體得到充足的休息與恢復。此外,在日常學習之余,養成運動鍛煉的習慣,結合性開展有氧運動與肌肉鍛煉,或者參與特定的運動項目,如打籃球、游泳等,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5.定期體檢
在青少年群體中,一般學校會定期組織校園內的健康體檢,其中通常包含結核病等傳染性疾病的篩查。除此以外,如果日常生活中存在相關結核病患者群體接觸的經歷,也應當進行針對性的主動篩查。
6.及時就醫報告
青少年學生出現發熱、咳嗽、咳痰、盜汗等相關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并接受結核病篩查,并告知醫生病史和接觸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降低結核病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
確診或疑似結核病時,應及時向學校報告,以便學校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7.學校制訂防控方案
學校應建立健全肺結核預防控制體系,制訂詳細的預防控制計劃、應急預案等,確保校園內肺結核的及時發現、報告、隔離和治療。
定期開展肺結核病相關防治知識的科普宣傳,提高師生對肺結核的認知水平,增強自我防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