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軒(化名),14歲,身高170 cm,體重卻達80 kg,平時飲食習慣不健康,常將各種飲料作為水分來源,飲食中肉類較多,且頻繁食用火鍋、燒烤等食物。最近清晨起床后,發現自己的腳趾出現異常,行走困難。經醫院檢查,其尿酸水平異常升高,確診為痛風。
痛風是血中尿酸含量過高而導致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的一種疾病,一般痛風多發生在第一跖趾關節,也就是大腳趾的關節。關節處通常會出現紅、腫、熱、痛,疼痛劇烈甚至不能忍受的情況。隨著癥狀加重,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也會出現癥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青少年痛風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1.飲食不合理
青少年痛風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飲食不健康。青少年普遍喜歡吃燒烤、海鮮、火鍋和薯片等高嘌呤含量食物;部分父母擔心孩子營養不足,準備了各種營養品,但青少年的腎臟系統還未發育成熟,無法消化過剩的營養,最終導致腎功能代謝障礙,引發痛風。
2.體重超標
不健康的飲食導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出現肥胖問題,而體重超標會讓身體代謝變慢,從而易導致尿酸堆積。肥胖者出現高尿酸血癥的風險比正常體重的人要高。
3.作息不規律
青少年起居不規律,熬夜、晚睡、晚起,常年累積會導致身體代謝減慢,尿酸排泄減少從而引起痛風。
4運動不當
青少年缺乏運動,長時間坐著不動;或突然大量運動(尤其是無氧運動),既損傷關節,又引起肌肉損傷、組織分解導致血尿酸升高,升高的尿酸容易沉積在損傷的關節導致痛風。
5.大量飲用含糖飲料
青少年往往喜歡飲用各種飲料,而飲料中含有大量果糖,果糖不僅在體內的分解過程中會直接產生尿酸,而且果糖會導致腎尿酸排泄降低,導致痛風的發生。
6.家族遺傳史
遺傳因素在痛風發病中占據一定作用,如果家族成員有痛風病史,那么青少年患痛風的風險會相對較高。
1.傷關節:導致痛風性關節炎、關節畸形
當血液中尿酸水平長期過高時,尿酸鹽結晶會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中沉積,這些結晶會引發關節的炎癥反應,導致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常受累的部位是第一跖趾關節,其次是踝關節、膝關節等。
如果高尿酸狀態長期得不到控制,尿酸鹽結晶會不斷在關節處沉積,逐漸形成痛風石。痛風石會破壞關節的正常結構,導致關節畸形,使關節的活動范圍受限,甚至可能使關節完全喪失功能。

2.傷腎:導致腎結石、慢性腎病
尿酸鹽在腎臟內沉積容易形成腎結石,可能會引起腰部疼痛。疼痛性質可為隱痛、脹痛或絞痛,還可能伴有血尿、尿頻、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統癥狀,或引發慢性腎病。
3.傷血管: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高尿酸血癥還可能影響血脂代謝,導致甘油三酯、總膽固醇等血脂指標異常升高。這會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4.傷眼睛:誘發眼部病變
尿酸鹽結晶可沉積在眼部組織中,引起眼部炎癥反應,導致眼部疼痛、視物模糊、眼結膜充血等癥狀。長期高尿酸還可能增加患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的風險。
1.飲食調節
建議低嘌呤、低脂肪、低鹽飲食,合理葷素搭配。多吃低嘌呤食物(選擇果糖含量低的水果、谷類、堅果、蛋類、低脂奶制品、蔬菜等);適量攝入中嘌呤食物(肉類、豆制品等);少吃高嘌呤食物(動物內臟、海鮮、火鍋、肉湯等)。鼓勵多攝入新鮮水果、蔬菜、堅果、低脂奶制品和全麥、雜糧。建議新鮮蔬菜每天攝入不少于500 g,深色蔬菜(如紫甘藍、胡蘿卜)應當占一半以上。同時,鼓勵每天攝入300 ml以上或相當量的奶及奶制品。
嚴格限制含果糖類的零食與飲料的攝入,因為富含果糖的零食與飲料會明顯增加血尿酸水平。水果中含有果糖,但水果中的維生素C、黃酮、多酚、鉀、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可改變果糖對尿酸的影響作用,因此水果的攝入量與痛風無顯著相關性。建議每天水果攝入量為200~350 g。
2.足量飲水
定時、規律飲水可促進尿酸排泄。每天飲水建議2 000~3 000 ml。盡量維持每天尿量大于2 000 ml。優先選用白開水,也可飲用檸檬水。
3.科學運動
減重有助于提升尿酸達標率,降低痛風的急性發作頻率。堅持運動鍛煉,每日應進行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建議進行適量有氧運動,如跳繩、游泳、打球及踢毽子等,適度出汗即可,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疲勞。
4.良好作息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睡眠,少熬夜,早睡早起,避免過度勞累和焦慮,有助于減少痛風風險并降低發作頻率。
5.定期體檢
建議青少年定期進行血尿酸檢查,以便及時發現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痛風起病比較急,通常在24小時內達到高峰,癥狀可持續數日或數周。盡管不做任何的處理,癥狀會逐漸減輕,并在2~3周內自行消退,但這并不意味著痛風已經痊愈。許多家長誤認為痛風可以不治而愈,于是不再就醫。其實,痛風癥狀自行緩解,并不意味著痊愈,而是進入間歇期。如果這個時候不去就醫,血尿酸水平會持續升高。若不加以干預,多數患者在1年內會再次出現痛風的反復發作。因此,及時就醫和規范治療至關重要。
痛風是一種嚴重的代謝性疾病,青少年及家長要提高警惕,注意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積極預防和治療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