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著豐富的教育素材,而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來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改善自身的不良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思想觀,也能夠讓學生充分地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促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的快速提升。
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需要對良好行為習慣有足夠的認知,其次是引導學生逐漸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將良好行為習慣當作自然習慣。而內容拓展是拓展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通過拓展課外知識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來認識和了解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和影響,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加強對良好行為習慣意義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必要性。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讓學生通過拓展內容了解到不良行為習慣所帶來的影響。例如:教師為學生普及良好衛生習慣的知識,同時為學生介紹不良衛生習慣會導致細菌及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進入人體,以及這些病原體的危害和可能會引起的疾病,促使學生充分地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教師也要充分地借助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來突出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價值,從而加快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教師將生活案例融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借助生活案例來引導學生,促使學生更加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并讓學生在培養的過程中形成自律、自愛等良好品質。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結合生活案例來實施教學,讓學生從生活層面去了解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和價值。首先,教師可在課堂上為學生描述不良行為習慣所帶來的影響,如過度用眼和不良書寫姿勢會導致近視,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如在生活中由于近視產生的不便、學習時產生的不便,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來想象一下,若自己出現近視了會怎樣。其次,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講述一些因近視而對未來發展產生的影響,如影響未來的專業和就業、未來上升和發展空間等,促使學生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樣的生活化例子能夠充分引導學生重視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并進行有效的自我督促,促使學生形成并保持良好行為習慣。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充分地領會到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促使學生進行自我督促,改變自身的不良行為習慣,推動學生樹立健全的心理與良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