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敘事手段并非僅僅限制在文學范疇內,現今敘述理論融入電影、音樂、美術等多個領域。隨著景觀設計理論的日益革新,敘事手段開始滲透到景觀領域并有所進展。經過對敘事景觀有關概念的深入研究與探索后,將之運用于湖北美術學院藏龍島校區的景觀設計,討論打造比較富有新意的高校敘事景觀。
關鍵詞:敘事;景觀敘事;高校;景觀設計
如今,敘事并不局限于文學作品中,而是被廣泛運用于景觀領域。雖然在國外,關于景觀敘事的研究已有較大的發展,但是針對高校景觀敘事的研究卻很少。本文通過對敘事理論的研究和分析,總結出適用于校園景觀設計的敘事性設計手法。
一、敘事與景觀敘事的涵義
(一)敘事的定義
敘事可被視作故事的敘述,其源自拉丁文中的“gnarus”和“to know”。敘事最基本的概念即為對故事的表述,然而在特定領域中,其意義可能因上下文而異,因此日益較多的表達方式可以被視為一種敘事,且敘事不僅僅是故事的表述,更是一種描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采用的敘事技巧旨在達到敘述者期望獲得的效果,而非僅僅是客觀事實的冰冷敘述。正因如此,敘事以其具有的獨特吸引力,擴展至多個領域,包括但不限于文學、繪畫、雕塑、建筑和景觀。
(二)景觀敘事的定義
“景觀敘事”概念源自景觀與敘事之間錯綜復雜、相互影響的關系。在敘事的結構中,場所是一個關鍵要素,而景觀往往不僅僅是故事的背景,更多時候它參與敘事的編排。這種互動關系使得景觀成為敘事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被觀察的對象,還是與情節、角色以及故事的發展相互交織的元素。景觀不僅提供了故事發生的背景,還可以通過其特征、氛圍和象征性意義,為敘事注入深度和情感。這種綜合性的景觀敘事方式使得敘事更加豐富、引人入勝,同時也豐富了我們對環境和情感的理解。
與此同時,景觀敘事是一種基于敘事學理論的藝術手法。其理論從景觀內涵出發,對場地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征進行了深層次的闡釋,并進行了提煉和轉換,以景觀與空間為載體,將文化背景與歷史記憶傳遞給使用者。美國景觀設計師馬修·波提格、杰米·普靈頓于1998年將敘事理論應用于景觀環境領域中,對敘事與景觀設計的相互影響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在這一框架理論下,我們可以看到,景觀空間并不只是一個場所,而是一個與歷史發展相伴而生的空間。它就像是一幅畫卷,讓一個故事變得生動起來。一個好的故事能讓景觀空間變得更有人情味和歷史感。因此,它不僅是一個場所,更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敘事過程。
二、校園景觀的概念及主題分析
(一)校園景觀的概念
校園一般指的是全校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場所,包括教學區、宿舍生活區、教工辦公區、文體活動區和生態休閑區。景觀可以理解為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以及精神文化世界的綜合體。在本文中,校園景觀主要是指融合校園的功能性與校園文化的風景。高校校園景觀不單純指校園的綠地、植被,更多是指承載校園活動的公共開放空間,包含自然環境、人工場地、社會文化環境等等。
(二)校園景觀的主題分析
將敘事設計和校園建筑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改善整個校園環境,需要注意其敘事主題設計的實施。
1.校園景觀的具體主題
歷史紀念主題:高校校園所在的城市和區域,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在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要注意營造具有歷史記憶的主題景觀,提高其可識別性,實現對歷史文化的詮釋。在具體的設計中,要根據學校所處的歷史來確定其基本理念,也可以說是為了紀念一個人或一件事帶來的影響,將故事主題設置在一個地點,讓教師和學生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學校的歷史文化氣氛,更好地融入校園文化。
自然環境主題:部分高校依托自然資源、自然風光,體現了濃厚的人文特色。由此可以看到,要建立一座環保校園,就要保護、尊重和永續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因此,在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時,必須將自然景觀作為重要內容。強調在敘事設計中注重自然環境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有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有效改善校園景觀,具有可行性。
學科特色主題:高校校園景觀的敘事還應注意主題的整合性,注重學科特色主題的注入。比如,設立藝術雕塑,突出美術學科的主題特征。顯然易見,學科主題的特點就是其文化意蘊深厚。每個學科特色主題的設計和陳列都能使學生和教師深切地體會到校園的人文氣息和學術氛圍,彰顯校園學科文化特色。
2.校園景觀的主題內容特征
第一,具有景觀記憶特質。校園作為一處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場所,自然而然地承載著獨特的記憶。在這個校園里學習的學生和工作的教師也成為這些記憶的一部分。他們在這里經歷了各種事件,熟悉了每一個場景、每一個時刻,甚至是這里的聲音和氣味。景觀可以被看作一種能夠觸動我們情感的空間,人們將自己的記憶融入了這些空間,使得景觀本身擁有記憶的特質。對于一些人來說,普通的景觀可能毫無意義,但對于曾在這里生活或留下過記憶的人們來說,它們能夠喚起對這個地方的依戀和歸屬感。這些生動的景觀記錄了一段特殊的時光,讓人們能夠回憶起那段寶貴的經歷。
第二,具有景觀隱喻性。相對于記憶性而言,隱喻性更為委婉、隱晦,也更為高級。在許多情況下,設計師將他們的設計意圖隱喻化,鼓勵參與者自行思考和探索景觀的主題,從而增強景觀的互動性,加深人們的參與感。景觀的主題內容也因此顯得更加深刻和富有內涵。校園場所的隱喻性可以通過對景觀設計的理解,讓人們在其中體驗某種情感或者理解歷史文化主題。校園景觀的隱喻是一種通過景觀技巧來傳達深層含義的方式。這些技巧涵蓋景觀元素的空間布局、立面設計、綠化安排、鋪裝選擇、水體構造等。它們都按照一定的邏輯或語言形式來表達,使人們能夠感知到設計師所要傳達的深刻寓意。
三、湖北美術學院校園景觀分析
(一)湖北美術學院概況
湖北美術學院坐落在湖北省武漢市。截至2022年6月,學校擁有兩個校區,分別是藏龍島和曇華林,總占地面積達47萬余平方米。湖北美術學院的藏龍島校區位于武漢市江夏區的藏龍島經濟開發區,東臨11號公路,西臨湯遜湖。該校區的整體形狀狹長,東西長1 265米,南北長352米,總用地面積為419 243平方米,凈用地面積為386 825平方米。
湖北美術學院藏龍島分校區在建筑設計上,充分體現了校園建筑的特色,融入周圍的自然風光之中,從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和時代特征出發,對建筑做了整體設計。這里的每棟建筑都坐南朝北,采光充足。建筑的高度一般較低,除了少數幾所學生宿舍和藝術教室為六樓外,其他建筑的樓層均為二至三層。這樣就能把建筑巧妙地掩映在植被之間。
純藝類建筑群以及基礎課和公共課教學樓,均位于場地中心,正南北方向布置。這些建筑采用了傳統的院落式格局,借鑒了中國古代書院的多進多跨結構,南面為寬闊的出入口,每幢建筑前面均為寬闊的小廣場。建筑入口突出了開放式的特點,使人對建筑物的外在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為突出專業特點,設計類教學大樓多為幾何形狀,與地勢的起伏完美融合,整個綜合體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并對著校園敞開,營造一種濃郁的學術氛圍。學生住宿區包括學生宿舍、餐廳,以及為學生提供休閑娛樂活動空間的場所。由于學校規模相對較小,且與其他大型綜合性大學相比,學生人數較少,所以在建筑上,湖北美術學院選擇了簡約而又緊湊的風格。各宿舍單元樓的中間,是學生生活街道,便于統一管理,同時也為師生的藝術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學院的特色之一,是坐落在湖畔,完美地保存了湖畔的天然風光。湖岸線超過400米,沿湖布置的藝術家工作室,提供了豐富的創意空間,同時也為各類藝術創造與行動提供了條件。同時,這里也是一個十分開闊的空間,兼具學術價值與經濟效益,是一個重要的產、學、研融合場所(圖1)。
(二)敘事性分析
1.記憶敘事
校門:正門是湖北美術學院藏龍島校區標志性的校門建筑。對畢業的校友們來說,回母校探望,看到此校門定會瞬間覺得熟悉與溫暖。南一門屬于另一座標志性校門建筑,畢業之時,許多學生都會在南一門進行拍照留念。這種記憶敘事手法可理解為景觀修辭手法或者符號學方法,打造了具有記憶的景觀,同時也達到了敘事的意義。
各院系門前景觀裝置:環境藝術學院門口的竹林有效突出了環境藝術的學科特色;而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門口散落的圖形裝置,也反映了視覺傳達學科的平面構成學;雕塑系門口的雕塑與陶藝系門口所擺放的瓷壇,也凸顯其藝術特色。各院系門口的景觀裝置,也與校門口所給人帶來的熟悉懷念之感是相同的,達到了記憶敘事的深遠意義。結合上述所介紹的校園景觀主題來看,以上的四個院系門口的景觀屬于典型的學科特色主題。
2.歷史敘事
南一門歷史雕塑景觀:雕塑中的三人分別是蔣蘭圃、唐義精、徐子珩。1920年4月13日,蔣蘭圃、唐義精、徐子珩等人在湖北武昌芝麻嶺創辦武昌美術學校,開啟了中國中部地區近現代美術教育的辦學篇章。湖北美術學院百年辦學之路,鑄就了“兼收并蓄”的學術精神和“兼容互動”的教學理念,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崇德、篤學、敏行、致美”,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為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湖北美術學院為紀念三位先輩,特將此雕塑放置于南一門口,使每個師生都記得他們為學校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雕塑系歷史雕塑景觀:此作品出自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是為紀念四位革命先行者而創作的。作品表現風云激蕩的時代在蕪湖創辦安徽公學的先行者——黃興、李光炯、蘇曼殊、陳獨秀。公學的歷史雖湮沒在時光深處,但皖人追求進步與解放之精神永存。
上述的歷史紀念景觀均對湖北美術學院的歷史敘事主題進行了定位,使得湖北美術學院的師生可以直接感受到學校的歷史文化氣息,從而讓教師和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了解學校的歷史和文化。
3.生態敘事
天鵝湖:湖北美術學院藏龍島校區最具淡雅特色的景觀,莫過于天鵝湖。學生下課休憩,或是晚上散步的首選之地便是天鵝湖。在湖邊靜坐,迎面吹著湖風,看著湖面的黑天鵝在水中嬉戲,獲得無盡的藝術創作靈感。這種場景的營造自然而然讓人感受到生態之美。
(三)敘事意義
將景觀敘事的表達手法運用到高校校園景觀說明中,加強學生對校園景觀的認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校園景觀,并對其進行精神思考。將敘事手法運用到高校景觀設計中,能夠提升高校的整體形象和文化氛圍。在高校文化背景下,要將敘事的概念導入校園的氛圍中,從而提升校園的地域精神情感,增加校園的文化底蘊,讓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對學校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敘事方法拓展了高校校園景觀的設計思路,實現了校園文化與景觀的交融,增強了校園環境氛圍,從而創造出了更加人性化的校園環境。另外,細節景觀的營造也可以提升校園整體氛圍,強化其地域符號的功能。
四、結語
高校景觀設計運用景觀敘事的手法,增強校園師生的體驗感與參與感。這種設計方式既滿足了高校校園景觀的基本功能需求,又體現了學校的精神文化內涵,使其空間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展示深厚人文底蘊,使校園使用者對校園的文化及學科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與體會。敘事手法使得高校的校園景觀變得不那么單一和缺乏個性,能夠調動師生的參與、欣賞、感知和記憶,是能夠引發大眾情感共振的一種景觀設計方式。
參考文獻:
[1]張明瑩.論校園景觀改造設計的敘事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6.
[2]傅琰煜.敘事性設計在校園文化空間改善的應用[C]//2020年智慧建造與設計學術云論壇(成都)論文集.成都: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119-124.
[3]金簫,唐莉英.基于敘事理論的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研究[J].設計,2023(13):40-43.
[4]周稀.風景與地貌:湖北美術學院新校區整體規劃設計[J].大眾文藝,2013(9):55-59.
[5]麻欣.“敘事景觀”在校園景觀設計中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11):61-62.
[6]王松寒.設計中的敘事:敘事設計的由來、組成及發展[J].大眾文藝,2023(1):37-39.
作者簡介:
陳德嫻,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敘事設計、療愈設計、環境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