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霖
作文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嫦娥奔月”、屈原《天問》,觀天象、制歷法、研制渾天儀,身綁“火箭”飛向天空,都寄托了古代先民與科學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的渴望與夢想。“飛天攬月”的探索從未間斷:20世紀50年代,現代航天業艱難起步;20世紀70年代,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飛上太空;神舟系列飛船遨游蒼穹;如今,“天問一號”飛過廣袤的太空,成功著陸火星,舉國歡慶……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奮進,協同攻堅,不斷超越,鑄就了“中國航天精神”。
請你以“探索從未停步,超越永無止境”為主題,以學校團委名義給“天問一號”團隊寫一封慰問信。
要求:結合材料,選準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題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尹軍成)
審題指導
材料分析
從時間來看:材料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列舉了不同時期的人們對于太空的向往和探索的事跡。考生在謀篇布局上可以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展現不同時期事跡之間的關聯與聯系,以此凸顯航天精神以及“探索從未停步、超越永無止境”的主題。
從內容來看:“嫦娥奔月”、屈原《天問》,表明人們對于太空的探索并不是憑空出現的、沒有由頭的,而是源于先民對于美好的想象。觀天象、制歷法、研制渾天儀,身綁“火箭”飛向天空,表明中國古代先民對于太空的想象并沒有停留在頭腦之中,而是付諸實踐,通過各種方式去了解太空、探索太空,印證自己對于太空的猜想。先輩們對于太空的探索更是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不再僅僅局限于在地球上探索,而是通過發射衛星、航天飛船去探索太空。在新時代,對于太空的探索在前一代人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不僅僅停留于廣闊的太空之中,而是深入到月球、火星之上,去進行探索和了解。考生在寫作時應該抓住不同時期探索太空方式的共性與個性,去闡釋“探索與超越”的主題和中國航天精神。
從主題來看:本文是一個雙關鍵詞主題,“探索”和“超越”在作文之中都要充分展現。首先,考生要理解何為“探索”,從“探索”的對象來看,探索的一般是未知的領域、未知的事物;從“探索”的過程來看,探索的過程常常伴隨著艱辛苦難,有時可能甚至會伴隨著失敗,考生在寫作時,可以從上述方面來突出探索的主題。其次,考生還需要抓住材料理解“超越”,從“超越”的對象和“探索”的方式來看,“超越”可以體現在探索太空手段的超越,從“渾天儀”到“東方紅”再到如今的“天問一號”,探索的方式和手段不斷精進。從“探索”范圍來看,可以體現在探索太空范圍的超越,從地球周邊到月球再到火星,我們不斷超越自己已有的認知,去認識更加廣闊的星辰大海。從主體來看,“超越”可以體現為對別國的超越,也可以體現為對自己的超越,從停留于想象,到付諸實踐,其實就是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最后,作為雙關鍵詞主題,考生要抓住“探索”與“超越”二者的關系,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拋棄一方去談另外一方。正是有了不斷的探索與接續奮斗,才能實現不斷超越,也正是因為在技術與其他方面的超越,我們才能不斷去探索更為廣袤的太空。
從寫作主體看:本文要求以學校團委身份給“天問一號”團隊寫一封慰問信,這要求考生明晰作者的身份不是自己,而是作為一個先進政治團體的一員。而這首先就要求考生要注意稱謂的表達,應盡量多用“我們”,少用“我”;其次在語言表達上相比一般的信件要更加的嚴謹規范,并且應當要有呼吁性的語言,展現共青團這一先進政治團體的先進性。
寫作格式分析
本文是一篇應用文,要求考生寫一封“慰問信”。“慰問信”作為信件的一種,除了要具有一般信件的格式規范和寫作內容之外,還有其作為“慰問信”的獨特之處。
慰問信的格式與一般的信件相類似,都由標題、稱呼、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組成。首先是標題與稱呼,慰問信的標題有兩種寫法,一種是直接寫“慰問信”,居中排列;另二種是寫成“XXX致XXX慰問信”,稱呼則應頂格寫全稱。其次是正文,正文首先要介紹“慰問信”的寫作背景、原因,接著再寫慰問的具體內容,先是對被慰問者的工作成績和辛勤努力有針對性地給予肯定的評價,然后針對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和勉勵,號召人們向其學習。最后是祝頌語和落款,祝頌語可以是祝其身體健康、節日快樂,或是此致、敬禮等,都可以。落款要寫明發信(電)單位名稱(有時單位不止一個,均要署上)或個人姓名,以及時間。
佳作賞析
致敬航天精神,筑就無限未來
(題目緊扣“航天精神”,并且表示了對“航天人”的致敬與稱頌,完成寫作要求。)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5)班? 劉佩垚(得分:54分)
尊敬的“天問一號”團隊:
你們好!
我們是來自xx學校的團委(明確寫作身份。)。值此“天問一號”著陸火星之際,我們正如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一道歡慶著這航天史上更深遠、更壯麗的一筆(明確慰問的背景是“天問一號”的發射,全國人民共同慶賀。)。縱觀華夏航天事業發展的書卷,眾多像你們一樣偉大的航天人不斷地突破自我、超越探索,在這永無止境的過程中抒寫華麗的篇章(對以“天問一號”團隊為代表的中國航天人所取得的工作成績和辛勤努力給予肯定的評價。)。特此,我們對“天問一號”團隊表示深切慰問與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慰問并致以敬意。)。
中國人的血液里,刻著對那無盡蒼穹的向往與探索(分論點一:探索源于先民對太空的好奇與向往。)。在我們的心中,那月亮上住著奔月的嫦娥,玉兔在月宮下窩縮著(化用材料“嫦娥奔月”;聯想豐富,從“嫦娥奔月”聯想到“月宮玉兔”;用語簡潔優美,“窩縮”一詞形象生動,使玉兔形象栩栩如生。);那無垠的星河,更寄托著“不知江月待何人”的深沉思考(引用《春江花月夜》中的詩句,豐富論證材料,展現文學素養。),寄托著屈原于汨羅江畔發出那聲最后的“天問”喘息,寄托著無數先民與科學家們觀天象、制歷法的孜孜探求(寄托“天問”喘息與寄托“孜孜探求”搭配不當,可進行修改調整表述。)。這份自古以來便綿延不斷的探索與思考,悠揚地吟唱出華夏兒女航天精神的第一篇章,亙古不息(結尾再次回扣本段論點。)。
時間奔騰不息,探索與超越更將永無止境地發展著(分論點二:接續“飛天攬月”的奮斗探索歷程。)。隨著祖國隆重地站上歷史的舞臺,一次又一次的航天突破震驚著縱橫天下人的目光:只見那“東方紅一號”衛星直沖云霄,彰顯著我們中國人踔厲奮發的航天精神;神舟系列飛船遨游蒼穹,接續奮進著探索的腳步(化用材料中的“東方紅一號”與“神舟飛船”展現接續奮斗的探索歷程。)。我們中國航天人在荊棘之途中播下奮斗與超越的種子,時至今日,已開出滿園的芬芳。而我們更待未來。(本段在論述上還可以進行改進,一是增加例子,三個例子更能增強文章說理的氣勢;二是本段對于探索與超越的論述較為空洞,能夠體現探索不易的可能只有“荊棘之途”,可以改進的是在語言表述上可以使用與“探索與超越”主題更為相關的內容,在行文思考之中,對于探索可以思考當時國家所處的國內國際狀況是怎么樣的,對于超越則是可以思考所取得的成就在國際上是什么地位,對中國自身有什么作用,豐富論述的層次與說理的深度。)
今天,億萬中國人民高呼著由團隊負責而成功著陸的“天問一號”(分論點三:新時代繼往開來,協同攻堅。)。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升起的絕不僅是無數科學家的嘗試、創新、突破,也不單是航天員們不斷挑戰著自我機能的極限(此處從科學家和航天員的角度說明了成就來之不易,突出探索的艱辛;也展現了航天精神中的團隊精神,成就不是一個人能夠取得的,而是需要團隊的分工配合。),更是那份勇于探索、協同攻堅、不斷超越的中國航天精神(談論航天精神與“探索與超越”主題之間的關系,航天精神賦能探索之路,實現自我超越。)!回望航天史,經歷一路的起伏跌宕,我們從未停下腳步;注視今天眾多矚目的航天成就,我們發出自豪的高呼;展望未來的航天事業乃至全部領域,我們都將更加堅定地以探索、超越的姿態將奔向永無止境的未來(從回望探索的艱險,到注視今天的成就,再到未來事業的進行,很好地緊扣“航天精神”與文章主題“探索永不停步,超越永無止境”。)!
我們再次對團隊表示最高的敬意(結尾再次致敬,文體意識強。)。你們已然起到了良好的榜樣作用,給予當代新青年以敢于探索與超越的經驗與教誨。我們堅信,在一代代人的接續砥礪中,未來迎接我們的將是芙蓉滿塘與磅礴長虹!(最后兩句交替使用“你們”和“我們”,并且再次稱贊“天問一號”團隊身上的航天精神,同時“當代新青年”的表述也符合“團委”這一先進政治團體的表述。最后憧憬未來,體現青年學生的朝氣和對祖國發展的自信。)
此致
敬禮!
xx學校團委
2023年11月8日
【點評】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表達凝練,言簡意賅。“玉兔窩縮”等詞語活靈活現,使得玉兔的形象栩栩如生;“芙蓉滿塘”“磅礴長虹”等詞語氣勢磅礴,展現了青年學生的蓬勃朝氣。
從文章內容上看,本文對材料層次劃分準確,對“探索從未停步,超越永無止境”的主題把握到位。以時間為軸,向我們陳述了人民對太空的向往、對航天事業的探索,以及新時代航天人對前輩事業的繼承和接續奮斗。其次本文很好地完成了題干當中所規定的“慰問信”的寫作要求,在開頭段介紹了慰問的背景、對航天人的功績進行了稱頌和贊揚,并且在結尾處再次致敬,說其是最好的榜樣。文中處處透露著“學校團委”這一先進政治團體的身份設定,以及“特此”“當代新青年”等表述都符合“團委”這一身份的表述規范。
稍顯不足的是作者在部分詞語的使用和句子的表述上還需進一步斟酌,并且文中部分段落對于“探索”與“超越”的論證稍顯空泛,但是瑕不掩瑜,作為一篇考場限時作文,已經是實屬難得。
傳承航天精神,奔赴飛天夢想
(句式整齊對仗,緊扣“航天精神”。)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3)班? 陳? 易(得分:53分)
尊敬的“天問一號”團隊:
你們好!
遨游蒼穹、探索宇宙自古以來便是華夏子民的夢想,而正是有像你們一樣日夜辛勞、孜孜不倦、不斷探索的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前赴后繼,以“中國航天精神”書寫著屬于中國人的飛天藍圖,一步步走近了那看似遙不可及的宇宙之夢(對“天問一號”團隊的工作成績與辛勤探索表示稱贊與肯定,略顯不足的是沒有介紹“慰問信”的寫作背景就進行稱贊,有點突兀。)。在此,謹代表校團委向你們致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切的問候(明確寫作主體是校團委,語言表達嚴謹規范。)。
嫦娥奔月、敦煌飛天承載著古代人民對遠方的美好遐想,也將更多目光聚焦于那未知的天空。中華民族是富有探索精神的(分論點一:探索精神自古有,代代接力永相傳。)!為了那瑰麗夢幻的銀河,一代代地探索,一次次地接力,萬戶身綁數十支“火箭”奔赴天際,輝煌而壯烈,他不是失敗,而是以奉獻之姿,帶領著無數中華兒女繼續奔向那未知的星河,這正是中華民族探索從未停步的鮮活寫照(化用材料身綁“火箭”飛向太空,通過“舉例論證”說明先民所蘊藏的探索精神,并且在論述語言上能夠體現探索的不易。)。正如古代先民觀天象、制歷法、研制渾天儀,當今的科研工作者們接過探索的接力棒,潛心鉆研,你們正是其中閃閃發光的一員(此處的論述與前述“萬戶飛天”稍顯割裂,邏輯關系不夠清晰,并且比較單薄,可以繼續優化。)。“天問一號”成功著陸,正回應了屈原“天問”之思,向那神往已久的宇宙又邁出了新的一步(揭示探索與超越的關系,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探索,才使得我們對太空的認知不斷超越以往。)。
探索從未停止,超越永無止境,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持久的,也是艱難的,但一代代像你們一樣的航天人從來不懼困難,不僅從未停住探索的腳步,還不斷超越著,向無止境的浩瀚飛躍(分論點二:艱難探索不停步,不斷超越無止境。)。面對完全未知的天穹,萬戶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時代,在空中綻放了生命的絢爛,為后人的進一步超越指明方向;(舉例論證,探索的困難體現在所面對的是未知的事物;超越的對象既是自己,又是時代;超越的意義在于為后人指明方向。)面對技術封鎖與軍備競賽,中國航天人砥礪前行,超越封鎖限制,不斷攻關克難,讓東方紅在天際中奏響;(舉例論證,探索的困難在于外國的技術封鎖,超越的對象是自己,超越的意義是奏響東方紅,展現大國風采。)前有阿姆斯特朗踏足月面,后便有嫦娥“玉兔”于月背開辟“月宮”,使神話不再只是傳說,超越外國探月局限;(對比論證,探索的困難在于之前沒有人在“月背”登陸,超越的對象既是別人,也是自己,超越的意義在于使神話變成現實。)而現今,更是有你們“天問一號”團隊的不斷超越,人類向火星的探索又邁開了超越的步伐(此處的探索和超越體現在向未知的領域繼續進軍,但是在論述上相比前述案例稍顯淺薄,不夠深入。)。超越永無止境!一次次地向前邁步,一點點地向遠方奔赴,是中國航天人的使命與擔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小結:超越永無止境,超越是航天人的使命擔當,這里可以再提及一下探索的不易,更好地和段首觀點形成呼應。)。(本段運用了大量的例證,古今結合,中外對比,論據豐富,論證詳實,很好地展現了探索的艱辛和超越的意義。在這一部分,句式之間稍顯有些雜亂,可以重新梳理,使得論述之間形成一種遞進關系,如“萬戶飛天”是想象力的限制,“東方紅一號”是自我的超越,“玉兔”月背登陸是同輩的超越等,并且本段部分語句之中對于超越的體現浮于表面,語言表述可以進一步精進。)
縱使眼前已有許多豐碩的探索成果,航天人仍應心中常念“探索從未停止、超越永無止境”的中國航天精神,帶領著中華民族朝著實現飛天夢想步步前行(文體意識清晰,針對航天人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和勉勵,表達中國人共同的愿望,再次回扣題目主題“探索從未停步,超越永無止境”。)!航天事業,是艱辛的,更是偉大的(表達航天人重任在肩,使命光榮,也再一次展現了探索的艱辛。)。在此,再次向你們致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切的慰問(結尾再次表達致意,并且語言表達準確,符合規范。)。
祝
工作順利,再創輝煌(最后表示祝福,符合“慰問信”的寫作規范。)!
xx學校團委
2023年11月8日
【點評】首先,本文在寫作上緊扣“中國航天精神”這一特定內涵以及“航天”這一特定領域,但在舉例論證時沒有向外延伸。同時本文也很好地把握住了“探索從未停步,超越永無止境”的主題,先是論述了探索精神自古就有,接續相傳,再是論述了探索的道路雖然充滿艱辛苦難,但是我們沒有止步,而是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并且在探索之中實現了超越,超越時代、超越自我、超越同輩。材料豐富,論證詳實,雖然部分地方有不完善之處,但是瑕不掩瑜。
其次,本文很好地完成了“慰問信”的寫作要求,開頭表示稱贊,贊成其勇于探索、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文中的中間部分,交替使用“你們”和“我們”,符合“慰問信”的文體表達規范,文章結尾再次對其工作的不易和重要性進行描述,對其給予崇高的敬意,并且文章的祝頌語和落款也相當規范。稍顯不足的就是在開頭沒有先進行背景的介紹。
最后,本文對于“寫作身份”把握準確,認識到自己是代表“校團委”而不僅僅是“我自己”。
責編:黃寶婷? ? ?E-mail:zxsbhb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