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唐羆 張世春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發展過程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農業科技、經濟水平顯著提升。大豆作為重要糧食作物,市場需求增加。為滿足市場對大豆的需求,保障大豆產量尤為重要。但實際上,大豆在種植過程中易受到各種病蟲害的影響,造成產量降低,不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為此,需要做好大豆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分析與防治。本文從大豆栽培要點出發,分析盤州市大豆主要病蟲害類型和防治技術的應用,以試驗的方式,深入研究技術的合理選擇,提出提高大豆產量、降低病蟲害的措施。
關鍵詞:大豆;病蟲害類型;防治技術
由于大豆及其制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油脂,因而受到市場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大豆市場需求持續增加,為實現高產目標,應做好病蟲害防治,通過深入分析病蟲害類型,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在保證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同時,發揮防治技術的作用。
1大豆栽培要點
1.1整地播種
當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即可種植大豆,盤州市通常在3月下旬到5月上旬展開大豆的播種工作。播種深度保持在5cm左右,土壤深淺相同且覆蓋均勻。天氣適宜條件下,一般采用旋耕后播的方式,旋耕次數為1~2次。施加一定量的底肥、優質農家肥以及氮磷鉀復合肥。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肥料的控制工作,避免肥料過多。若采取套作耕種方式,則無需單獨為大豆施肥。
1.2種子處理
為確保種子保持活力,應在播種前做好曬種工作,當天氣晴朗時,要連續殺菌2d左右,防止后續出現爛籽或爛牙問題。凈用量為5kg/667m2,若采取和玉米套作的方式,則玉米和大豆間距應控制在40~45cm之間,大豆的行距要在30cm左右。
1.3勻苗定苗
由于大豆植株各葉腋都為產量的位置,因此,需要保證栽培密度的合理性。密度不合理將影響光對植物的照射。在此過程中,要依據種子的出苗和土壤耕作情況,采取板茬播種的方式。對于相對貧瘠的土地,一般可以采取加密處理。待大豆出苗后立即進行查苗,做好補苗工作。第一片復葉長出后即可展開勻苗作業,第二片復葉長出后即可完成定苗。在此過程中合理控制植株距離,定苗時及時去除不合理的幼苗。
1.4中耕除草
出苗30d左右后要進行一次中耕,再過30d時進行第二次中耕。為降低土壤污染程度,避免殘留除草劑,一般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注重苗期清溝瀝水工作的落實,尤其對于夏季雨水過多的情況,應重視排水防漬,及時清理排水溝。當草害過于嚴重時,可以采取副作用較小的除草劑。
2大豆主要病蟲害類型
2.1常見病害
2.1.1枯萎病
枯萎病也稱黃葉病。大豆一旦出現枯萎病會伴隨疫病,兩種病害的發病情況較為相似。主要是在大豆根部出現腐爛,幼苗枯死或豆莢發生腐爛問題。
2.1.2白粉病
白粉病并不常見,通常出現在降雨較少的地區或者氮肥施加過多的地區。白粉病病原菌為真菌,以子囊孢子的形式存在于病株殘體上越冬,在第二年將繼續危害大豆葉片。其原因在于越冬后的閉囊在春季萌發后對中下部的葉片進行侵蝕。當大豆出現白粉病病害未得到及時治理時,整棵植株都將受到影響,最終死亡。白粉病會造成大豆產量降低,嚴重影響大豆的質量和經濟效益。
2.1.3病毒病
病毒病是較為常見的大豆病害,其危害性較強且傳染速度極快,因此也成為大豆病蟲害防治的重點病害之一。大豆在感染病毒病的過程中,感染后的植株相對較矮且開花時間長,花朵極易脫落。莢果的質量較差,如果未能有效治理病毒病,大豆的正常生長將受到嚴重威脅。
2.2常見蟲害
2.2.1大豆蝽蟓
蝽蟓作為盤州市大豆種植過程中的主要害蟲之一,屬于刺吸性害蟲,通常以成蟲的方式在草叢中越冬,刺吸大豆豆莢、嫩莖以及嫩葉,大豆生長發育期延緩,產量也隨之降低,嚴重時將顆粒無收。
2.2.2食心蟲
食心蟲也稱為小紅蟲。大豆生長初期是食心蟲進入大豆豆莢的最佳時期,食心蟲進入豆莢后,果粒將受到破壞,嚴重時大豆的減產可達到15%左右。食心蟲的生長速度快,一般在大豆完全成熟前還是幼蟲,飛行能力較差且飛行距離并不遠。隨著大豆的成熟,食心蟲也將快速成長,對大豆果粒進行破壞。在大豆生長過程中,土壤的溫度和濕度不佳的情況下,食心蟲的數量也將不斷提升,以暴發式模式增長。當土壤含水率達到100%時,食心蟲的幼蟲會選擇在土壤中越冬,這提升了幼蟲的孵化率[1]。
2.2.3卷葉螟
卷葉螟是大豆主要害蟲之一,幼蟲可將葉片卷為筒狀,通常發生在大豆開花、結莢時期,成蟲在花蕾、葉柄以及嫩莢上產卵,當大豆遭受卷葉螟的危害時,花蕾脫落,葉柄、嫩莖枯萎。豆莢被其咬傷后常因雨水灌溉而發生腐爛問題。受到侵襲的葉片會被幼蟲黏結在一起,葉肉、葉脈受損嚴重。卷葉螟具有一定的趨光性,通常生長在茂密的豆田間。
3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
3.1常見病害防治技術
3.1.1白粉病防治
白粉病的防治首先需要加強水肥管理,做到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大豆種植期間合理密植,強化田間管理,盡量選擇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的方式。三唑酮是較為常見且效果較好的防治藥劑。最大程度地降低密度,保持一定濕度的同時,噴施粉霉靈。在大豆種植前要科學選擇抗病大豆品種,盡量減輕后續防治病蟲害的工作量。需要注意的是,盡量多施加磷肥和鉀肥,但要控制氮肥的施加量。在發病初期可以噴灑25%多菌靈700倍液,有利于降低發病的概率。該種方式有助于降低大豆感染白粉病的概率,提高防治效果。
3.1.2霜霉病防治
對于霜霉病的防治,首先要制定完善的防治技術方案,運用農業防治技術科學選擇抗病性好的大豆品種,投入一定量的有機肥料,并展開田間灌溉,防止出現大水漫灌問題。其次,如果在田間管理過程中發現有感染病害的植株時,要采取徹底清理的方式,包括集中性銷毀,防止病害蔓延。最后,可以利用化學藥物,調整藥物劑量后對大豆進行施加[2]。
3.1.3病毒病防治
為防止大豆病毒病對植株正常生長造成影響,可以采取輪作、定期清除田間雜草的方式,確保受害植株能夠在第一時間被清理干凈。播種時間要嚴格依據盤州市的氣候條件進行合理安排,種植結束后采取定期澆灌、及時排出積水的方式,有效預防洪災。與此同時,還可以應用病毒殺星等化學藥劑,進一步提高大豆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和防治水平[3]。
3.2常見蟲害防治技術
3.2.1蝽蟓防治
對于蝽蟓的防治,傳統的消殺方式一般采取甲維鹽、噻蟲嗪等殺蟲劑,通常在氣溫較低、活動較弱時進行。及時清理田間的雜草和枯枝,降低害蟲的數量。在幼蟲低齡期噴灑具有揮發性的農藥,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入一定量的葉面肥,達到綜合消殺的效果。為保證最大程度地提高防治效果,盡量采用植保無人機系統防治措施。
3.2.2豆芫菁防治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豆芫菁也是較為常見的害蟲之一。豆芫菁喜食大豆嫩葉,受到豆芫菁侵襲后的大豆葉片僅剩網狀葉脈。豆芫菁對大豆產量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旦未能得到有效防治,大豆產量將無法得到保障。豆芫菁農業防治方法通常包括做好農田深翻工作,及時消滅幼蟲,采取冬灌或水旱輪作的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幼蟲越冬的概率。對于成蟲,可采用網捕的方式對其集中消殺。化學防治藥劑有甲維鹽、高氯和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等,能夠有效殺死豆芫菁,提高大豆的產量。
3.2.3食心蟲防治
食心蟲物理防治方法通常依據食心蟲成蟲趨光性的特點,在田間加設黑光燈,從而引誘成蟲進行集中性銷毀。黃昏時間是食心蟲成蟲產卵的主要時間段,產卵位置為大豆豆莢。因此,可以在此時間段內對豆莢進行全面檢查,只要發現成蟲產卵,就及時清除處理。與此同時,在物理防治時還要依據食心蟲的特點展開田間清理工作,有利于將食心蟲害發生概率降到最低。生物防治技術一般采取釋放食心蟲天敵赤眼蜂來解決食心蟲問題。化學藥劑可以選用驅避劑。
4大豆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應用實例分析
4.1概述
以盤州市為例,選用阿維霉素、多菌靈、蘇云金桿菌以及枯草芽孢桿菌作為試驗材料。運用隨機區組設計方式,包括化學防治、生物防治、農業防治以及綜合防治處理等。試驗區面積為20m2,試驗區周圍的道路寬度為50cm,大豆種植行距為40cm,窩距為18cm,密度為18000株/667m2,在試驗周圍設置相應的保護行。
4.2病蟲害
4.2.1蟲害
在大豆幼苗時期出現蝸牛、螞蟻危害,而在生長期間又出現了卷葉螟蟲、盲蝽蟓,豆芫菁、鉆心蟲等蟲害問題。
4.2.2病害
白粉病、病毒病以及細菌斑點病是大豆生長中期的主要病害問題,白粉病在收割期加重。
4.3防治措施
4.3.1化學防治
試驗過程中的化學防治手段為噻蟲·氟氯氰顆粒,與有機肥拌勻后施灑。當發生蟲害時,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維菌素混合藥液組合噴施的方式進行治理,噴灑的間隔時間為10天,次數為3次。對于大豆生長中后期的病害和蟲害,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以及多菌靈混合溶液進行噴灑,間隔時間為10天,次數為3次。
4.3.2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手段用于播種時期,采用50%多福合劑可濕性粉劑,以種子質量的0.4%為用量標準進行拌種。同時在大豆生長過程中還要定期拔除病株和懸掛黃板。
4.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應用的是苦參素溶液拌種,大豆在生長發育期間發生蟲害時采用的是球孢白僵菌和枯草芽孢桿菌以1∶1的比例混合后進行噴施,噴灑時間為10天,噴灑次數為3次。大豆生長至中期時,可以將蘇云金桿菌以及球孢白僵菌以1∶1的比例混合后進行噴施,每10天噴灑一次,噴灑3次即可。
4.3.4綜合防治
大豆生長發育時期,出現第一次蟲害時采用氯氟氰菊酯、阿維菌素混合藥液進行噴灑,第二次時則采取球孢白僵菌100倍液進行噴施,第三次時則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以及阿維菌素混合噴施。
5提高盤州市大豆生產產量的措施
為進一步提高盤州市大豆生產產量,降低大豆生長過程中發生病蟲害的概率,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5.1引入新品種
現階段,貴州地區的大豆生產存在品種老化問題,與此同時,還存在增產潛力較低、品質不高等問題。為改變上述局面,應做好新品種的育種工作,加大新品種的選育力度,以高產為出發點合理選擇大豆品種。綜合考量當地的氣候條件,合理分析耐陰、抗旱、抗病以及抗蟲等多重因素對大豆品種的影響。借助盤州市當地的優良品種和資源,加快選育工作進度,選育綜合性能良好的新品種,并將其應用到大豆種植中。與此同時,新品種的選擇過程中還應強化引入其他科研單位選育的新品種。在正式種植前做好大豆鑒定試驗、示范以及再評價工作,積極篩選高產、耐陰、抗旱、優質的新品種,有效應用于生產過程中,提高大豆生產產量[4]。
5.2強化栽培技術
目前,盤州市大豆生產以間套種植為主,與當地的土壤條件、氣候特點以及病蟲害特點相結合,根據選育新品種以及推廣品種特性開展栽培和管理工作,確保大豆生產質量,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對于大豆種植來說,與玉米套作種植較為常見,為此,在種植過程中應合理布局,展開種植方式、密度、播撒、配方施肥以及免耕栽培試驗研究,從而以最快的速度形成高產、高效的栽培技術體系,提升大豆種植產量,保證經濟效益。與此同時,還要依據盤州市的種植發展結構、發展規劃目標做好栽培技術的選擇與研究工作,有效利用間套栽培技術,并將其進行廣泛的推廣和生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展開科學利用,為盤州市的大豆產業發展提供新的路徑。
5.3建立良種繁育基地
積極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對盤州市大豆種植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此過程中,科研單位以及農業技術管理部門應對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的重要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認識到其對大豆產業的積極作用。政府部門也應采取政策補貼等方式,加快繁育基地建設,科學選擇適宜的新品種。除此之外,建立良種繁育基地還有助于提高農民的認可度,通過建立高產種植示范基地的方式,大豆種植人員能夠意識到種子選擇的重要性,促進其主動引入新品種,不斷增強對新品種應用的信心。與此同時,還可以積極引導大豆種植大戶建立相應的示范基地。提升種植大戶的信心,發揮引領帶頭作用,使更多的農民種植者能夠看到新品種對提高大豆產量的積極作用,主動運用新品種,保證大豆產量。
5.4推廣種植技術
大豆產量的提升離不開科學化、合理化種植技術的全面有效推廣。只有積極推廣現代化的種植技術,才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蟲害發病概率。為此,農業部門應充分認識到種植技術防治大豆種植病蟲害的重要意義。通過加大種植技術研究力度的方式,不斷提升種植技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在保證種植技術符合大豆種植要求后,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向農民推廣和宣傳,以培訓或示范的方式保證其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現代化、科學化的大豆種植技術。最大程度地保證農民能夠充分掌握技術,全面了解可能出現病蟲害的原因,做到科學防治,提升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水平[5]。
總而言之,大豆在種植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襲,對大豆產量造成嚴重威脅。為此,只有提高對病蟲害防治的重視程度,才能夠避免大豆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侵襲。相關工作人員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病害與蟲害的主要類型,并根據類型的不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解決,通過制定完善的病蟲害防治體系,結合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措施,在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有效提高防治效果,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金霞,常世豪,王朋磊.大豆玉米帶狀種植模式對不同大豆品種產量和農藝性狀的影響[J].中國種業,2023(07):73-77.
[2]王立輝,鄭敏娜,朱治佳.依安地區有機種植模式下大豆品種產量對比試驗研究[J].大豆科技,2023(03):24-29.
[3]林海波.種植密度對不同大豆品種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陜西農業科學,2023,69(06):55-58.
[4]辛蕊,陸忠軍,付斌.大豆振興計劃背景下黑龍江省縣域尺度大豆種植結構研究[J].農業大數據學報,2023,5(02):44-53.
[5]盧行尚,蒙金娥,馬桂美.廣西隆安縣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成效及發展對策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1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