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睿 姜勇
摘 要:基層黨組織是黨在提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能力過程中的組織基礎,強化基層黨建進而實現組織振興是為新型農村社區發展提供政治保障的有效途徑。圍繞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性展開闡述,利用實地調研等方法總結黨建引領下銅陵市義安區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分析當前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能力提升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強化鞏固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加快構建“三治”融合新體系、多渠道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準及經濟效益等優化措施,以更好地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關鍵詞: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能力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工作被視為有效推動實現國家治理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牢固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是農村社區治理的“先頭兵”,要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深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農村治理新體系,扎實有效地開展農村發展與治理重點工作,助力鄉村振興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進展取得新突破。
一、黨建引領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性
黨組織是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創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力量。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對群眾的凝聚力,必須不斷強化基層社區黨組織前沿陣地的關鍵作用。如今,一部分農村社區在居民動員及管理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導致村民的社區事務參與度不高。應在黨建活動引領的基礎上,規范并明晰社區黨組織的職責范圍、決策程序及監管機制等方面工作,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基層事務管理,從而促成居民議事協商體系的形成。
基層黨建活動可以有效整合已具備但尚未完全利用起來的具有高分散性特點的農村資源。通過成立股權財產為集體共同所有的專業合作社,進一步將基層組織的優勢轉化為集體經濟發展的動力,改進社區集體資產的配置與管理模式,建立起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社區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壯大。
二、黨建引領銅陵市義安區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成果經驗
(一)創新組織融合,推進社區治理
銅陵市義安區金塔村黨總支與安徽夢思康中藥材有限公司攜手成立“夢思康村企發展聯合黨委”,共同統籌信息及人才資源,切實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活力。此外,金塔村與夢思康有限公司還共同創辦了涵蓋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以及農村旅游等“一條龍”業務的企業,推動當地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銅陵市義安區光輝村將黨支部建在生產鏈上,成立了銅陵市首個蔬菜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優先培養黨員成為發展能手和技術骨干,充分燃起基層黨員干部心中干事創業的激情。與此同時,合作社黨支部還將入社黨員與種植大戶、技術能手等進行配對,力爭通過黨員同志的思想引導以及示范帶動,吸納社內優秀分子向黨組織靠攏,在持續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二)鞏固民主協商,促進“三治”融合
新時代農村社區應積極把“三治”融合體系融入社區治理實踐當中,帶動鄉村基層組織發展的全面革新。銅陵市義安區鳳凰山村率先踐行“書記夜話”制度,村“兩委”班子利用農閑及傍晚休閑時間,輪流去村民家里坐一坐,聽取百姓聲音、匯聚百姓智慧、解決百姓煩憂。同時,鳳凰山村還推進了村級小微權力“1+3管理模式”、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三三制工作法”、村級事務民主管理“6+4工作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的建立實施。銅陵市義安區梨橋村在社區協商工作中實行“三張清單工作法”,包括問題需求類清單、資源供給類清單、項目實施類清單,讓社區居民全程參與社區事務管理,通過三類清單有針對性地解決社區各類問題。在依法保障村民組織享有自治權利的基礎上,強化村民處理事務的程序思維和規章意識,按照村規民約依規辦事、依約維權,逐步養成恪守規則的“良習好慣”,提高基層管理的效率與效果。
(三)加強廉政教育,提高治理本領
深入開展廉政建設是筑牢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基礎的重要一環。銅陵市義安區合興社區設立了社區事務監督委員會,主要工作職責為監督社區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國家法律法規是否切實貫徹落實,考核社區領導班子對各項制度和工作目標的建立與執行效能,實事求是反映社區干部的廉潔自律情況,以群眾監督為抓手,從根源上防范腐敗滋生。銅陵市義安區群心村積極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總計投入45萬元,建立了全市第一家村級鄉賢文化館,多次為全市、全區各類單位、企業及中小學承辦廉政教育主題活動,已成為“愛國主義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明顯增強了基層農村社區的黨風廉政活動能力以及基層干部的廉政自覺性。
三、黨建引領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能力提升所面臨的問題
(一)隊伍建設機制有待健全
村干部群體承擔著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關鍵職責,但實地走訪發現,農村社區干部群體年齡普遍較大、能力存在不足。當前,農村地區雖然也有通過考試選拔來的“大學生村官”,但由于編制歸屬以及薪資待遇等問題,能夠留任的人員數量較少。農村社區的村干部大多還是以年長者為主,這類群體普遍存在科技素養較弱、智慧型治理能力不強的問題。新型農村社區干部隊伍的進入與退出制度尚不健全,科學規范的考核及配套獎懲機制也存在一定缺失,一些社區面臨村干部隊伍青老不接的問題。
(二)社區居民參與度有待提高
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科學化,需要居民的大力支持與全力配合。當前,新型農村社區存在“多村融合”現象,一些新型農村社區的服務和管理僅停留在初級層面,導致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不高,存在觀望和旁觀的心理,限制了社區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公共服務保障投入有待增強
由于“多村融合”模式的特殊性,部分農村社區的居民對于將原先村莊的集體經濟收益用于新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存在異議,社區治理過程中產生的支出受到諸多限制。在公共服務方面,社區往往更注重“有形”的硬件設施建設,在文化、精神文明等“無形”方面的投入和保障存在缺失,不僅影響了社區治理的效果和質量,也制約了社區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的提升。
(四)社區工作趨于行政化
在上級壓力與自我利益的雙層驅動下,部分新型農村社區的干部在工作時主要以完成上級任務指標為首要目標,較難抽出更多時間綜合考慮整個社區的集體事務,影響了社區居民對黨組織的支持力度。
四、黨建引領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能力提升的優化路徑
(一)加強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
基層社區黨組織是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中流砥柱與中堅力量,務必充分明確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地位。農村社區的黨員干部要在實踐中錘煉治理技能,持續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此外,要真正提高基層干部的薪資待遇,保障其生活質量;要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后備干部隊伍的培養,著重從“大學生村官”、退伍軍人、現代鄉賢中選拔優秀人才,打造年輕化、知識化的干部群體。解決村干部隊伍脫節問題,應當從源頭入手,結合社區工作實際制定一套精準匹配實際需求的培訓內容和體系,引導社區干部在“學中做、做中學”,提升其整體素質和專業能力,推動農村社區治理智能化。
(二)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多元主體協同共治
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有效實施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首先,充分利用各地科技特派員在社會資源協調方面的作用,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協同運營能力,全面提升農村社區的管理水平和為人民服務的專業本領。其次,廣泛動員區域內各單位共同參與社區管理,推動周邊學校、企業、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等機構向農村社區居民多提供文化、教育及健康等方面的公益活動。這種跨部門合作將有助于促進不同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公共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最后,整合流動黨員、新鄉賢以及在外經商等人才的強大力量,建立切實有效的交互渠道和平臺,邀請他們關注并積極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其對社區的歸屬感、責任感,最終形成強烈的社區治理意識。
(三)加快構建“三治”融合新體系
完善新型農村社區治理體系,一方面,要籌劃組建居民調解組織,重視對仲裁員和調解員的選拔與培養。此外,農村社區還應當定期聘請專業人員入村入戶,開展法律講座、法律咨詢等一系列公益性法律援助活動,將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融入基層自治體系的方方面面,鼓勵農村社區居民在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時善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新型農村社區應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價值,借助文化的力量不斷感化居民自覺遵守道德規范以及相關村規民約,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區議事和志愿服務,書寫“三治”融合的新篇章。在新型農村社區內營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培育風清氣正的淳樸民風。
(四)多渠道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準及經濟效益
新型農村社區的有效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充足的物質支持。不同地區的新型農村社區應該充分利用其獨特或顯著的資源優勢和長處,推動集體經濟向多領域不斷拓展,并根據居民需求逐步提供醫療、就業、救助、安全、體育、文化、教育、法律等公共服務項目。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社區可有針對性地支持物業經濟、社區置業及培育主導產業,以增加集體資產和收入,并提供所需的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而位于農村地區的社區可發展農產品電商和特色農業等新興項目,尋求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路徑,提高農民創業和就業質量。此外,新型農村社區的黨組織應積極推動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企業等新型經濟組織的建立,促進特色產業的繁榮發展,幫助社區居民提高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五、結語
作為黨在新型農村社區執政的重要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有著宣傳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任務,承擔著維護基層穩定、推動農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責任。因此,深入加強新型農村社區的黨建引領工作,鞏固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社區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本文結合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黨建引領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現狀,分析當前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能力提升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優化路徑,以期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實踐依據。
參考文獻:
[1]王敏.新型農村社區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中的作用分析[J].鄉村科技,2018(25):10-12.
[2]李冠鵬.發揮基層黨建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J].智庫時代,2019(46):13+25.
[3]武瑜春.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路徑探析[J].農家參謀,2021(14):9-10.
[4]袁驥,倪羌莉,李敏.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23):19-22.
[5]蔣學平,李娟.農村社區治理路徑選擇與實踐探索[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1,38(7):15-19.
[6]劉劍.鄉村振興戰略下優化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服務模式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2(12):86-88.
[7]葛福東.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研究[J].農業經濟,2023(4):53-55.
[8]湯永山.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問題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2.
[9]畢雪涵.老齡化背景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路徑探賾[J].延邊黨校學報,2023,39(5):44-49.
[10]呂琳.新型農村社區參與式治理模式及優化路徑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3.
[11]李敏,陸兵,倪羌莉,等.新時代黨建引領提升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水平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0):211-213.
[12]何旭.鄉村振興背景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策略[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3(10):28-31.
[13]茍穎萍,李延.新時代農村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基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的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5(5):20-26.
[14]唐紫.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3(10):25-28.
[15]豆書龍,劉歡顏,胡衛衛,等.新時代黨建與鄉村振興有效互動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6):19-27.
[責任編輯:朱松琳]
基金項目:安徽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市場精神的安徽樣態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AHSKY2021D57)
作者簡介:查睿(1999—),男,安徽銅陵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鄉村治理、農業經濟管理。
通信作者:姜勇(1978—),男,安徽無為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鄉村治理、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