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宇 楊茜然
摘 要:鄉規民約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民實現自治,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保障,具有深刻的法理邏輯。鄉規民約具有契約屬性和自治特征,能提高鄉村治理效力,促進鄉村和諧,培養村民自治能力。同時,鄉規民約能彌補國家法律的不足,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鄉規民約也需要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使其更加貼近村民的實際生活和需要,更好地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關鍵詞:鄉規民約;鄉村治理;法理邏輯
“鄉規民約”是指在特定的鄉村社區,村民為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而共同商量、共同討論、共同制定出來,每個村民都必須遵守和執行的行為規范。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應當著重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并確保村民自治機制得以正常運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重視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法理邏輯,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當家作主權利,增強鄉村社會的凝聚力和穩定性。
一、鄉規民約的起源及其發展
鄉規民約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手段,是一種軟法,但卻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些約定俗成的規范,往往是由村民共同商議制定的,涵蓋了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道德倫理、環境保護、公共秩序、家庭關系等。鄉規民約以其特有的方式,維護著鄉村的和諧穩定,推動著鄉村的發展進步。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規民約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鄉規民約的雛形。《周禮·地官》中說道:“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使之相賓。”《周禮》強調了鄰里之間要互相接濟,相互體恤。而鄉規民約的思想基礎,則是源于西周時期的“讀法之典”,即在當地行政長官的帶領下,向百姓解讀有關“德”“禮”等方面的社會規范,以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隨著歷史的演變,鄉規民約不斷完善和發展,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
在古代,鄉規民約主要是為了維護鄉村社會的穩定和秩序,規范鄉村居民的行為,促進和諧共處。這些規約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庭關系、婚姻嫁娶、土地管理、水利建設、道德倫理等。通過制定和執行鄉規民約,村民們可以更好地協調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減少矛盾和紛爭,共同維護鄉村的繁榮和安寧。關于最早的鄉規民約,有學者認為是北宋的范仲淹制定的,也有學者認為是陜西藍田呂氏兄弟所寫的《呂氏鄉約》,其中后者更被認可。
鄉規民約的制定往往是由當地的士紳、長老或鄉賢牽頭,與村民共同商議制定的。他們通常具有一定的社會威望和道德權威,能夠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在制定鄉規民約的過程中,村民會充分發揚民主精神,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和建議,力求制定出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切實可行的規約。鄉規民約的執行通常依靠村民的自覺遵守和相互監督。在鄉村社會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集中,彼此較為了解和熟悉,這為相互監督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鄉規民約的執行也得到了鄉村精英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歷史上,一些地方還設立了鄉老、鄉官等職務,負責鄉規民約的監督執行。
明末清初,我國民間興起了鄉約運動,旨在宣傳圣賢教誨,引導民眾向善,并遵守法律法規,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這一運動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到了清乾隆年間,鄉規民約逐漸普及,內容也更加廣泛、具體。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鄉規民約再次受到廣泛關注。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首次正式提出制定鄉規民約。1987年,我國制定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并在1998年施行了更加完善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鄉規民約的制定和備案進行了詳細規定,明確了其在規范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2018年,民政部、中央組織部、全國婦聯等七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做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各地都要普遍制定或修訂形成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這一目標的提出,旨在進一步加強村級治理體系的建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鄉規民約的法理邏輯
鄉規民約就其法性質而言,具有契約性質和自治屬性。在鄉村治理中,鄉規民約是村民們自愿達成的行為規范,具有廣泛的約束力和執行力。通過制定和執行鄉規民約,村民們可以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服務,推動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一)鄉規民約的法性質
第一,鄉規民約具有契約性質。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契約性質使得村民能夠自覺遵守行為規范,形成自我約束的機制。鄉規民約是由村民自愿達成的行為規范,其實質是一種契約關系。這種契約關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是村民的共同意愿,采用協商一致的方式制定和修改。在契約關系下,村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他們共同維護鄉村社會的秩序和利益,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鄉規民約的契約性質還體現在其具有法律約束力上。在鄉村治理中,鄉規民約被視為一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范,違反鄉規民約的行為可能會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這種約束力使得鄉規民約能夠有效地維護鄉村社會的秩序和利益。涉及鄉規民約的各類訴訟均被歸類為民事案件,由民事審判庭進行審理。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如果認定鄉規民約內容侵犯了村民的權益,即認定該條款對村民不具有約束力。從這類司法實踐中可以看出,鄉規民約實質上可以被視為契約。
此外,鄉規民約還具有道德約束力。作為一種行為規范,鄉規民約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如尊重長輩、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等。這些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通過鄉規民約得到了具體的體現和傳承,對村民們的行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契約性質使得村民們能夠自覺遵守行為規范,形成自我約束的機制。鄉規民約不僅具有法律約束力和道德約束力,還能夠有效地維護鄉村社會秩序,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應該重視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強鄉規民約的建設和完善,為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二,鄉規民約具有自治屬性。在鄉村治理中,鄉規民約的制定和執行是由村民自主完成的,不依賴于外部力量的強制。這種自治屬性使得鄉規民約能夠更好地適應鄉村社會的實際情況和村民的實際需求,提高治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費孝通先生指出,鄉土社會是一個以“禮治”為主要治理方式的社會。在鄉土社會中,法律并未產生,但社會的秩序并非混亂無序。實際上,在法律出現之前,社會的秩序建設主要依靠“禮治”統籌,鄉規民約成為規范人們行為的非強制性準則。這表明,在鄉土社會中,人們的行為受到一種“軟”約束,即通過社會習俗、道德倫理等非正式制度來維持社會秩序。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鄉規民約的這種自治屬性在鄉土社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社會的穩定和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通過自治,村民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鄉村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自治不僅是鄉村治理的有效方式,更是一種重要的民主實踐。在自治的過程中,村民們能夠積極參與決策、管理和監督,使鄉村治理更加科學、民主和有效。
自治能夠激發村民的創造力,促進鄉村經濟的繁榮發展。村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例如,一些鄉村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實現了經濟的轉型升級,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鄉規民約是鄉村自治的重要保障。通過制定鄉規民約,村民們可以共同約定行為規范,明確權利和義務,保障鄉村社會的正常運轉。老子曰:“政善治,事善能。”基層治理,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鄉規民約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也是培養村民們自治意識和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村民們可以更有效地協商、溝通和解決糾紛,為鄉村治理的長遠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實踐中,一些鄉村通過制定和執行鄉規民約,成功地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例如,一些鄉村約定環保規定,有效保護了鄉村環境;一些鄉村約定文明公約,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質;還有一些鄉村約定公共設施的使用規定,保障了公共設施的正常運轉。這些實踐充分證明了鄉規民約在自治中的重要作用。
(二)鄉規民約的法優勢
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法理邏輯和實踐意義。發揮鄉規民約的契約性質和自治屬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理效率、促進社會和諧、培養自治能力。
第一,鄉規民約能提高治理效率。鄉規民約是村民們共同商議制定的行為規范,其內容涵蓋了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能夠有效地規范村民們的行為。通過執行鄉規民約,村民們可以自覺遵守行為規范,減少外部力量的干預和管理成本,從而提高治理效率。這意味著,村民們不再僅僅是被管理者,而是鄉村治理的主體。他們以實際行動參與鄉村治理,使治理更加高效、透明和公正。
第二,鄉規民約能促進社會和諧。鄉規民約注重村民之間的關系和利益平衡,利用協商的方式解決糾紛和沖突。這種解決方式有助于維護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增強村民之間的信任和團結。同時,鄉規民約還可以發揮道德教化的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第三,鄉規民約能培養自治能力。鄉規民約的制定和執行過程需要村民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通過參與鄉規民約的制定和執行,村民可以了解自治的原理和實踐,增強自己的自治意識和能力。這種自治能力不僅增強了鄉村治理的有效性,還可以為村民未來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鄉規民約的法功能
在鄉村治理中,鄉規民約作為一種傳統的社會規范,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僅彌補了國家法律的不足,還促進了村民的自我管理和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第一,鄉規民約能夠彌補國家法律的不足。由于法律資源有限,難以覆蓋鄉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鄉規民約正是根據鄉村社會的實際情況和歷史傳統,為村民提供了更為具體、貼切的行為指導。村民只有學法、懂法、知法,才能擺脫陳舊腐朽思想的禁錮,才能正確看待鄉規民約和國家法律二者的關系,主動用鄉規民約去彌補國家法律不足,釋放法治正能量。例如,在一些鄉村地區,鄉規民約規定了禁止亂倒垃圾、禁止隨意砍伐樹木等行為,這些規定不僅符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也有助于維護鄉村環境。
第二,鄉規民約能夠促進村民的自我管理。參與制定和遵守鄉規民約的村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鄉村治理中,村民們不僅是被管理者,更是自我管理的主體。鄉規民約的制定需要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見和建議,這有助于增強村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同時,鄉規民約的實施也需要依靠村民的自我約束和相互監督,這有助于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圍。例如,在一些鄉村地區,鄉規民約規定了家庭衛生和環境衛生標準,村民們會自覺遵守這些規定,積極參與鄉村環境整治。
第三,鄉規民約能夠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鄉規民約蘊含著豐富的鄉村傳統文化元素,這些元素是村民共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通過鄉規民約的傳承和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留和發揚光大。同時,鄉規民約也能激發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歸屬感。例如,在一些鄉村地區,鄉規民約規定了傳統節日和習俗的傳承方式,這些規定不僅有助于保護傳統文化,也有助于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
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不僅彌補了國家法律的不足,還促進了村民的自我管理和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鄉規民約的作用,在鄉村治理中充分發揮其優勢,為建設和諧美麗的鄉村提供有力支持。
(四)鄉規民約的法展望
未來,應該進一步加強對鄉規民約的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完善鄉規民約的內容和形式,推動鄉村治理的創新和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第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和鄉規民約的認知度。可以采用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制作宣傳資料、組織學習交流等方式,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識和鄉規民約的內容,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和遵守鄉規民約的自覺性。
第二,完善制定程序,確保鄉規民約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在制定鄉規民約時,應該遵循法律法規和程序規定,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尊重村民的意愿和利益,確保鄉規民約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第三,加大執行力度,提高鄉規民約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建立健全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加強對鄉規民約執行情況的監督和檢查,確保鄉規民約得到有效執行。同時,加大對違反鄉規民約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鄉規民約的約束力和執行力。
第四,創新治理方式,推動鄉規民約與現代治理手段相結合。可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如互聯網、大數據等,創新鄉規民約的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率和透明度。同時,可以借鑒現代治理理念和方法,推動鄉規民約與現代治理手段相結合,提升鄉村治理的整體水平。
總之,鄉規民約是鄉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法理邏輯和實踐意義不容忽視。為了更好地發揮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需要發揮相關部門的引導作用,加強宣傳教育、完善制定程序、強化執行力度、創新治理方式。利用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提高鄉村治理的水平和效率,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三、結語
長久以來,鄉規民約作為鄉村治理的關鍵環節,不僅是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與服務的有力支撐,還蘊含著深厚的法理邏輯。鄉規民約具有契約性和自治特性,可以有效提升鄉村治理的效率,促進鄉村的和諧氛圍,并培養村民的自治能力。此外,鄉規民約還能彌補國家法律的不足之處,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伴隨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化,鄉規民約需持續進行修訂和完善,使其更貼近村民的實際生活需求,從而更充分地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效用。
參考文獻:
[1]張百順.鄉規民約在西南民族地區農村治理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6):70-78.
[2]劉建榮.鄉規民約的法治功用及其當代價值[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08(1):13-16.
[3]何帆,康祝婷,孟亮.“鄉規民約”對于實現“村民自治”的推動作用探析[J].西部皮革,2016(2):92.
[4]買倩倩,尹德志.地方治理中鄉規民約與法律的整合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12):158-159+161.
[5]周林.村規民約的合法性審查:模式及其制度建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150-160.
[6]譚萬霞,王一富.村規民約:鄉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徑選擇[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3(5):69-74.
[7]張桂輝.以村規民約推動基層善治[J].福建支部生活,2023(12):6.
[8]李敘帆.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村規民約的適用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0):173-175.
[責任編輯:朱松琳]
作者簡介:張震宇(2001—),男,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通信作者:楊茜然(2001—),女,遼寧鞍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