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強調要加強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強化對兒童心理問題的篩查和干預。我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不應僅局限于對心理疾病的甄別與干預,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事前預防可能比事后處理更為重要。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希望感”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希望感”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思維,包含路徑和動力思維兩個部分,路徑思維可以使個體產生多種目標實現策略,動力思維則能夠推動個體朝著目標前進。 對兒童來說,“希望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積極心理品質 ,也是兒童抑郁的一種保護性心理資源 ,培育兒童的“希望感”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西部縣域兒童“希望感”的培養為心理健康問題的事前預防提供了新思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西部縣域兒童所處的生存發展環境更為復雜,受父母外出務工所限,父母不能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各種問題,排解不良情緒,更容易使孩子產生孤獨、無助感,缺乏主動追求目標的能力與動力。而“希望感”這一目標導向思維的形成有助于兒童的壓力應對 ,也有助于兒童在面對生活事件時保持積極的狀態,同時也能緩解父母關愛缺失的不利影響。父母情感卷入和認知卷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兒童“希望感”的發展。
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