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歡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3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自此,鄉村振興戰略已然成為新時期開展“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成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建設的新方向。鄉村振興,是產業、生態、文化、組織、人才的全面振興。其中,人才振興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動力與保障[2]。為此,鄉村振興需要把人才振興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各種方式和多種途徑吸引、培育各類優秀人才共同活躍在建設鄉村、振興鄉村的舞臺上。當前,在現有的鄉村振興政策描述與宏觀文件中,人才振興的重要性被多次強調,“人”的要素在鄉村振興中被賦予了重要的地位。然而,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鄉村人才振興事業的發展局面不容樂觀,鄉村人才短缺、人才素質低、結構不優、鄉村老齡化趨勢嚴重等人才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為此,緊扣農村人才這個關鍵,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3],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前進方向。
鄉村振興是全國地域范圍內的振興,邊遠山區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中難啃的硬骨頭,也應該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4],要給予特別的關注。盡管在脫貧攻堅政策的驅動下,秦巴山區脫貧事業已于2020年取得了全面勝利,但就實現鄉村振興而言,秦巴山區整體仍面臨眾多問題,就人才振興而言,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現實困境。
1.1 人口老齡化趨勢嚴峻。近年來,漢中、安康、商洛三市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急劇攀升,人口老齡化情況不容樂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 年商洛市、安康市、漢中市三地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分別占人口總量的13.74%、14.94%、17.71%[5~7],安康市、漢中市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且三市10年來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增幅顯著,2020 年安康市全市總撫養比51.26%,人口紅利已然消失。人口老齡化的持續加深以及人口紅利的消失,改變了人口年齡結構,降低了人口素質,加重了鄉村發展的壓力,縮減了鄉村人才振興事業的人才來源,進一步加大了漢中、安康、商洛三市鄉村發展的難度。
1.2 人才總量不足。長期且單向的城鄉人才流動格局使得在年齡、教育程度、綜合素質等方面占優勢的農村優質人力大量涌入城市,加劇了鄉村空心化程度[8],并持續加深了鄉村人才短缺、人才總量不足的現狀[9]。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流動人口數量劇增。大量的人口外流,進一步深化了三市人才總量不足的現狀。以農村村級衛生組織情況為例,2020 年普查數據顯示,漢中、安康、商洛三市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總數僅為2 644 人、2 054 人、2 448 人[10],以三市鄉村常住人口為基數計算,大約每1 位醫生或衛生員要為近600 人提供診療服務,這遠遠不能滿足鄉村人口的就醫需求。
1.3 人才素質有待提升。漢中、安康、商洛三市人口受教育水平較低,人口素質有待提升。數據顯示,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每10 萬人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均低于10%,三市文盲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別為5.20%、6.23%、3.79%。除此之外,三市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短缺現象嚴重。以漢中市農業發展領域為例,根據陜西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陜南地區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僅有1%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其余部分人員均為小學、初中及以下學歷[11]。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整體人才素質低下以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缺失,嚴重阻礙了三市鄉村振興的發展步伐。
1.4 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地區吸引力不足,加深了三市人才匱乏現狀。首先,城鄉發展不均衡所帶來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是制約人才返鄉、吸引外來人才入鄉的首要阻力,數據顯示,2020 年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分別為2.88∶1、2.50∶1、2.47∶1,城鄉差距嚴重擠壓了人才向鄉村流動的意愿,在理性及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們更愿意選擇留在城市打拼而并非回到農村。其次,陜南秦巴山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惡劣的自然環境強化了人才外流的傾向。陜南秦巴山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是自然災害高發片區,具有集中連片特困性以及生態環境脆弱性的雙重特征。陜西省地質部門地質災害普查資料、陜南實際發生的地質災害資料顯示,陜南地區自然災害發生率高,2002 ~2006 年間共發生滑坡3 798 次、泥石流314 次[12]。最后,軟實力資源匱乏使得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行政地區基礎設施、區域文化、公共服務等要素是構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13],是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漢中、安康、商洛三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等內容嚴重落后于陜西省平均水平。以三市公共圖書館建設數量為例,2020 年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公共圖書館數量分別為12 個、11 個、8 個,平均而言每個縣區內僅有1 個公共圖書館,鄉村基本未建設公共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水平在城鄉、市區間有著較大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才的流動。
為化解人才困境,結合陜南秦巴山區三市的實際情況,需大力推進鄉村發展,提升地區吸引力;聯合引借育留用,多舉措實現人才振興;發揮老年群體作用,實現老有所用;完善基礎教育事業,提升地區人口素質,進而為陜南三市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2.1 推進鄉村發展,增強地區吸引力。第一,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支柱型產業,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2020 年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生產總值分別為1 593.40 億元、1 088.78 億元、739.49 億元,除楊凌示范區外,三市生產總值在陜西省排名倒數。地區間較大的經濟差距以及三市欠發達的經濟狀況都嚴重阻礙了人才向漢中、安康、商洛三地的流動。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為此,要因地制宜,結合地區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發展歷史等特點,明確能夠發展的特色產業及支柱型產業,努力提升地區的經濟實力,從而為人才向三地的流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二,要完善地區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提升地區軟實力。地區基礎設施狀況、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及質量是人口流動考慮的重要因素[13]。由于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故在地區收入和公共服務水平的雙重差異下,發達地區人口吸引能力顯著,而小城市及鄉村地區對人口的吸引力則表現出嚴重的不足。對此,要加強政府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上的財政投入力度,切實加強公共服務的供給,同時,應進一步明確公共服務質量標準,努力實現各片區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地區軟實力,為人才向鄉村流動提供重要軟支持。第三,要嚴抓生態保護,改善人居環境。漢中、安康、商洛三地具有典型的環境脆弱性、自然災害多發性、生態環境惡劣性。為此,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振興互動發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逐步發展起一批能夠與自然環境承載、區域要素稟賦相適應的特色產業。
2.2 聯合引借育留用,多舉措實現人才振興。陜南秦巴山區人才振興的實現,需要聯合引、育、借、留、用等多重手段,滿足鄉村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等多個層面的需求。三地應根據地區發展需要,大力引進、借入高素質、高層次對口人才,進而填補區域高素質人才缺口。同時,要設置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條件、培育機制及發展通道,在“引進來”的基礎上盡可能實現“留下來”。外來人才的引進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但歸根到底,鄉村是農民的鄉村,深入挖掘培養本土人才資源才是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14],廣大農民群體作為鄉村的主人,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更應成為現代化農村的建設者。為此,要構建完善的農村人才培養體系,廣泛組織本地農民參與,積極打造鄉村人才培養基地、新型知識技能人才孵化機構,不斷提高本地農民的綜合技能,使其成為堪當鄉村振興重任的主力軍,積極活躍在鄉村建設舞臺上。
2.3 發揮老年群體作用,實現老有所用。人口老齡化、鄉村振興的雙重時代背景決定了老年人參與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內生發展視角下,農村老年人構成了資源、參與、認同的共同載體[15],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歲月的沉淀,使得農村老年人經驗豐富、人際關系廣泛,對鄉村知根知底,加之根系文化所帶來的強烈地區認同感,使得鄉村老年人有著更多參與鄉村治理的優勢,這對于提升鄉村治理效果、效能均能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為此,應充分發揮農村老年群體在參與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將老年人口負擔轉變為寶貴的資源,真正實現老有所用,體現老年人的自身價值。首先,要充分認可老年人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斷調動老年人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其次,要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要暢通老年人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治理、擔任村干部的機制,盡可能減少參與障礙,使有能力、有智慧的老年人能夠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自身的智慧。最后,要暢通老年人進言獻策的渠道,鄉村建設重大決策要參考老年群體的意見,完善激勵機制,鼓勵老年群體廣開言路,為更好地實現鄉村治理進言獻策。
2.4 完善基礎教育事業,提升地區人口素質。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也是鄉村振興之大計,是解決鄉村人才問題的根本之法。振興鄉村教育和教育振興鄉村二者相輔相成[16]。基礎教育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而基礎教育的重視與改善也必將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順利開展。鄉村基礎教育的完善,能夠廣泛提高鄉村人口綜合素質,也必將會為鄉村人才振興的順利實現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目前,陜南秦巴山區基礎教育現狀仍十分薄弱,2020 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9.02 年、8.48 年、8.91 年,均低于全國平均受教育年限9.91 年[17]。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完善基礎教育,提高人口素質成為時代趨勢。為盡快實現教育振興,首先,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基礎教育對地區發展及鄉村振興事業的重要意義。其次,要鞏固并拓展脫貧攻堅順利實現所帶來的教育成果,要進一步落實國家幫扶機制,提升教育質量,打好鄉村振興的教育基礎。要夯實保障義務教育的政策基礎,根據當前的執行情況,將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升級為常態化的制度安排,構建義務教育有保障的長效治理機制。再者,要完善鄉村教育基礎設施的配套,充分保障鄉村學生學習的物質基礎,修建鄉村圖書館、閱讀室,營造良好的鄉村學習氛圍。最后,要構建教育振興工作體系,結合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綜合評價,建立健全上下貫通、一抓到底的鄉村教育振興工作體系,扎實推進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模式,完善教育體系,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樹立全民終身學習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