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忠 魏等郎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觀音林場 甘肅 天水 741020)
觀音林場工作人員近幾年對轄區內的野生廟臺槭進行了全面的監測調查,基本摸清了其分布情況,并進行了人工繁育、定植、造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培育經驗,為進一步做好廟臺槭野外回歸、恢復和擴大種群提供了理論指導。
根據近幾年對野生廟臺槭的監測調查,在觀音林場轄區有2 處野生廟臺槭群落:①王家溝群落:在海拔1 450 ~1 529 m 的亂椽溝溝口至亂椽溝溝內1 000 m分布。②太皇渠群落:在海拔1 497 ~1 594 m 的茅草溝溝口以上至鐵匠溝以下的主溝兩側的爛柴灣、蛇脖子溝口、馬家溝口等小班的溝口、河灘、谷地分布。
野生廟臺槭群落分布區海拔在1 450 ~1 594 m,最低處為王家溝81 林班01881 號小班,最高處為太皇渠鐵匠溝口處。群落分布具有以下典型特點:以溝水流為中線,分布在地勢較開闊、人為活動較少的林緣、溝谷、河灘,分布地地勢平坦、坡度小、植被稀少、草本為矮小的禾本科草,草本蓋度小,有部分裸露表土,土壤為沙壤、黃土、褐土。在溝谷狹窄、急陡處無分布或分布范圍小,呈帶狀,間斷不連續。
2.1 外業調查。依據多年的監測、調查結果,在觀音林場2 處野生廟臺槭群落中,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段,用全站儀布設3 個30 m×30 m,面積900 m2的標準地。其中太皇渠廟臺槭群落在爛柴灣設標準地1,在蛇脖子溝口設標準地2;王家溝廟臺槭群落在亂椽溝設置標準地3。對標準地內胸徑5 cm 以上的林木進行掛牌、定位,進行每木檢尺,并實測樹高、枝下高、胸徑、冠幅;用GPS 測定標準地的地理位置、海拔。在樣地內的四角和中心設置2 m×2 m 的樣方5 個,進行灌木、草本及天幼樹幼苗的天然更新調查,記錄灌木、草本、幼樹幼苗的種類、高度、株數、蓋度。
2.2 內業分析。根據標準地調查結果,標準地1 與標準地2 調查結果在樹種組成、胸徑、樹高等方面基本一致,作為太皇渠野生廟臺槭群落的分析依據。標準地3 作為王家溝野生廟臺槭群落的分析依據。對兩個群落參照林分空間結構運用森林空間結構分析軟件Winkelmass 分析,主要計算的參數有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數、林層數,并進行量化分析,對廟臺槭群落結構進行分析評價,為以后的培育提供基礎。
3.1 野生廟臺槭群落結構。太皇渠群落中標準地林分類型為人工日本落葉松林,有野生天然廟臺槭及其它樹種,林分密度868 株/hm2,林分平均胸徑15.3 cm,平均樹高10.8 m,蓄積量91.755 m3/hm2。林分中廟槭分布頻度相對較大,但胸徑、樹高相對較小,優勢樹種為日本落葉松、山核桃等樹。秦嶺槭、青岡、楓楊、榆樹、水楸等樹種相對頻度較低,數量較少;王家溝群落林分類型為天然次生林,林分密度433 株/hm2,林分平均胸徑19.4 cm,平均樹高11.5 m,蓄積量69.925 6 m3/hm2。林分中廟槭頻度相對較大,胸徑、樹高相對較大,優勢樹種為廟臺槭、山核桃等樹。
3.2 廟臺槭群落中林木水平分布特征。太皇渠群落中角尺度的分布頻率由高到低排列為0.5(占56.7%)、0.75(占20.6%)、0.25(占18.7%)、1(占3.2%)、0(占0.6%),平均為0.528[1],主要樹種日本落葉松、山核桃。廟臺槭的平均角尺度依次為0.5294、0.5250、0.5202,均高于正常值,分布為輕微團狀分布。王家溝群落中角尺度的分布頻率由高到低排列為0.5(占41%)、0.75(占36.4%)、0.25(占15.3%)、1(占2.51%),平均角尺度為0.511,主要樹種廟臺槭的平均角尺度為0.50,為隨機分布。根據全站儀測定,不同角尺度的林木水平分布特征為:標準地1 林木隨機、均勻分布多,聚集木分布少;標準地2 聚集木相對較多。
3.3 廟臺槭群落中主要林木的直徑分布特征。對群落中5 cm 以上林木檢尺,以2 cm 徑階進行統計,結果見表1。太皇渠群落的林木平均直徑為15.1 cm,日本落葉松平均胸徑為21.8 cm,山核桃平均胸徑為18.7 cm,廟臺槭平均胸徑為10.3 cm,廟臺槭胸徑小于平均胸徑;王家溝群落的林木平均直徑為19.4 cm,廟臺槭平均胸徑為23.2 cm,山核桃平均胸徑為18.0 cm,鵝耳櫟平均胸徑為20.0 cm。廟臺槭胸徑明顯大于平均胸徑。

表1 廟臺槭群落中各主要樹種直徑分布表
3.4 廟臺槭群落樹高分布特征。對群落標準地中的林木樹高按0 ~4 m、4 ~8 m、8 ~12 m、12 m 以上進行劃分,群落中林木樹高分布見表2。根據群落林木平均樹高和林木樹高分布,太皇渠群落為單層異齡林,王家溝群落為復層混交林。3.5 群落中灌木及草本分布特征。根據小樣方調查,廟臺槭群落中灌木分布有衛茅、胡枝子、薔薇,數量少,呈點狀分布,蓋度為5%~8%;草本為禾本科,高度小,零星分布,蓋度小于10%。

表2 群落中林木樹高分布統計表
4.1 結論。通過對觀音林場王家溝、太皇渠溝系3 個標準地的野生廟臺槭群落進行全面的調查及量化分析,發現群落中林木結構不合理,太皇渠溝系于1993年進行了日本落葉松人工造林,日本落葉松現為優勢樹種,廟臺槭樹種在胸徑、樹高各項生長指標中明顯低于其它樹種,處于劣勢地位。王家溝群落廟臺槭樹種胸徑、樹高均處于優勢地位,廟臺槭最大胸徑為40 cm,但群落中林木數量、灌木及地表植被稀少,天然更新較差,群落結構不穩定。野生廟臺槭群落林分結構評價見表3。

表3 廟臺槭群落林分結構評價表
4.2 培育措施。為了廟臺槭群落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逐步將廟臺槭培育為目標樹種,現需采取以下培育措施:①在太皇渠廟臺槭群落中伐除影響廟臺槭生長的日本落葉松,對廟臺槭樹種實施松土、擴穴、追肥等措施,促進廟臺槭的生長。②在王家溝系廟臺槭群落中進行人工促進更新,對現有廟臺槭結實母樹進行復壯,提高結實量和種子質量;秋季對林地進行破土,以利于種子入土;采用人工培育的廟臺槭進行回歸補植,提高林木數量,調整林木分布格局,提高廟臺槭的優勢度,促進林分結構趨向合理。
4.3 討論。根據近幾年的普查監測,野生廟臺槭只在原有的地段有極少量的幼樹、幼苗出現,其它地段無。這說明廟臺槭的種子靠自然(風、動物)傳播的能力很差,且廟臺槭種子數量少,發芽率低,具有生理后熟、難以繁育的特點,這與我們近幾年進行的人工繁育相一致。2006 年觀音林場收集野生廟臺槭幼苗200 余株,定植在觀音林場苗圃,全部成活,長勢良好。2021 年該場人工培育的廟臺槭實生苗在麥積區五龍鎮進行了人工造林,其成活率遠高于白皮松、紅豆杉苗木。以上情況說明要擴大廟臺槭樹種的種質資源必須做好現有野生廟臺槭樹種的保護培育,提高廟臺槭母樹的結實量和種子質量,人工繁育推廣。廟臺槭的野外回歸、人工造林,有利于廟臺槭種群不斷擴大分布范圍,豐富物種多樣性,實現廟臺槭種質資源健康、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