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畬族自治縣檔案館
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畬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別具一格,是畬族群眾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寶貴的民族財富。為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縣提出“三個走在前列”的殷切叮囑,深入貫徹浙江省第十四次、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的“文化浙江”“文化高地”新要求,我縣自“十三五”以來就啟動畬族民間文化檔案的挖掘與保護工作,隨著社會變遷及畬漢融合發展,特別是涉及行為傳承的傳統技藝逐漸消逝或脈絡斷裂,對此開展了畬族民間文化口述建檔工作,確保畬族民間傳統技藝得以完整、系統地傳承。借助省檔案館在全省檔案系統開展“品牌建設年”活動,我縣有幸入圍首批“浙檔精品”名單,并對下步開展畬族民間文化檔案的挖掘、保護與傳承作出新的部署和提出更高的要求。
景寧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有畬民遷居景寧,與當地的漢族兄弟共同生活,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畬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豐富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和獨特的風俗習慣,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建筑等習俗都獨具特色。畬族民間文化內容、數量非常多,而且包含的種類也很復雜,有很多都隱藏在畬族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對畬族民間文化檔案的挖掘及征集,可以有效地將散落在民間的各種畬族文化檔案資料收集起來,這樣既能有效確保畬族民間文化的完整與豐富,也能夠改善日常保管的不足。并且直接收集于民間的畬族文化檔案能夠更為直觀地反映畬族民眾之間未經開發和裝飾的原生態文明,這對于研究畬族文明發展史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與研究價值。
“十三五”以來,我縣畬族民間文化檔案種類逐漸增多,較以往只有單一的畬族圖書資料,已有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涉及畬族口述建檔的聲像類檔案和畬族民間祭祀文化的實物類檔案等。
該類檔案包含有“傳師學師”紀錄片、畬族“福文化”系列、畬族“祭祀”文化系列、畬族傳統農耕文化和畬族山歌、畬族彩帶、畬族禮儀等39項口述視頻檔案。其他還有“中國畬鄉三月三”、大型畬族風情舞蹈詩“千年山哈”及音樂劇“畬娘”等畬族藝術活動、作品等視頻資料。
該類檔案包括龍角、鈴刀、吉子、震鈴等畬族祭祀道具46件;《救苦天尊》《三清圖》《原始天尊》等畬族祭祀掛圖11幅等。其次畬族民間祭祀文化配套書籍有《度亡表告牒式》《和廟接地頭表》《和冤解結醮科》等140本。
該類檔案有畬族宗譜家譜的,包括《盤雷藍鐘家譜》《雷藍宗譜》《藍氏宗譜》和《鐘氏家譜》等近10種,其他書籍資料有《畬族源生服裝圖系研究》《中國畬藥植物圖鑒》《畬族燒香經》等數10種,并且在《景寧縣志》類書籍中對畬族也有較為詳盡的介紹。
2016年以來,我縣在局(館)黨組班子的重視下,通過實地走訪積極尋找掌握畬族民間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并啟動將畬族民間行為傳承的傳統技藝采用口述視頻拍攝方式錄制,陸續完成了一系列畬族口述視頻建檔。當然拍攝工作的過程是艱辛的,除做好前期每項的采訪方案及采訪稿撰寫外,還要按照畬族時令及節氣的時間線推進,因此不是一蹴而成,而是環環相扣的,例如畬族“福文化”系列共有11個,像“大年福”是在農歷正月初一拍攝,而“六月福”拍攝于農歷六月初六,均需在畬族農種時節拍攝,在每個時節做福祈禱,祈求風調雨順、吉利太平;其他如畬族山地傳統農耕文化就有54個農耕環節,從當年3月開始拍攝,持續到12月才結束。通過視頻采集錄制方式,最大程度地還原行為傳承的每個細節,讓畬族民間傳統技藝文化最大限度得以傳承。
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下,我縣的畬族民間文化檔案征集工作也取得較大發展。從畬族干部、村民等處征集到各類宗譜、家譜,如《藍氏宗譜(東坑林山民國庚寅年)》《郡南汝藍氏宗譜(景寧四格)》《盤雷藍鐘家譜》《雷藍宗譜》等,以及各種畬族類書籍,如《景寧畬族古籍目錄》《畬語古典教材》《畬族源流研究》等。特別是館領導多次上門與東坑鎮杉樹岙村村民藍茂青積極協商,征集到藍茂青持有的一整套祖傳畬族民間祭祀文化道具、掛圖和書籍,該套畬族檔案數量較為龐大,不僅豐富了檔案館藏資源,而且有效保護了散落民間的畬族民間文化資產。
畬族文化作為我縣地方特色文化,縣級各相關單位對畬族民間文化研究所編研出版的書籍也是種類眾多,如縣民宗局出版發行的《布谷鬧春(畬族民歌集)》《景寧畬族文化叢書》《景寧畬族語言簡本》和《景寧畬族風俗》等,其他如中國畬族發展景寧論壇編委會編輯出版的《畬族文化研究文集》,縣少數民族發展促進會編輯的《景寧畬族山歌匯編(上、下冊)》和縣地方武術文化研究會編輯的《景寧畬族功夫》等等。通過向縣級相關部門、社團單位所征集的各類型畬族文化書籍,進一步填補了館藏畬族民間文化檔案資源存在的不足與空白,也對社會各界進一步理解本土畬族民間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下階段,我縣將在原有基礎上持續推進畬族民間文化檔案規范化建設,切實加強畬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真正讓畬族民間文化“活起來、傳下去”。
爭取縣委、縣政府領導支持,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努力挖掘培育一批畬族民間傳統技藝傳承人才,并加大資助其創業的力度。同時由縣委或縣政府牽頭發文部署,縣級畬族文化基地辦、文化局、民宗局、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非遺中心和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促進會等部門制作畬族民間文化資源共享目錄專題數據庫,在不移動各部門畬族民間文化資產的情況下形成資源共享鏈,這將便利社會各界群眾查閱相關畬族民間文化檔案的去向或知曉是否有相關檔案等。
將畬族民間文化建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畬族民間文化挖掘和保護工作進行立項并列入年度預算。聘請人員或社會熱心人士到全縣范圍內,重點前往畬族聚居區搜集信息,將所收集含畬族民間行為傳承傳統技藝素材情況及時告知縣檔案館,可采取口述視頻采集方式記錄保存;將群眾手上收藏有相關珍貴畬族檔案原件情況也及時反饋縣檔案館,由縣檔案館出面上門征集或制作仿真件、復制件等方式留存。
為搶救與保護我縣珍貴檔案原件,依托縣檔案館檔案技術保護條件的提升,計劃通過《畬鄉報》、電視臺等新聞媒體或網站發布等方式,廣泛宣傳并篩選民間有收藏價值的檔案,通過征集進館或提供檔案寄存業務,積極助力珍貴檔案的傳承與保護,進一步掌握畬族民間文化檔案的情況。
聘請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畬族歷史文化知識的退休老同志,將縣檔案館館藏已征集的畬族民間文化檔案和已掌握知曉的收藏檔案原件經當事人同意后,挖掘出其中有價值的畬族民間傳統文化,積極包裝列入非遺項目,并將其中一些有意義的畬族傳統運動、畬族小故事等融入全縣區域旅游項目中,努力為我縣社會經濟建設和民族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