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都在問幾個問題:“我”從哪里來,“我”要走向哪里。這是最基本的哲學命題。文物正好為“我”從哪里來提供了非常好的實物證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文物透顯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至于更加久遠的未來是什么樣子,我們不加預測,但它是伴隨人類不斷向前發展,伴隨人類的文化、人類的文明不斷進步的過程,文物時時刻刻都在發揮獨有的文化作用。
跟年輕人講文物保護的時候,我們說其實文物保護跟醫學非常像,比如吃藥,藥雖能治病,但也有副作用。如果采取“手術”來保護文物,我們要考慮用什么樣的修復工藝和技術才是最安全的“手術”。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我們不能輕易拿文物做實驗。
文物保護工作要是做不好的話,就像有句話說的:上對不起祖先,下對不起后代。把這件事情做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如果要給一千年以后的人留一句話,那就是為了保護莫高窟,我們盡到責任了。我們今天保護的效果,是為了一千年以后他們能看見,看見當下人們能看到的壁畫的精美容顏,然后再傳給下一個一千年。
——摘選自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