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上周天宇時,他正在深圳出差,為公司的高效裝配式預培體系開拓市場。
截至今年3月,90后周天宇在南通海門創業已三年多,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從清華大學畢業后,他帶領團隊來到南通海門,以創新研發的種植“黑科技”打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種植模式,在廣袤的田野上開辟一條新賽道,科技助農、科技興農,打出了振興鄉村的靚麗名片。
在2023中國南通江海英才創業周開幕式上,南通市委書記吳新明在致辭時,分享了外鄉海歸人才逐夢江海、本土科技精英反哺桑梓、清華天之驕子耕耘田園三個關于人才圓夢南通的故事。其中,“清華天之驕子耕耘田園”的故事主角就是周天宇。
看準時機,用“黑科技”創業
說起種植,不管是種糧食果蔬還是花卉綠植,都離不開種植介質。在大眾所熟知的土壤栽培的基礎上,無土栽培技術逐漸成熟,水培種植日益興起。周天宇和團隊研發的“黑科技”,又讓種植迎來一種新的“打開方式”。
入冬后,天寒地凍,但在氨酯汀蘭(南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海門基地,隔著種植大棚門簾,仿佛是兩個季節,大棚里恍若提前迎來了春天:鴨腳木、吊蘭、嫣紅蔓……一列列植物排成方陣,青翠欲滴。這些綠植不是種在地里,也不是水培種植,而是近乎垂直地掛在鐵架上懸空生長。
“它們完全可以脫離土壤生長,還能長得很好。”周天宇說。
不靠土壤,植物如何扎根、獲取養分?參觀者撥開一棵吊蘭根部的黑色薄膜,發現吊蘭根系被“海綿”狀的材料包裹,根須就在“海綿”里向四周蔓延。
這種“海綿”叫“XPONGE 植物生長基”,可以完全替代土壤,是周天宇推出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用化學產品。這種看似平平無奇的材料,可是妥妥的“高科技”,它由經特定工藝處理的新型聚氨酯材料制成,具有穩定的“固、液、氣”三相比,用它作為種植介質,既能保證植物根系“喝足水”,還可智能保障植物“自由呼吸”,為植物生長提供充足的能量。“XPONGE 植物生長基”重量輕、可塑性強,適用于多種環境和場景,不受地形條件限制。再者,利用“XPONGE 植物生長基”進行種植,還能解決土傳病蟲害等問題,種植系統更靠譜,種植過程更可控。
周天宇說:“使用‘XPONGE 植物生長基’,即可開啟一種‘傻瓜種植’模式,讓種植變得很簡單。”
研發、推廣“XPONGE 植物生長基”,源自周天宇求學期間的所思所得。
周天宇是山東青島人,高中時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本科畢業后,他在化工系免試攻讀碩士學位,從事高分子材料學的相關研究。
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科研經歷打開了周天宇的視野。讀研后,在郭寶華、徐軍兩位教授的指引下,他對研發新型農用化學品產生了濃厚興趣并不斷取得突破,“XPONGE 植物生長基”就是其中之一,把研發出來的新材料應用到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成了周天宇繼續前行的目標。
他曾去美國交流、學習,細心觀察過美國的食品產業與中國的不同。在美國,糧食、肉類售價低,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工業化的可能性高;蔬菜卻因機械化存在困難,以人工種植為主,價格極高,只能成為餐桌上的點綴。他舉了個例子,在美國超市售價數美元一棵的生菜,在中國市場的售價只有1元上下,價差數十倍。未來,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美國持平時,蔬菜價格也會上漲,到那時,漲價的蔬菜勢必給人們的飲食習慣帶來沖擊。
基于對未來的判斷,周天宇發現了潛在的市場空間,同時,國內外的產業發展差異或許正是新技術誕生、推廣的機遇。機不可失、學以致用,周天宇籌集資金,著手開展將實驗室里的研究成果轉化、落地的種種探索。
躬身實踐,完善產品體系
將研究成果進行轉化能否像想象中那般順利?理想到現實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搞懂做農業的人怎么想。”周天宇說,他在北京周邊建起實驗基地,從小在城里長大的他一頭扎進種植大棚,變成“新農人”,日夜與綠植、果蔬為伴,不斷探索“XPONGE 植物生長基”的使用環境和場景,探尋建立工業化綠植、果蔬種植體系的有效方法。
種植業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時刻考驗著周天宇的耐心與膽識,而勤奮卻是通向成功的砝碼。日復一日,周天宇學會“種地”了,他從最初連農民月收入都知之甚少的“門外漢”變成了地道的“農業通”。他和團隊看準種植環節的“痛點”,不斷豐富產品鏈條,如與“XPONGE 植物生長基”配套的灌溉智能控制系統、水肥系統等。
公司名稱中的“氨酯汀蘭”,化用自名作《岳陽樓記》中那句“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XPONGE 植物生長基”的最直接應用,就是為城市添綠。一開始,周天宇致力于為城市綠化、生態修復提供全套解決方案,把適用于城市造景的植物“種”在邊坡、外墻和屋頂,打造裝配式綠化體系。在這個體系里,可以直接使用“XPONGE 植物生長基”種綠植,也可以將它作為核心、中間層制作預培沁植毯,把綠植種在“毯子”上。
周天宇的努力得到認可,訂單就是最好的證明。
探索出眉目了,周天宇決定將實驗基地遷往氣候更加適宜的南方,當時,江蘇、浙江、廣東等省的幾個城市都向他拋出了“繡球”。2020年6月,他和團隊參加了海門區第五屆創業大賽,自此與南通結緣。當年底,他帶著技術骨干在海門常樂鎮“安家落戶”。
周天宇一邊鞏固已有的園林綠化業務市場份額,一邊持續擴大綠植、果蔬的種植試點規模。同時,還要繼續開展相關研發工作。他說:“‘XPONGE 植物生長基’從材料到生產體系,再到實際應用,產業鏈條很長。”
圍繞“XPONGE 植物生長基”,周天宇和團隊又開發了包括生產、流通、運維系統以及自動化育苗平臺、機械化定植平臺等配套軟硬件解決方案,還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加強農業化學品和農業裝備設施研發,推出高效農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多種綠色、可靠的農資產品。
為突破“農產品直接銷售”這一傳統的經營模式,周天宇將目光鎖定在綠色種植、工程實踐和生態服務“三產融合”上,他和團隊用預培沁植毯在農業生產和工程應用之間架起橋梁,讓初級農產品綠植“升級”為生態綠色建材,為種植端帶來更多收益。
周天宇越來越忙,既要做研發,又要做管理,還要接待慕名而來參觀、學習的同行。他還是公司的“推銷員”,到處出差,盡力把種植新技術推廣出去。
在周天宇的朋友圈里,不乏“XPONGE 植物生長基”的使用案例。在深圳安信金融大廈的外立面上,腎蕨、朱蕉、馬尾鐵等植物郁郁蔥蔥,形成色彩分明的綠幕,周天宇說:“我們設置了自動灌溉系統,很長時間都不用更換。”在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數千平方米的邊坡上,用“XPONGE 植物生長基”培育的綠植既美化環境,又能保住水土;上海的客戶將室內一面“空閑”的墻壁“種”上綠植,美觀又大方……
周天宇還組織團隊參加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的“第二屆科創跨境—中馬科技創新論壇”,帶去裝配式綠化創新解決方案,力爭將種植新技術推向東南亞市場。
任重道遠,打好鄉村振興“持久戰”
周天宇慢慢將設施種植的規模擴大到近200畝。
綠植之外,周天宇還種了近百畝果蔬。這些果蔬有的直接漂在水上,有的同綠植一樣懸空長在架子上。經測算,在“XPONGE 植物生長基”上種菜,每平方米固定資產投入不到百元,單位面積產量能達到傳統土壤栽培的4倍。
長在架子上的果蔬是周天宇和團隊開發的“空中菜園”,一個架子占地約3平方米,貼著墻面安裝,沒有泥土和異味,不用打理。利用小巧的“空中菜園”,城里人在自家客廳和陽臺就能實現“田園夢”。
于周天宇而言,園林綠化、生態修復只是創業規劃的部分應用,他還有更遠大的目標——用工業化手段賦能鄉村,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無人化、智能化發展,進而建立標準化農業生產流程,從根本上革新農業產業。
這個目標不是憑空產生的。
通過對比國內外的農產品銷售情況,他敏銳地發現,國內種植業從業者對自身勞動的定價很低,而工業化、機械化程度的不足,又讓種植難以擺脫“勞動密集”和“靠天吃飯”的困境,多種不利因素疊加,種植環節的獲利空間很有限。
周天宇認為,有分工的工業體系和精準的流水線體系,是提高農戶議價能力的關鍵。如何提高農戶的議價能力?降本增效或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他希望在小農經濟的蔬菜種植模式之外找到新方式:建立農業“富士康”,讓一些公司成為“種植工廠主”,作為新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戶進行精細化管理。
目前,傳統農業雖然也有非常不錯的收成,卻完全不足以吸引勞動力入行。周天宇說,只有提高種地收入,才有可能轉變人們的認知,人們才會覺得種地這件事具備高價值取向。
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率,生產介質是很好的切入點。通過改變生產介質,構建有機械化前景的種植系統和管養邏輯,讓種植環節可控、可計量,就能在提高綠植、果蔬畝產的同時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提高市場競爭力。
不過,周天宇走得很謹慎。拿種菜來說,他還沒把相關技術輸出給農戶,他認為時間節點還沒到,還得再等等,等全套種植體系更成熟了,才能大面積鋪開。
他說,用“XPONGE 植物生長基”進行種植是新事物,國內外并沒有多少現成的經驗可循,他和團隊包括背后的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力量只能一步步摸索前行。
不妨大膽設想,等全套種植體系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周天宇心中那個遠大的目標或許就能水到渠成。
“德不孤,必有鄰。”創新創業不是光靠理想就能“發電”的事情,除了做好“內功”,還需外力加持,而資本的加入則為周天宇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2021年,公司獲得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2022年,公司又獲得元禾原點和南通政府基金超過1000萬元的股權融資。眼下,周天宇帶領團隊已啟動第三輪融資。
鄉村振興,任重道遠,周天宇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對話
《風流一代》:你現在已經著手開拓國外市場了,與國內相比,開拓國外市場是否困難?
周天宇:國外市場一直是我非常關注、非常感興趣的,也在這方面花了很多精力,但開拓國外市場會比較辛苦,有一個溝通的過程,溝通起來不像國內這么方便。
《風流一代》:公司的競爭對手多不多?
周天宇:創業之前,我們做過詳細的調研,發現“XPONGE" 植物生長基”的市場空間非常大,很有前景,國際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在這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國內的話相對還比較新,雖然有一些市場主體也在做,但技術層面尚有欠缺。雖然國內、國外都有人在這個新興的材料領域發力,但能用新材料發展成這類高效裝配式預培體系的目前只有我們。
《風流一代》:公司現在每年的研發資金投入有多少?
周天宇:我們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一直都很高,每年要投入1000多萬元,這些投入的資金來源既有融資,也有公司多元化的收入進行支撐。現在,公司的收支大致已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