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陗 蔣琳 惠西珂


摘 要:承淡安是我國著名針灸學家,是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今南京中醫藥大學)首任校長。他曾經研讀的醫籍現收藏于校內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其中部分醫籍蓋有經手藏家之印,主要分為姓名印、齋館印和閑文印等。文章通過考查印文內容,梳理相關信息,以呈現這些醫籍的遞藏關系和授受源流,豐富承淡安的生平資料。
關鍵詞:承淡安;藏書;鈐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08
0 引言
承淡安(1899—1957),字啟桐,一字秋梧,江蘇江陰東鄉華墅鎮人,是我國近現代針灸學科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針灸一代宗師。承淡安作為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今南京中醫藥大學)首任校長,他曾經研讀的醫籍現收藏于校內的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這批醫籍大多為民國石印本、鉛印本,除少數蓋有承淡安私人印章外,大部分蓋有其所創辦的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圖書室章,反映了這些醫籍不以收藏為目的,更多是用于研習與教育。另外亦有一些刻本醫籍,數量雖少,但屬精刻,蓋有經手藏家之印。古人用印,多以姓名、堂號為主,以取證歸屬自家的權利,也有不少用來表現文化情操。本文旨在對承淡安藏書中的部分鈐印進行考查,以期呈現相關醫籍的遞藏關系和授受源流,為研究承淡安的生平信息提供新的資料。
1 姓名印
姓名印是經常使用的私印,這類印章是表示身份的憑證,流傳最廣。有的只刻姓名,有的在姓名后加“印”“之印”等字,近人有以“章”字易“印”字。另外還有字號印,是以本名之外的字或號刻制的印章。
1.1 “澹盦”印
此印為方形篆書朱文?。▓D1),尺寸為1.7厘米×1.7厘米。藏書中出現數次,如《紹興醫藥學報》(醫藥學報社鉛印本)、《感癥寶筏》(1912年紹興鉛印何廉臣重訂本)、《重訂廣溫熱論》(1914年宣化何氏鉛印本)等,一般位于書籍的封面。“澹盦”應為承淡安的初名,后因響應漢字簡化運動而改,“澹盦”為承淡安本人的印章。
1.2 “孫華卿章”印
此印為方形篆書朱文印(圖2),尺寸為1.8厘米×1.8厘米。位于藏書《針灸金鑒》(清善成堂刻本)卷尾,篆字內部結構略欠清晰。孫華卿,具體生卒不詳,名殿榮,河北冀縣(今冀州市)人,民國時期在北京琉璃廠書肆以收書多而精著稱,與版本目錄學家孫耀卿(1894—1958)是兄弟。他常往南方各省收書,曾得海內孤本舊鈔《履巉巖本草》,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據說孫華卿凡收到珍本善本書,或精刻、鈔校之書,都要在書首鈐上篆書“孫華卿章”一方(此印卻位于卷尾),以作古書經眼印記①。由此可知該書曾經孫華卿之手。
1.3 “潛園老人”印
此印為方形篆書朱白文相間印(圖3),尺寸為1.8厘米×1.8厘米。位于藏書《針灸菁華》(東方印書館鉛印本)封面。自號稱“潛園老人”者頗多,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清末著名藏書家陸心源。陸心源(1834—1894),字剛甫,號存齋,浙江歸安人,筑“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三樓藏書,數量多達十五萬卷。陸心源晚年在其私家花園中“潛心著述”,名其園為“潛園”。其他已知用此名號者還有清代詩人、書畫家屠倬(1781—1828)、青海地方名士楊治平(1867—1936)、浙江醫家洪魯山(1867—1950)等。查《針灸菁華》一書,初刊于1927年,由此推測,該印應與清代諸家無涉。其著者韋格六(1879—1954),號貫一山人,安徽安慶人,精醫術,又兼讀道家之書。該書封面除鈐印外,還有“左軍持贈”字樣,表明此書是由安慶醫家張左軍所贈。張左軍,具體生卒不詳,名鉞,江寧人。民國時期的皖城名中醫,當時督軍、省長、廳長及其親屬一遇有病,都來求他給予治療。同時,他對城鄉一些貧苦百姓也能做到隨到隨診,有時在家正吃飯,也愿放下碗筷為病人診治,群眾有口皆碑②。書籍內封用毛筆寫有志一篇,內容如下:“皖懷貫一山人乃針學導師,為道社之后學,民國十六年嘉平月惠贈《內經氣化篇》《針灸菁華》各一冊,拜領,志感書此,以為紀念。潛園老人并記。”其下鈐有“左軍”?。ù擞殚L方形篆書朱文印,尺寸為1厘米×1.2厘米)??芍摃惹坝身f格六贈予張左軍,其中提到“潛園老人”,當為張左軍自號。
1.4 “周瑄”印及“恂卿”印
“周瑄”印為方形篆書白文印,尺寸為2.1厘米×2.1厘米;“恂卿”印為方形篆書朱文印,尺寸為2.1厘米×2.1厘米(圖4)。二者均位于藏書《雷公藥性解》(清道光元年掃葉山房刻本)的封面,呈上下分布??肌爸墁u”一名,有明代官員,顯然與書籍版本年代不符,應該與明代官員無關。又查“恂卿”,清代有一位“周恂卿”曾參與編撰《蘇州府志》,其名“周圭”,具體生卒不詳,長洲人,副貢生,曾在蘇州正誼書院任教。晚清著名金石學家葉昌熾(1849—1917)所撰《緣督廬日記》中有所記載:“(庚午孟冬閏月)館桃花塢貝氏及郡志局(余任分纂之役),局中同事十人:柳質卿(商賢)、府襄廷(晉蕃)、施擁百(肇書)、張潤卿(瑛)、沈紉齋(清范)、黃梅先(禮讓)、袁渭漁(寶璜)、管申季(禮耕)、潘小白(世湉),其一則周恂卿夫子也。王酉山夫子與(熾)同館貝氏,姚鳳生茂才(孟起)為館中居停主人,均得朝夕過從。《郡志》總纂為馮景亭夫子桂芬。貝館徒兩人,一女弟子?!雹廴~昌熾在日記中多稱其為“周師”,如:“(仲冬)初四日,周師晨來。侍師至局,總纂、分纂均在,質丈以《昆山歷代名賢墓志》命余編纂。”“(季冬)初七日,讀《郝書》兩卷?!軒熂韥恚僳n?!薄盎奕眨L襄卿,留余午飯。午后周師、鳳石、蘭丈同來,至馨樂園品茶?!雹艿珜Α爸茆洹鄙接涗涊^少,與“周瑄”“恂卿”之間的對應關系并不十分明確,故存疑。
1.5 “增銓藏書之印”印
此印為方形篆書白文?。▓D5),尺寸為1.9厘米×1.9厘米,位于藏書《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光緒十六年庚寅浙江書局刻本)卷一首頁,其下有“食舊樓藏”?。▓D5)。嚴格來說,該印屬于藏書印,即印在書畫作品、書籍上作為收藏憑證的印章。其印文內容多數是在收藏者的姓名自號或收藏館名后再加上專用詞,如收藏、所藏、珍藏、藏本等。考“增銓”之名,其人不詳,推測應為經手該書的藏家之一。
2 齋館印
齋館印是以齋館名為內容而刻成的印章。齋館印與文人密切相關,舊時文人多有書齋,于是便為其書齋取名,有的也為整座宅院取一個堂號。然后以這些書齋名、堂號入印,彰顯風雅意趣。齋館稱號很多,如館、舍、齋、堂、樓、閣、軒、園、庵、房等都包含其中。
2.1 “食舊樓藏”印
此印為方形篆書白文?。▓D5),尺寸為2.1厘米×2.1厘米。位于藏書《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光緒十六年庚寅浙江書局刻本)卷一首頁“增銓藏書之印”的下方。經查“食舊樓”未果,似仿照“食舊堂”之名,“食舊堂”為清代詩人、書法家王文治(1730—1802)的室名。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人。清代散文家姚鼐(1732—1815)是他的朋友,姚鼐曾為其詩集作序,即《食舊堂集序》。又有民國“食舊廛”書肆,由金頌清(1878—1941)與羅振常(1875—1944)合伙經營。魯迅曾在1914年的日記中寫道:“上午寄上海食舊廛舊書店函,向乞書目也,店在新北門外天主堂街四十三號?!雹?/p>
2.2 “冶麓山房”印及“棠芬老屋之章”印
“冶麓山房”為長方形篆書朱文印,尺寸為2.1厘米×1厘米;“棠芬老屋之章”為方形篆書白文?。▓D6),尺寸為1.9厘米×1.9厘米。二者位于藏書《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光緒十六年庚寅浙江書局刻本)卷二首頁,呈上下分布?!耙甭瓷椒俊笔乔迥┲分緦W家、藏書家陳作霖(1837—1920)的藏書處。陳作霖,字雨生,號伯雨,晚號可園,又號可園老人。陳作霖在《可園備忘錄》中寫道:“跋冶麓山房藏書,約有三千卷?!雹蕃F存其藏書目錄有《冶麓山房藏書跋尾》《可園存書跋尾》《可園存書跋尾續》等。其長子陳詒紱(1873—1937)所著《金陵園墅志》記載:“可園,在紅土橋西。先君子于宅后隙地辟而擴之,蒔花植樹。有養和軒、寒香塢、叢碧徑、望蔣墩、延清亭、蔬圃香、無隱廊、蕉徑豆籬、桐竹交翠堂、蠹窠、稚松坪、通溜橋、看山待月之臺、留春亭、讀來生書齋、冶麓山房、棠芬書屋、蟄齋、洗桐書屋、竹巢、筍香齋?!雹?/p>
對于“棠芬書屋”,陳作霖之弟陳作儀(1856—1934)在其所著《鳳叟八十年經歷圖記》中寫道:“棠芬書屋在斗門橋老宅中,為余祖豐之公未達時讀書處也。吾父自上年鄉闈得夢之后,辟后樓一間,改為棠芬老屋,督余修業其中,寓有以孫繩祖之意。”⑧故可知該書繼“增銓”之后又被陳氏所藏。
2.3 “縹緲樓印”印及“壑舟園”印
“縹緲樓印”為方形篆書白文印,尺寸為1.8厘米×1.8厘米;“壑舟園”印為方形篆書白文印(圖7),尺寸為2.6厘米×2.6厘米。二者位于藏書《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明萬歷新安吳勉學??瘫荆┎糠志砦玻噬舷路植?。壑舟園位于太湖洞庭之野,為明代文學家王鏊(1450—1524)仲兄王鎜(具體生卒不詳,字滌之,高隱不仕)所筑。“壑舟”一詞源于莊周,但其意卻與之相異,舟本可用于渡,而王鎜“不祈于用”而“祈于安”,他認為:“子不見武夷之山乎!其崖有舟焉,雖世變屢遷,舟自若也?!焙髨@林湮沒,入清以后,王鎜七世孫王金增等人為懷念先祖,購縹緲樓,于其址上重構壑舟園⑨??~緲樓為朱必掄所建,朱必掄(1601—?),字珩璧,好聲妓,以布衣蓄養女樂。朱氏建樓為其歌舞池,享園林聲色之樂,后廢。王氏家族經歷了起于商賈,發于仕途,繼而為文的興起路線⑩。在晚清社會巨變過程中,王氏以傳統科舉世家的身份順利實現向近現代科技名門的轉變,其中不乏從醫者k。從印章來看,推測該書的流轉或與王氏家族有關。
3 閑文印
閑文印又被稱為“閑章印”或“詞句印”。其多用俗語、成語、格言、詩詞句等為內容刻印,用來寄托印主的情懷,述說志向。此類印章濫觴于秦漢時期的吉語印,即以寓意吉祥的語句入印。
3.1 “雖非醫國手,常有活人心”印
此印為方形篆書白文?。▓D8),尺寸為2厘米×2厘米。位于藏書《黃帝內經靈樞》(明萬歷新安吳勉學??瘫荆┚硎?。語出自《國語·晉語八》:“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币馑际菫閲检畋?,引申為醫術高明。而古代醫術常被稱為“活人術”,不少醫籍以“活人”命名,如宋·朱肱《南陽活人書》、宋·劉信甫《活人事證方》、明·朱權《活人心法》等。這句話體現了醫者的濟世救人之心,在民國時期上海名醫臧伯庸(1889—?)家中的客廳即掛有一副對聯,上聯“雖非醫國手”;下聯“惟有活人心”l。內容與之類似。
3.2 “固守其窮”印
此印為長方形篆書白文印(圖9),尺寸為2.2厘米×1.8厘米。位于藏書《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明萬歷新安吳勉學??瘫荆┚砦?,與“壑舟園”印上下分布。語出自《論語·衛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币鉃榫与m然窮,但是仍能堅守志節,若是小人,就無所不為了。后以“固窮”形容甘于貧困、不失氣節。
4 余論
考查書籍的流傳經過并非易事,以承淡安藏書為例,首先,藏書中的鈐印并不僅限于以上諸枚,但有不少印位于書籍封面,經年日久,漫漶難識,信息丟失,是為可惜。其次,能考證出確切出處的印章少之又少,大多數鈐印不載于冊,無法對照,其印主難以考證,除名人、名樓外,基本上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最后,由于文人雅士出于尚古慕名等原因,會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名號或齋號,也給辨識工作帶來了不小難度。通過梳理,也可以看出,對于醫籍的收藏并不限于醫家群體,由于“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知醫為孝”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重視對醫學知識的學習。此外,鈐印內容也反映出對于行醫者的道德要求,如“活人心”“固守其窮”等。明代醫家龔廷賢曾提出“醫家十要”,其中包含了“存仁心”“勿重利”等道德要求,正與之相合。
注釋
①雷夢水.琉璃廠書肆四記[J].文物,1963(5):56-61.
②呂鼎光,弋工.安徽省官醫局簡介[J].安慶文史資料,1987(16):107-108.
③④葉昌熾,王立民.緣督廬日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1-11.
⑤魯迅.魯迅日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105.
⑥⑧陳元恒,陳作霖,陳作儀.教諭公稀齡撮記:可園備忘錄:鳳叟八十年經歷圖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0:84,142.
⑦陳作霖,陳詒紱.金陵瑣志九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454.
⑨⑩袁亦昕.動態演變視角下的明代江南家族群體園林活動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0:43,26.
k張建華.從江南科舉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門:蘇州莫釐王氏家族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1.
l臧增嘉.孫中山、章太炎為臧伯庸治病[J].都會遺蹤,2013(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