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招
城市的發展依賴于項目的推動,而項目建設則需要積極招商引資。
隨著新形勢的出現,招商引資的環境和需求發生了變化,新的需求催生了創新的模式和方法。因此,結合不同區域的產業特點和經濟發展需求,創新性地制定招商計劃成為更好地吸引資本、激活資源、塑造優勢、推動發展的不可或缺之路。為地區和城市的招商活動提供參考,助力企業選擇合適的招商渠道,我們收集整理了3個政府資本招商引資創新案例模式,并進行全面解析。
資本招商以少量財政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擴大基金對項目投入的規模和力度,促進產業和資本深度融合。資本招商以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的思維做產業導入,以投行的方式培育產業,相比稅收、廠房、土地等傳統招商優惠政策,具有提供股權投資、擔保抵押、低息貸款等金融服務的能力,幫助企業快速進入市場。
在實踐中,合肥市堅持“以投帶引”,依托三大國資平臺,圍繞投資全鏈條打造“引進團隊—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閉環,成功引入并培育了新型顯示器件、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集群,實現10年“換道超車”,被稱為“最大黑馬城市”。在“國資領投”的資本招商過程中,合肥市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強化資本運作,依托合肥產投、合肥興泰、合肥建投三大國資投資平臺作為開展資本招商的“牽引器”和“主力軍”,聯合中信、招商等頭部投資機構共同設立近千億元的產業基金群,形成“引導性股權投資+社會化投資+天使投資+投資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不斷增強創新資本生成能力。
二是通過投資并引入上市公司募投項目推動落地,并圍繞投資前期、中期、后期全鏈條打造“引進團隊—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閉環,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與項目招引、產業培育共融共生、協同發展。
合肥在決策前期會深入研判目標項目的經營、財務、法律關系等綜合情況,明確產業剛需、市場規模、發展前景,評估投資可行性,在此基礎上確定投資具體方向。合肥注重政府部門內部協作,統籌發改、經信、科技、投促、產投、建投等多部門聯合成立產業領導小組,負責產業項目審核把關,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市領導牽頭跟蹤。同時借力外腦,聘請100余位企業家作為招商顧問,成立目標產業領域頂級專家數據庫,對體量大、技術先進、專業性強的項目,依托專業團隊論證把脈。
在中期,投資并引入上市公司募投項目,推動項目落地。產業投資方向確定后,合肥摒棄了雙方直接組建合資企業的傳統招商引資方式,而是借用資本市場,由國資認購流動性較強的上市公司股權。上市公司拿到股權融資后再自行在合肥落地項目,從而避免政府投入固化和沉淀。
在后期,拓展產業配套服務,完善國資退出機制。合肥始終堅持全產業鏈招商,通過不斷拓展產業鏈配套服務,形成產業集聚和上下游聯動效應,打造產業發展生態圈。例如,為解決家電、平板顯示、電腦等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缺“芯”問題,瞄準缺鏈補鏈關鍵環節,先后引進百億級配套項目,形成涵蓋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環節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年產值保持約20%的增長。

待項目成熟后,國資通過完善的退出機制退出項目投入新的產業領域。遵循“不謀求控股權、產業向好發展后及時退出,再投入到下一個項目”的基本路徑實現資本循環。例如京東方項目在完成6代線、8.5代線項目建設后,合肥國資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完成投資退出,為新的投資積累資金,實現良性循環。
深圳依托深圳國資委的投資平臺,以科技園區為基礎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提升產業承載力,以科技金融為紐帶,通過紓困上市公司實現產業精準導入,營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形成可供借鑒的“深圳模式”。
一是以科技園區企業/項目為主體開展股權投資。為破解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用地貴”難題,深圳國資建設運營了71個科技園區,為落戶企業提供租金優惠,在創業團隊孵化、成長和成熟過程中適時開展股權投資,推動國企投資與地方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如深圳灣科技發展公司對入駐園區的企業提供7折租金優惠,同時規定園區運營方有不超過5%的“優先跟投權”,通過前期租金優惠、資金和技術入股等具體方式,控股一批中小微創新型科技企業,在生物產業、人工智能、文化創意等領域形成發展新優勢。
二是通過紓困上市公司實現產業精準導入。深圳市科學把控投資時機,選擇在大型企業陷入流動性危機或經營低谷的關鍵節點下注介入,通過議價“抄底紓困”,順勢導入產業項目。以戰略投資榮耀和蘇寧易購為例,兩者皆是在生產經營遭遇困境時,深圳市國資委發揮投資功能,斥資2 600億元收購華為榮耀,投資148億元入股蘇寧易購,不僅極大緩解企業現金流,幫助企業擺脫困境,而且穩定了產業鏈和供應鏈,為區域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實現企業發展和地方政府共贏。
三是推動國資平臺市場化投資和資產證券化。深圳以科技金融為紐帶,推動國資平臺市場化投資和資產證券化,通過混合所有制的“基金群”,有效撬動社會資本服務城市發展,累計為6.7萬家中小微企業提供超過1萬億元的融資支持。目前深圳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30家,擁有上市公司34家,市屬國資資產證券化率達58.8%,其中深投控控股國信證券、國任保險等8家金融企業,戰略參股中國平安、國泰君安、南方基金等重量級的金融機構,業務涵蓋證券、保險、擔保、基金、創投等多個領域,建立了涵蓋天使孵化、創業投資、融資擔保、上市培育、并購重組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不僅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且為資本招商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服務支撐。
蘇州市有“最強地級市”之稱,推動了中國高端制造的快速發展。同時,蘇州工業發達,納米技術、光纖通信技術、優特鋼鐵、高端紡織等產業處于世界一流水平。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全國第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制造等領域全國領先。蘇州共有20多家母基金,在全國的地級市里,蘇州的母基金規模及數量在全國排第一。“蘇州模式”突出的特點就是針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和需求,從企業初期成果轉化的天使輪投資,到成長期、成熟期扶優扶強的不同輪次投資,建立了一整套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政府投資基金組合。“蘇州模式”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成立母基金,支持重點產業發展。2017年,根據蘇州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蘇州國發集團協同招商銀行、江蘇銀行等發起成立市場化運作的母基金——蘇州基金重點支持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肩負著推動蘇州產業轉型和創新發展的使命。基金首期規模120億元,其中蘇州國發集團出資59.4億元,持股比例達到49.5%,是蘇州基金最大的LP(有限合作人)。
二是天使母基金,助力初創期企業成長。2021年,蘇州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簡稱“蘇州天使母基金”)正式揭牌,助推蘇州初創期中小企業和項目快速成長。蘇州天使母基金主要采用“母基金子基金”運作模式,由市政府設立,市本級和全市10個縣級市(區)財政共同出資,總規模60億元。基金具有創新點多、實踐性強的特點,設置了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充分鼓勵天使投資團隊放開手腳,先行先試。同時,基金對參股子基金設置了回購及讓利兩項激勵機制,根據基金管理人返投任務的完成情況,設置積極、有力的分檔讓利標準,促進各類資源向蘇州天使企業和項目集聚。
三是成立蘇創投,承擔全周期科技投資。2022年6月,蘇州創新投資集團正式成立,由蘇州國發創投、蘇州產投集團、蘇州科創投、蘇州天使母基金和蘇州基金整合形成,注冊資本達180億元。2023年,蘇創投發布了蘇州千億基金集群。其中,戰略性基金4支,產業創新集群2支,產業基金18支,子基金17支,總規模達960億元,匯聚3 000億元創投資本。
基金共分為4類:其中,第一類基金是與國家大基金、央企合作的4只戰略性基金,總規模240億元,包括150億元規模的工業母機基金、50億元規模的中銀科創母基金、20億元規模的澤適(蘇州)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基金以及20億元規模的招發一體化基金;第二類基金是聚焦蘇州四大主導產業的2只產業創新集群基金,總規模250億元,分別為蘇創工銀產業創新集群基金,規模200億元,蘇創建信產業創新集群基金,規模為50億元;第三類基金是“一產業一基金”,與蘇州相關板塊、市屬國企圍繞各板塊優勢細分領域合作的專項產業基金,“一龍頭一基金”,賦能蘇州主要產業龍頭,總規模270億元,其中有相城區先導智能車聯網基金、太倉航空航天產業基金、張家港先進金屬材料產業基金、吳中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產業基金、蘇創常熟創新產業基金等;第四類基金是與國內外優秀投資機構合作的子基金47只,總規模超200億元,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引導優質投資機構,投資蘇州的科創型項目,同時賦能早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