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晗


摘 要:尹昌齡是晚清時期川陜地區有名的教育家、慈善家和實干家。清朝末期,商州地區書院殘破、士風不振。在新政教育改革的號召下,尹昌齡建立商州中學堂,推動了商州教育從傳統書院到新式學堂的轉變。尹昌齡任職期間廉潔奉公,他率先打開了商州接受西學之風的門檻,并培養了一批學習新思想的先進人士,為商州社會教育的發展乃至陜西教育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
關鍵詞:書院;尹昌齡;商州中學堂;教育轉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36
尹昌齡(1869—1942),字仲錫,晚號約堪,四川華陽人。尹昌齡二十歲中舉,四年后以進士身份選入翰林院。其早年在陜西省白河、長安、商州、延安等地歷練,對清末陜西的興學、練兵、鐵路等多有建樹,被譽為“八局知府”。民國時期,尹昌齡在四川先后擔任軍政府審計院長、政務廳長、黔中道尹等重職。因不滿袁世凱稱帝而辭官,將后半生投入慈善事業中。因此,尹昌齡以“五老七賢”之一為人所熟知。記載尹昌齡創辦慈善堂的文章較多①,本文將視角聚焦于尹昌齡早年歷練的清末時期,并將他創辦陜西第一所新式學堂即商州中學堂帶動了商州的近代教育轉型作為重心,分析尹昌齡對商州地區教育的影響,探討商州中學堂的創建對商洛以及陜西教育近代化的推動作用。
1 尹昌齡創辦商州中學堂
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②,商州知州尹昌齡創辦了商州中學堂,為陜西省最早成立的中學③。清代商州屬直隸州,轄于西安,位于陜西省東南。人口、占地面積、教育資源等均難以比擬西安府,而商州能最早建立中學,一是政策推行,二是尹昌齡個人才能,兩者并行而得的。
清末時局動蕩,傳統書院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需求,且康有為上《請飭各省改書院淫祠為學堂折》,建議“將公私現有之書院、義學、社學、學塾,皆改為兼習中西之學校”④。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曉諭各省、府、州、縣的書院,一律改為學堂。尹昌齡深謀遠慮,其曾在翰林院任職,當其改任商州知州后,面對商州士風不振、書院破敗已久這一現狀,尹昌齡已找到解決的方法。《續修商縣志稿》第九卷載:“興學令下,各屬多徘徊瞻顧,公獨依然以全副精神創之為首。”尹昌齡面對“商州士風不振,弊在無書無師。書院徒存空名,山長第擁虛座。其弊又在無款”⑤這些問題,深思熟慮后進行籌劃:將學堂地址選在商山書院舊址,擴建校舍;核查書院原有基金和房稅收入;尹昌齡帶頭捐俸銀用以鼓勵紳士富商,并將龍駒寨北路騾店幫頭銀歸學堂,用學堂存款發給富商生息。據尹昌齡《創辦商州中學堂碑記》中記載,商州書院存款“僅三七錢五千五百緡”再到“除共用一萬一千余金外,又聚有的款為常年經費”,可見尹昌齡籌款數量之大。尹昌齡將籌資用來構建學堂的講堂、藏書樓、會食堂、監督廳、教習室、職員室、學生宿舍等,還從武昌書局、味經書局及陜西學務公所購買圖書近10萬冊,“至各屬買書之多,則以商州直隸州知州尹昌齡之最,每書一種多至三四百部,少亦百數十部”⑥。商州中學堂開設的課程有8科,分別為倫理學、國文、經濟、史學、算術、天文、輿地和掌故。二年后又廢除了天文,增加代數、法制、圖畫、體操等傳統科目。其考試分為月中考和年終考兩種形式,按成績發獎學金,且年終考試獎金雙倍以資鼓勵⑦。光緒二十八年(1902)二月,尹昌齡聘請湖北名學趙儼葳、州署幕賓寇慶煜任總教習,遵照湖北辦學章程辦理學務。學堂設立二班,招生80名,四月開課,商州中學堂成了商洛乃至陜西開辦最早的中學⑧。尹昌齡任商州知州到辦學開課用了不到一年時間,主要依靠尹昌齡的個人能力以及教育理念的領先。
在尹昌齡任職期間,商州中學堂由一個徒有空名的商山書院變為規模龐大、設備齊全、經費充裕、師資雄厚而名揚陜西的新式中學堂。尹昌齡在陜西省建立了多所新式學堂并創辦了陜西省會農業學堂、工業學堂等,尹昌齡多次受到清政府嘉獎。由于尹昌齡任職期間干實事,受到商地人民的愛戴,離任時商州中學堂師生以及商州的老百姓夾道歡送,不絕五里。尹昌齡將其創辦的商州中學堂形成一種辦學模式,供陜西其他府州參考學習。尹昌齡調任鳳翔后,因擴修鳳翔中學堂,曾于光緒三十年(1904)派紳士二人來商州中學堂進行考察,學習辦學經驗⑨。
2 商州中學堂的發展與轉型
2.1 商州中學堂的后續發展
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尹昌齡升任鳳翔兼西安知府,商州知州由四川籍楊宜瀚接任。商州中學堂同年聘于右任為總教習,王式金任分教習。之后由胡啟虞、勞啟勛、孔繁樸(表1)等相繼擔任商州知州并監管商州中學堂。在此期間,學堂設施不斷完善。光緒三十三年(1907),初任監督為山陽人吳懷清,吳延聘請郭法為教習,授課齊全。之后由孟之培接任學堂監督,并聘請山西仇燕天、蒲城張攀柱為教習。宣統元年(1909),張興彥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化專修科留學歸國后,接任商州中學堂監督。在此期間張興彥從上海購買眾多理化儀器、藥品和博物標本等,使學堂教學設備不斷完備,使學校教學質量大有提升,為商州的地區教育做出重要貢獻。
2.2 商州中學堂的轉型
商州中學堂的發展受時代影響。辛亥革命后,新文化運動興起,對中國的文化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此情況下,商州中學堂也得到了一次轉型的機會。辛亥革命后,地方軍隊占駐學堂,使學堂存款提盡,教學設備盡毀以及圖書散失,學堂遂停。民國時期,中學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商洛地區先后建立了11所中學。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維修老街東門里商州中學堂校舍,改為商縣中學校(圖1),于1916年8月招生,到1917年共有3班學生。商縣中學從建校到民國末年共畢業了1389名學生k。這時的中學堂進入低谷階段。盡管受戰爭的影響,教學發展難以正常維持,但是商州中學堂的發展并未停歇。商州中學堂因戰爭波及校舍毀壞,“民國五年(1916)五月,賀永慶受政府委托,維修老街東□里商州中學堂校舍,八月招生開學,定名為商縣聯合縣立中學校”l。之后每一次受到外界影響或者內部重組革新都會進行一次改名。如民國二十一年(1932),改名為商山共立中學;民國二十四年(1935),改名為商山聯立中學;民國二十五年(1936),改為陜西省立商縣中學。劃時代的革新也將商州中學堂徹底轉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的教育都在進行轉型發展。1988年商縣撤縣設市,校名也改為“陜西省商州市中學”,直至2002年學校名稱由“陜西省商州市中學”改為“陜西省商洛中學”,最終定名為現在的商洛中學。
尹昌齡作為晚清科舉出身的進士,他從中央官調任地方官,遠比普通地方官員有遠見,所以在商州任官能夠以教育為先。在朝廷頒布教育改革的諭令后,尹昌齡在一年之內迅速地將商山書院改建為學堂,成為陜西建成新式學堂的第一人,在他的影響下,陜西省改建新式學堂成為風潮。尹昌齡離開商州后,商州中學堂在尹昌齡的教育理念下蓬勃發展,為商州教育帶來了巨大影響,促使商州多種教育得到發展。
尹昌齡推進商州近代教育的轉型,對商州、陜西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商地對于傳承和發揚尹昌齡精神非常重視,商洛中學組織召開了關于商洛中學創始人尹昌齡先生的研討會,特別是于2010年10月12日舉辦的研討會,商洛市委地方史志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校史志研究會副理事長魏天緯以及尹昌齡先生的孫子尹大錫、鳳翔中學負責人、西安中學負責人等出席。足以證明,從商州中學堂到商縣中學校再到當今的商洛中學,尹昌齡“教育救國”的教育思想一直扎根于商州人的心中。尹昌齡先生堅守“實業救民”“教重于養”理念,一生熱心教育、提倡新學,施惠于民,是中國近代史上先賢志士的杰出典范。
3 尹昌齡對商州教育發展的貢獻
3.1 重教育,促西學,改學風
尹昌齡重視教育,因其為民族之興。尹昌齡以“廣教化、振士風、昌明德、興家園”作為商州中學堂的校訓,可見尹昌齡以“教育救國”作為自己的教育思想。尹昌齡受新學影響,對書院進行改制,推動商州的教育事業發展,因此商州教育的意義與性質和功能都是不同的。尹昌齡對商洛地區的教育影響是持續性的,促進了商洛地區教育的轉變和西學的傳播m。新式教育培養的學生,他們在學堂受到的教學內容更加實用,授課方式更加多樣以及實驗儀器的新穎,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新知識與新思想,逐步瓦解傳統的紳士階層,進一步促進近代商州教育轉型。例如,從商州中學堂畢業的華文卿和程遵洛,還有丹鳳縣龍駒寨人馬彥翀,商同地方人士捐資創辦私立鳳麓中學,他們都是接受新思想的證明。
尹昌齡創辦商州中學堂扭轉了商州的學風,尹昌齡的《創辦商州中學堂碑記》中描述了他剛到商州時士風不振,尹昌齡任職商州知州后,在他的作為下商州百姓興學成風。對此,當時任職洛南知縣的張俶瀾在《改建洛南小學碑記》中寫道:“商之學堂得尹太守董之,先各屬成,其美備亦為各屬冠。吾洛富庶不及商遠甚,而鄉閭父老及他邑民之商于斯者,咸曉然于興學之不可緩,慨然捐資以益之,期年而吾洛之學堂亦成。”n由此可見尹昌齡對商州教育的貢獻,扭轉了商州的學風,推動了商州教育的轉型。
3.2 培養新式人才,提升了受教育群體
人才的培養促進了教育的普及,而教育的普及提升受教育的群體,推動了商州教育向現代化的轉型。商州中學堂以及商縣中學校都為當地教育和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例如,從商州中學堂畢業的華文卿(1880—1963),任官期間刑清政簡,修文校業,惠政于民。因其父常年臥病,專心研讀,同討脈理遂成名醫。新中國成立后,華文卿雖年近古稀,仍堅持行醫。1955年進入省中醫研究所,任中醫內科主任及醫史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等職。還有同時期從商州中學堂畢業的程遵洛(1882—1948)。程遵洛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開始續修商志,任續修商志館副館長,并負責撰修《沿革》《教育》《職官》三卷和部分資料的采訪工作。程遵洛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商洛,為商州發展和商地教育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據統計,道光三年(1823)商州人口增至239000人(《大清一統志》卷192)。光緒初年(1875)商州戶口增至43122戶,310794人(《商州直隸州鄉土志》)。據民國十二年(1933)陜西省郵局調查,商洛6縣當時人口數為1083887人,其中,商縣229746人。又根據《商州市志》了解從民國元年(1912)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商縣人口最低值在民國元年(1912),為209547人,人數最高值為民國二十四年(1935),為316344人。可見從道光三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商縣人數增長是較為穩定的。由《商洛地區教育志》了解,道光七年商州書院和州學的總人數為30名,全商洛一年招生僅70人。輝煌發展是在乾隆時期的羅文思接管商州書院后,商州先后考取進士10人,舉人58人,貢生266人。當時官學和私學興盛,從州學、縣學的人數便可看出,受官方教育的人數甚少。而到了清末教育改制尹昌齡創辦商州中學堂時招收2班80名學生,民國十三年(1924)商縣中學校共有3班學生121名,到民國三十年(1941)商縣中學校共有453名學生。商縣中學從建校到民國末年共畢業了1389名學生。
4 結語
從晚清尹昌齡創辦商州中學堂之后,特別是民國時期,商州受中學教育的人數明顯增加,新的教育理念被新式教育機構采納并貫徹到教育實踐中。新式學堂的不斷興起以及留學生的派遣,為近代商州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必備的人才,也促進了商州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州近代社會的歷史變遷o。可見尹昌齡辦學對商洛地區教育轉型做出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商縣中學校改為名商洛中學,從1949年至1999年的50年間,商洛中學共培養初高中畢業生20308人p,與民國時期商縣中學校受教育人數相比是新的飛躍。從明清時期的商山書院到清末民初的商州中學堂再到如今的商洛中學,它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體現了商州教育的轉變和商洛地方教育的繼承與發展,不僅為商洛也為陜西的近代化教育做出貢獻。
注釋
①許麗梅.民國時期四川“五老七賢”述略[D].成都:四川大學,2004;鐘平,米曉燕.試析尹昌齡的辦善思想[J].文教資料,2006(33):180-181;王躍.尹昌齡:任官奉清廉 扶弱揚仁風[J].四川省情,2019(11):53-55.
②周奉煜,李彥輝.商州中學堂興辦時間補說[J].商洛學院學報,1997(3):83-84.
③陜西省教育志編纂辦公室.我省第一所中學[J].陜西教育,1988:20-21.
④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1:312.
⑤商洛地區教育局.商洛地區教育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624.
⑥楊漢名,魏天維.陜西教育志資料續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510.
⑦陜西省商洛中學.尹昌齡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4.
⑧商洛地區教育局.商洛地區教育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38.
⑨陜西省商洛中學.尹昌齡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21:5.
⑩商洛地區教育局.商洛地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139.
k商洛地區教育局.商洛地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629.
l商洛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商洛地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628.
m王笛.清末新政與近代學堂的興起[J].近代史研究,1987(3):245-270.
n陜西省商洛中學.尹昌齡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21:75.
o李志松.論陜西教育的近代變遷,教育評論,2012(5):147-149.
p商洛地區教育局.商洛地區教育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