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娟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情理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遞道德與法治、情與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是一種以情為基礎、理為根本、趣為關鍵、讀為方法、思為核心、達為目的的新型課堂模式。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情理課堂 知行合一
一、建構“情理課堂”的原因分析
1.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是“情理相融”的課程,道德較為感性,以個人的情感認知為底線;法治更為理性,不以個人的情感、意志為轉移?!扒槔碚n堂”正是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遞道德與法治、情與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學生學習的發展規律。
培養完整的人必須是情感和理性并存的統一體。“情理課堂”的提出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和對培養完整的人的要求,也吻合學生學習的發展規律,有助于學生有效學習。
3.改變不科學的課堂現狀。
部分道德與法治常態課還是以灌輸式、說教式教學為主,無法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情感激發不到位,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動力不足,導致知行脫節?!扒槔硐嗳凇钡牡赖屡c法治課堂,通過各種方法激發學生情感,使其在活動體驗中深入思考、領悟道理,最終促進道德行為的自覺發生。
二、建構“情理課堂”的主要內涵
筆者認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情理課堂”中,“情”主要指課堂中根據教學所需而創設、生成的情境、情景、情節,也指教師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流露的情緒、情愫、情感。“理”,是蘊含在事物發展中的規律、規則,即道理、事理,也指事情或論點的是非得失的根據等,聚焦于小學生對道理的認知和接受。
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注重“情理課堂”的建構,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深入體驗、感知,豐富情感的感悟,探尋和明晰道理,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發展道德與法治素養。
三、建構“情理課堂”的基本特征
情是基礎。情理課堂是以激發學生情感為基礎的課堂。教師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挖掘學生內在需求,調動其學習興趣,激發其真實情感,從而引導學生自覺自愿地趨近和認同美好德行,并調節自己的道德行為。
理是根本。情理課堂學習的過程就是明理的過程,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明理是根本,學生只有明白道理、事理,了解事情走向的原因、事物發展的規律等,其心靈才能打開,從內心深處接納它們,才能在生活中主動踐行。
讀是方法。情理課堂中講“情”和明“理”有效融合的方法是“讀”。學生讀教材中的活動園、閱讀角、知識窗、小貼士等,也讀生活的新聞熱點、感人瞬間等。不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探究,讀是方法,是內化于心、外化為行的前提。
思是核心。情理課堂在幫助學生學會知識和方法的同時,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真實學習、有效學習、深度學習,促進學生養成批判、反思等思維能力和道德思辨的習慣。所讀的內容,只有通過思考、思辨等活動,才能實現道德理性的發展。
達是目的。達是表達,也是通達。小學道德與法治“情理課堂”,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辯證思考能力、準確表達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力爭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趣是關鍵。情理課堂既注重選擇有情趣的內容,又注重教學方法的有趣性。教材雖然提供了教學內容和框架,但教師要創造性使用教材,選擇、開發、補充有趣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應探索有趣的教學方法(如議題式、項目式、體驗式等),建構“情理課堂”。
四、建構“情理課堂”的路徑探尋
小學道德與法治“情理課堂”中,教師要尋找核心知識,提煉本質性問題,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驅動性任務,讓學生探索生活、學習中的道理、規律和方法,既有情感的激蕩,又有理的覺醒,促進知行合一,最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筆者以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為例,談談“情理課堂”的建構策略。
1.借助生活情境誘發“理性”思維,使學生感同身受。
教學中,教師可應用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激發學生的理性思維。例如,教師可播放環境污染的視頻,其觸目驚心的畫面,激發了學生的理性思維,促使其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2.借助學習工具引導“明理”過程,使情感符合心智。
學生情由心發,為明理導行做了很好的情感鋪墊,但是,明理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特征,將說理教育與啟發教育有機結合,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有鑒于此,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污染類型,重新組建學習小組,提供一些學習資源和工具,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
教師可根據環境污染現狀和學生興趣分為六個組,一、二組探究“農藥污染”,三、四組探究“噪聲污染”,五、六組探究“大氣污染”。每個小組根據學習資料袋,完成學習任務單上的任務。一、二組需要用思維導圖畫出農藥污染的“危害”;三、四組需要使用分貝儀測量出不同情況下聲音的大?。晃?、六組需要使用平板電腦找大氣污染來源的視頻。學生利用現有資源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的明理。
3.借助道德沖突開展“辯理”活動,使情感深化沉淀。
在情理課堂中,教師要借助道德沖突開展“辯理”活動,讓學生在思辨中深化、沉淀情感。
例如,在匯報展示環節,“噪聲污染”小組測量全班學生在相對安靜的情況下聲音的大小。教師讓大家猜測數據后,現場公布結果——真實的數據遠比大家猜的大。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認為不能大聲說話,以免造成噪聲污染;有的認為大聲說話才能讓人聽得清,是起碼的尊重……在大家爭論得不可開交之際,教師發問:“任何場合、任何時候都不能大聲說話嗎?”由此引發學生展開思辨活動。最后,教師再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進行小結。學生通過“辯理”,并沒有在“可為”與“不可為”間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在一次次“你來我往”的辯理中使情感深化、沉淀,更明白了在今后生活中該“何為”。
4.借助成果展示落實“踐理”日常,使情感知行合一。
學生在合作學習、完成任務、展示成果中,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等多元評價,使情理融合得更為緊密,此時教師再布置“踐理”任務,可促使知行一致。
臨近課堂尾聲,筆者提問:“面對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作為學生,我們能做些什么?”引導學生將認識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落實到每一天中。最后,利用校報進行主題宣傳,布置綜合性、實踐性、跨學科性的作業,將本節課所學延伸至教室之外,落實到生活當中,促使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情理課堂”,以情為起點,以理為橋梁,以知為途徑,以行為終點,情理交融,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道德與法治的意識,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