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媛
那么,癢從何來呢?
皮膚病所致的瘙癢 多種皮膚病常伴瘙癢,特別是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等炎癥性皮膚病。通常有以下特征:有原發性皮損;瘙癢的部位與皮損的部位通常一致;瘙癢程度和病情輕重和疾病狀態有關,活動期常較嚴重,隨著病情好轉逐漸減輕或消失;不同皮膚病表現的瘙癢有各自的特征。
系統性疾病引起的瘙癢 一是肝病性瘙癢,很普遍,易累及掌跖,可能與內源性阿片類物質生成增加及膽汁淤積等因素相關;二是糖尿病性瘙癢,約10%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現瘙癢;三是腫瘤性瘙癢,與腫瘤本身產生的有毒產物的直接作用及機體對其產生過敏反應有關。
神經源性瘙癢 多為局限性,間斷性發作,常伴有感覺異常或感覺減退,可與病理學疼痛合并存在。
精神性瘙癢 瘙癢的程度與情緒狀態相平行;缺乏原發皮損,但可以見到神經官能癥性表皮剝脫等繼發損害;通常睡眠不間斷;外用藥物療效較差。
藥物源性瘙癢 也很常見,但容易被忽略,幾乎所有的藥物都可以通過不同病理機制誘發瘙癢。常見的藥物有:抗生素、抗抑郁藥、降糖藥、降壓藥等。依據用藥史與瘙癢發生的關系,停藥后癥狀消失,再次給予疑似藥物仍出現瘙癢,并排除疾病本身的因素,可考慮為藥源性瘙癢。
特殊類型的瘙癢 (1)老年性瘙癢:指原因不明、缺乏原發皮疹、發生于老年人的瘙癢,多由于皮脂腺分泌功能減退,皮膚干燥和退行性萎縮等因素誘發,半數以上發生在腿部,其次是背部、頭皮和手臂等,通常呈對稱性,絕大部分患者每天發作,以晚上為甚。(2)妊娠性瘙癢:多發生在妊娠末期,呈彌漫性分布,多與雌激素增多引起的肝內膽汁淤積相關。當然,也可發生在孕前已存在的皮膚病加重的情況下。(3)兒童瘙癢:主要見于特應性皮炎,多與精神、性別、社會經濟因素、哮喘、鼻炎、結膜炎、濕疹等相關。(4)水源性瘙癢:觸水部位皮膚瘙癢。(5)原因不明的瘙癢:有8%~10%的瘙癢原因不能明確。
面對千奇百怪的“癢”,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對于持續慢性瘙癢癥狀可采用循序漸進的階梯治療。
第1步:祛除原因或治療基礎疾病,一般情況下,只要解決了造成皮膚瘙癢的源頭問題,癢的感覺也會消失。
第2步:外用保濕劑,口服抗組胺藥及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第3步:針對瘙癢發生機制系統應用激素或非激素類抗炎制劑、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拮抗瘙癢介質藥物、生物制劑或進行中醫中藥針灸等。當然,這一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面對皮膚瘙癢,撓,只能一時止癢;藥,多數情況下僅能起到緩解作用,要想在源頭上減少瘙癢,還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避免局部刺激,包括搔抓、燙洗及不當治療。
2.應用溫和的非堿性的肥皂、沐浴油,用溫水沐浴時間<20分鐘,沐浴不宜頻繁,時間不宜太久,杜絕過度沐浴。
3.加強皮膚保濕(如維生素E霜、硅霜等),尤其是老年人油脂分泌較少,皮膚干燥,要經常使用護膚品。
4.貼身衣物要講究,內衣柔軟寬松,以棉質品為好。
5.加強鍛煉,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放松身心,增強人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尤其是秋冬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