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降低、骨組織微結構受損、骨脆性增加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可增加患者骨折風險,引起骨強度下降。骨質疏松癥導致鈣、磷等無機物丟失,同時也包括骨骼有機物的缺乏,其本質是骨基質不足,導致骨質量和密度下降,從而增加老年患者發生脆性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松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癥狀,其發展過程也不易察覺,導致患者往往難以及時發現。然而,隨著疾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以下癥狀:
牙齒松動 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降低,使得牙槽骨不夠堅固。
行動能力下降 骨質疏松導致骨骼承重能力減弱,行走后關節和肢體可能會感到疼痛。
腰酸背痛 通常在從安靜狀態轉變為活動時初現,之后可能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
骨折 骨質疏松患者即使沒有明顯外力作用也可能發生骨折,其中脊柱、髖部和腕部是最常見的骨折部位。
呼吸不暢 由于骨質疏松引起的駝背導致胸廓變形,進而壓迫肺部,造成呼吸不暢。
如果在體檢時發現骨密度降低,或出現腰背痛、駝背、骨折等癥狀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目前,雙能X線吸收法(DXA)骨密度檢查是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主要檢查部位是腰椎、髖部及全身。檢查結果T值≥-1.0表示骨量正常;T值在-1.0~-2.5之間表示骨量減少;T值≤-2.5表示骨質疏松;T值≤-2.5同時伴有脆性骨折表示嚴重骨質疏松。骨密度檢查不僅可以用來診斷骨質疏松,也可以觀察治療效果。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其中預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對于老年患者來說,積極防治骨質疏松是確保健康生活的關鍵。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老年患者降低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率和骨折風險。
藥物治療 使用維生素D、鈣片等骨健康基本補充劑,以改善骨健康并促進骨質疏松患者的康復。此外,抗骨質疏松劑可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合成,對抗疾病指標。同時,積極治療如腎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原發病,以消除繼發性骨質疏松的潛在因素。
合理飲食補鈣 在尚未出現明顯骨質疏松癥狀時,老年患者就應注重飲食健康,合理補充鈣質。確保每天攝入充足的富含鈣質和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雞蛋和蝦皮等。當食物無法滿足鈣質需求時,可在醫生建議下服用鈣制劑。
補充適量維生素D 維生素D有助于促進鈣的吸收,降低跌倒和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除了食物來源外,適當曬太陽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重要途徑。建議老年患者在夏季清晨或傍晚陽光柔和時曬太陽,以防曬傷;冬季日照不足時,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維生素D補劑。
適當運動 運動對于增強骨骼健康至關重要。老年患者可選擇散步、慢跑、游泳、太極拳和體操等運動。在進行有氧運動、平衡訓練和柔韌性訓練時,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并避免過度做軀干屈曲和旋轉動作。選擇一個空氣清新、寬敞的運動場地進行鍛煉,有助于提升運動效果。
骨質疏松的最大風險在于易引發脆性骨折,尤其是在無外傷或輕微外傷情況下。髖關節骨折尤為嚴重,危害大。骨折常因跌倒引起,因此需提高警惕。老年人應采取措施預防跌倒,如穿舒適鞋、設置扶手等,以降低骨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