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梁 劉元媛 劉應平 王靜 徐敏 王國昌
胸壁竇道通常需給予手術治療,若存在慢性竇道,則需在全身抗感染及抗結核治療后,完全切除竇道及胸壁結核病灶,但傷口較難愈合,通常在清創術后需給予負壓封閉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療,VSD、清創、皮瓣移植、換藥、植皮等是促進傷口愈合的方式,臨床需根據不同傷口給予不同治療手段[1-2]。傷口愈合延期后會形成竇道,若處理不當會導致竇道壞死,加重感染[3]。水凝膠、水膠體、泡沫、藻酸鹽及銀離子敷料是治療竇道的敷料,但傳統換藥對創面改善有限,無法行皮瓣移植修復術,預后不佳[4]。富血小板血漿凝膠(autologous platelet-rich gel,APG)是促進創面愈合的新型方式[5]。有研究證實,APG+VSD在難愈性創面中具有一定效果[6-7]。本研究探討APG+VSD在胸壁竇道中應用效果。
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胸壁竇道病人89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45例)及對照組(44例)。觀察組采用APG+VSD治療,對照組采用VSD治療。納入標準:(1)均診斷為胸壁竇道;(2)竇道經標準治療1個月后無好轉;(3)均為單純竇道;(4)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項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及血小板減少癥;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除肺癌、食管癌以外的惡性腫瘤;免疫功能異常;糖尿病。均簽署我院倫理委員會出具的知情同意書。
兩組均給予常規處理:全麻后行清創術,將竇道腔中內分泌物排盡,并送細菌培養,在創面新鮮后再次清創至有少量滲血;同時對結核竇道給予抗結核治療。
1.對照組:采用VSD進行治療:根據創面面積采用負壓泡沫材料覆蓋創面區域,放置沖洗管及抽吸管,并用無菌貼膜將創面封閉,采用甲硝唑+慶大霉素+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沖洗,啟動5分鐘后暫停2分鐘(間歇模式),負壓值-10.6至-8.0 kPa。每10天更換一次敷料,常規給予抗生素治療1周。
2.觀察組:采用APG+VSD治療,VSD治療10天,抽取病人外周靜脈血,離心后去除下層紅細胞后,留置血小板層及血漿層,離心5分鐘,獲取自體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10 ml。制備APG(在符合感控要求的專用治療室或層流手術室進行,嚴格遵照相關制備系統的操作流程):將PRP及凝血酶-鈣按照10∶1比例混合后,凝固則形成APG。采用長針注射部分PRP至竇道壁中,隨后將APG緩慢填充進竇道,采用水膠體敷料及藻酸鹽敷料將其覆蓋,并給予無菌敷料包扎,每2天更換一次敷料,1周后更換竇道中APG。
3.觀察指標:(1)依據文獻評估療效[8]:治愈:竇道完全封閉,且竇道口上皮化;有效:竇道口未完全封閉,但明顯縮小,竇道腔消失;無效:竇道體積無明顯變化;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之和占總例數比率。(2)記錄并比較兩組竇道恢復情況,包括竇道封閉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二次修復手術率、竇道復發率。(3)抽取病人治療前和治療后2周清晨空腹血,離心后取上清液保存待檢,并采用ELISA法檢測病人炎癥因子水平,包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計數(WBC)、腫瘤壞死因子(TNF)-α。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病人治療前和治療后2周疼痛情況。(4)細菌培養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應用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沖洗,清除壞死組織后用一次性培養管蘸取滲液,進行細菌培養,陽性率為陽性例數占總例數比率。(5)瘢痕狀態評估:在創面預合后1個月、2個月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VSS)對兩組瘢痕增生情況進行評估,共16個等級,從瘢痕血管分布、柔軟度、色澤及厚度對瘢痕進行評估。(6)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皮膚過敏、局部刺痛、創面紅腫、局部感染。

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2. 兩組療效對比見表2。結果表明,兩組臨床總有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例,%)
3.兩組竇道愈合情況比較,見表3。觀察組竇道封閉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二次修復手術率、竇道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竇道愈合情況比較
4.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及VAS評分比較,見表4。 治療前兩組CRP、WBC、TNF-α、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CRP、WBC、TNF-α、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2周炎癥因子水平及VAS評分比較
5.兩組治療前后創面細菌培養陽性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創面細菌培養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2周,觀察組創面細菌培養陽性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創面細菌培養陽性率比較(例,%)
6.兩組創面愈合后VSS評分比較見表6。結果表明,觀察組創面愈合后1個月、2個月V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6 兩組創面愈合后VSS評分比較
7.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7。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7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8.見圖1A、B、C、D 。 A:入院時照片,胸骨手術術后竇道形成3+月,在院外門診換藥竇道未見明顯閉合,竇道長大約15 cm,多個皮膚竇道形成,創腔內寬深度均1 cm,開胸術后竇道無胸骨骨髓炎; B:APG凝膠; C:床旁清創,填塞的APG凝膠,聯合負壓治療; D:術后半年隨訪照片。

A:入院時照片,胸骨手術術后竇道形成3+月,在院外門診換藥竇道未見明顯閉合,竇道長大約15 cm,多個皮膚竇道形成,創腔內寬深度均1 cm,開胸術后竇道無胸骨骨髓炎; B:APG凝膠; C:床旁清創,填塞的APG凝膠,聯合負壓治療; D:術后半年隨訪照片
經胸骨手術創傷較大,術后病人免疫功能低下,體質減弱,極易并發多種內科慢性疾病,愈合能力欠佳,且一旦形成局部感染,可能會引起分泌物在胸骨固定鋼絲上附著后侵襲周邊組織,形成感染性竇道,增加臨床治療難度[9]。傳統的清創、換藥方式治療時間長,引流效果難以保證,導致無法有效控感染,甚至出現感染加重,累及深部縱隔形成膿瘡[10]。本研究結果表明,APG聯合VSD治療胸壁竇道效果顯著優單獨應用VSD治療,可能是因為VSD技術可在對創面進行臨時閉合處理后充分引流,有效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控制感染,減少內液滲出。PRP是一類血漿衍生物,其血小板濃度至少高于基線濃度的2倍,且含有大量生物因子和細胞因子,覆蓋于瘺口,對瘺口起到有效的“封堵修補”的作用。PRP制備的APG在激活后可釋放多種生長因子,一方面通過生物效應促進主要修復細胞的增殖分化,還可加快基質干細胞的分化,進一步加快細胞外基質(ECM)及纖維蛋白合成,促進竇道愈合[11-12]。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竇道封閉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二次修復手術率、竇道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提示APG聯合VSD治療可有效促進胸壁竇道恢復,并降低復發率及二次修復率。APG是在病人自身血液中提取的血小板濃縮液,血小板含量相對較高,且來源于病人自身,制備簡便,且APG通過內分泌、自分泌方式促進周圍組織分泌生長因子時間長達6周以上,可長時間促進機體中生長因子分泌降低復發率。PRP為自身血漿,其中含有大量營養物質,可為創面生長提供有利條件,促進恢復。
本研究發現,治療后兩組CRP、WBC、TNF-α、VA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以上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APG聯合VSD治療胸壁竇道,可有效降低機體炎癥反應及疼痛程度,究其原因:APG是按病人血液中成分存在不同升降系數,采取離心方式提取血液中的血小板,故APG富含血小板,亦具有高濃度的纖維蛋白和白細胞,而白細胞可在機體感染及炎癥反應中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降低機體炎癥反應。本研究發現,APG聯合VSD治療胸壁竇道可有效抑制細菌生長,可能是因為APG中具有一定數量的白細胞,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創面細菌生長。本研究中,觀察組創面愈合后1個月、2個月VS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APG聯合VSD治療胸壁竇道后,可減輕創面瘢痕狀態。APG為自身血液提取,更能有效促進機體分泌高濃度生長因子,其比例較適合病人自身,避免單一生長因子濃度過高而導致纖維細胞或靶細胞過度增殖,創面組織可按需生長,因此產生的瘢痕相對較小。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APG聯合VSD治療胸壁竇道可降低機體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APG聯合VSD治療胸壁竇道可降低機體炎癥反應、疼痛程度,抑菌效果較佳,促進術后恢復。本研究雖研究時間跨度較大,但研究病例數較少,可能會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差,且對于該治療方案的成本-效益未進行探討,相關結論及臨床應用價值有待探究。APG聯合VSD應用于常規細菌感染引起的竇道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是對于結核形成的竇道,需要慎重,相關報道較少,實用性如何仍有待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