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卓越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新時代推進文明社會建設、提升整體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本文以敦煌文化為研究對象,探討敦煌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承策略,總結敦煌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創作實踐經驗,期望為我國更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啟示。
敦煌文化誕生于我國的甘肅,歷史古老而久遠,融匯了中外文化精華,交匯了多國家、多民族的文化,是各國旅游者們的傾慕之地。敦煌,這座昔日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與絲綢之路的璀璨明珠,如今已化身為東方世界的藝術殿堂。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敦煌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敦煌文化以其獨特的石窟藝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篇章,成為全球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在當前敦煌文化研究蓬勃發展、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傳播敦煌文化,使其走向世界,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在當今時代,學習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處于一個充滿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的關鍵時期。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力不僅深刻體現在對文化學習及傳播模式的變革上,更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嶄新的活力與蓬勃的生命力,使之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與魅力,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開辟了全新的發展路徑與廣闊前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1]。借助人工智能轉化功能,促進優質文化內容的國際傳播,讓更多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的國際傳播方式往往采用廣覆蓋的傳播策略,難以精準到特定的用戶群體。對此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識別全球不同地區、文化背景和興趣偏好的受眾,為其提供個性化定制的內容推送。本文通過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術,旨在發現這些新技術如何應用于敦煌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升敦煌文化的影響力,增強敦煌文化的吸引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另外,人工智能技術在敦煌文化傳播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游客的參觀體驗,還可以帶動相關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1 文獻綜述
1.1 敦煌文化綜述
敦煌文化以莫高窟佛教藝術和藏經洞文物為代表,有著近2000年的悠久歷史。敦煌文化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雕塑的造型、材質和技法上。后來,研究逐漸擴展到雕塑的文化內涵、象征意義和與壁畫的相互關系等方面。例如,在《百年敦煌曲譜研究重要成果述評 ——以法藏P.3808為中心》這篇論文中,劉文榮分析了敦煌雕塑的造型特點和藝術風格,如線條流暢、表情生動[2]。
在文學研究方面,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成果,如從敦煌藏經洞保存的各類文學作品出發,對敦煌本《文選》《文心雕龍》、傳世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等)名作及敦煌當地創作的文學作品進行整理與研究,產生了《敦煌曲子詞集》《敦煌變文集》等有影響力的著作。此外,還出現了以敦煌藏經洞所出文學文獻為中心的研究,這些研究在時空上大有拓展,以通史眼光對敦煌地區的文學活動、文學生產和消費進行了歷史描述和探源。
1.2 人工智能技術在敦煌文化傳播中的應用研究
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敦煌文獻、圖片、音頻等豐富資料進行挖掘,揭示人物關系、時間線和地理信息等深層內容,構建翔實的歷史模型,并應用于教育展示,直觀感受和理解敦煌的藝術魅力及其背后的故事。在研究《數字重構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中的應用——以數字敦煌為例》中,王曉煜和楊麗以敦煌莫高窟的數字化保護為例,詳細闡述了數字重構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并重點討論了全息投影技術和混合現實技術在未來文化遺產數字化重構中的可行性[3]。在董紅果的研究中,他以大型電視紀錄片《敦煌》為案例,探討了視覺符號在重構歷史信息方面的作用。通過分析視覺符號在時空中的運動,揭示了視覺符號在意義重構過程中所帶來的圖像轉向和觀看隱喻問題。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幅高清的“敦煌遺書”圖像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幅圖像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字化修復的成果。公眾現在可以在不同地點掃描樣本卷軸,親眼見證人工智能技術如何通過字形修補、褪色修復和背景補全等手段,使這些古籍重現光彩。
2 敦煌文化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對外傳播的策略
2.1 圖像識別與處理技術
圖像識別與處理技術是一種通過分析圖像內容并進行相應處理的技術。它可以幫助計算機系統識別圖像中的物體、場景或人物,并對其進行分類、分割或編輯。這項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計算機賦予了“看”的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處理圖像信息。通過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可以對敦煌壁畫進行修復,同時自動識別和分析壁畫的病害,協助文物保護專家更準確地了解壁畫的受損情況,制訂科學的修復方案。
利用圖像生成技術,還能對受損的壁畫進行虛擬修復,展示修復后的效果,增進更多人對文物保護的認識和重視。例如,騰訊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自動分析壁畫的病害,提供全景遠程會診系統,助力敦煌壁畫的保護與修復。此外,人工智能技術還能提取敦煌畫作的線稿,這降低了手工藝從業者創作敦煌元素作品的難度,方便進行二次創作,創作出新穎的敦煌元素藝術品,讓古老的敦煌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
2.2 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利用人工智能翻譯工具,可以準確翻譯有關敦煌文化的介紹、研究成果、故事傳說等內容,打破語言障礙,讓更多國際受眾了解敦煌文化。人工智能翻譯還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進行本地化調整,提升翻譯的準確性和可讀性。通過人工智能語音合成技術,可以為敦煌文化的宣傳資料、線上展覽、視頻等配上專業、生動的語音講解,讓用戶在欣賞敦煌文化的同時,還能聽到詳細的介紹和解讀。此外,還可以開發智能語音助手,為觀眾提供實時的語音交互服務,解答他們關于敦煌文化的問題。基于人工智能的文本生成能力,可以創作與敦煌文化相關的故事、詩歌、劇本等,豐富敦煌文化的內容資源,吸引更多人關注敦煌文化。
2.3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
將虛擬現實(VR)技術應用于傳播敦煌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珍貴價值,對充分展示敦煌文化的歷史底蘊及獨特的文化魅力有相當大的助力。當虛擬現實技術體驗者穿戴好設備,置身于虛擬的敦煌文化世界中時,虛擬現實技術環境將充分調動體驗者的全部感知系統。與傳統的參觀敦煌文物遺址、觀看敦煌文化紀錄片等體驗敦煌文化的方式相比[4],增強現實(AR)技術則提供了一種新的互動體驗,讓“敦煌迷”們能夠在現實世界中疊加虛擬的敦煌文化元素,更有效、更直觀地感知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實現虛實融合下傳播敦煌文化的最佳效果,使敦煌文化在世界文明長河中更加璀璨奪目。
3 案例研究:人工智能助力敦煌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功實踐
3.1 議題設置社會化,迎合受眾興趣
在敦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將敦煌文化與積極正能量的網絡熱點話題充分融合,并加強宣傳推廣和營銷力度。通過將現今社會的語言風格和藝術形式與敦煌文化相結合進行宣傳,設置熱門話題來引導公眾議程,可以有效縮短敦煌文化與公眾之間的距離,激發人們對敦煌文化的興趣和關注度。例如,“敦煌博物館文創——絲路手信”官方微博借助粉絲群體的影響力,與王一博等知名人士互動,成功拉近了大眾與敦煌文化的距離。王一博的回應將話題帶上熱搜,使更多人了解了敦煌文化,與敦煌文化相關的一系列議題也隨之走紅,掀起了一股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創商品銷售熱潮。另一方面,博物館領域已邁入“文化傳承+商業模式”的新階段,這成為傳播敦煌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24年12月20日起,敦煌博物館與蜜雪冰城聯名推出“蜜雪福袋節”活動,推出了帶有敦煌文化特色的創新禮品,如敦煌瑞獸徽章、伎樂雪王冰箱貼、鴻福飛天香囊、敦煌小對聯貼紙等。此活動吸引了廣大群眾的關注,推動了敦煌文創產品的銷售。敦煌文化衍生出的一系列議題被分解成不同的主題進行傳播,通過生動有趣的熱議話題激發了社交平臺和大眾的雙向互動,進一步推動了敦煌文化的深入傳播。
3.2 話語風格平民化,拉近受眾距離
文化傳播的主體應立足于大眾角度,改變紀錄片中嚴肅生硬的敘事風格。可以采取新媒體傳播中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表達藝術和語言風格,與大眾進行親切對話,減輕大眾對文化內容的乏味感和排斥感,提升大眾的文化認同感,建立起全民參與、全面聯合、全方位共享的傳播關系。例如,“云游敦煌”小程序通過動畫劇的形式,為五個具有代表性的壁畫故事賦予了生動的情節演繹[5],并采用極富現代化的語言風格,吸引更多人參與配音。特別是人民日報發布的動畫,更是將靜止的壁畫賦予了人的溫度,讓經典文化更貼近日常生活,讓古人的智慧為現代生活增添更多的儀式感。在敦煌博物館與抖音“云端旅游局”合作的直播中,敦煌博物館結合當下網絡潮流,塑造了一個自稱為“小煌煌”的可愛活潑、平易近人的形象,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傳播風格更獨具特色。敦煌博物館通過擬人化的方式,使眾多歷史人物在直播中得以呈現,既滿足了網友“足不出戶看敦煌”的需求,也多維度展示了敦煌文化魅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敦煌文化。
3.3 學術研究和翻譯
2024年10月舉辦的第四屆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討論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敦煌“變文”翻譯和傳播的策略,包括機器翻譯的轉化、人工智能語音合成和虛擬演繹技術在在線傳播“敦煌變文表演”中的應用,以促進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同時保護和發展敦煌文化。飛天云動與敦煌文旅集團合作推出了官方數字人“塵逍”,其外觀逼真,具備智能交互功能,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回答游客問題,推薦特色商品,展示敦煌文化與未來愿景,成為傳播敦煌文化的新使者。
4 結語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敦煌文化傳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通過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敦煌文化傳播中的多元應用策略,發現其在文本翻譯、數據挖掘、渠道拓展、互動體驗和藝術呈現等方面有著巨大潛力。然而,在應用技術的過程中,也要警惕可能出現的文化誤讀和過度商業化風險。在利用人工智能為敦煌文化傳播賦能的道路上,要秉持文化尊重和傳承的初心,不斷優化策略體系,確保敦煌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持續閃耀,讓古老的敦煌智慧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激發全球范圍內更廣泛的文化共鳴和情感共振,為人類文化的多元共生和繁榮發展做出獨特而持久的貢獻。
引用
[1] 深入學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精神 開創甘肅歷史研究和文物保護新局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1-27(10).
[2] 劉文榮.百年敦煌曲譜研究重要成果述評 ——以法藏P.3808為中心[J].美與時代,2023(4):53-57.
[3] 王曉煜.楊麗.數字重構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中的應用——以數字敦煌為例[J].信息與電腦,2018(20):157-159.
[4] 樊錦詩.保護傳承敦煌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自信[J].求是, 2020(4):67-68.
[5] 肖懷德.傳承弘揚敦煌文化的當代價值與路徑探索[J].敦煌研究,2014(2):82-87.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廳2024年高校教師創新基金項目“甘肅文化融入地方民辦高校英語專業教學的實踐研究”(2024B-23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亞男(1986—),女,甘肅白銀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蘭州博文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