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波
摘要 為了保證公路隧道建設水平,文章總結了襯砌背后空洞產生的原因,并以某山區公路隧道為研究對象,利用有限元軟件建立計算模型,分析空洞尺寸和空洞位置對圍巖應力、襯砌病害的不利影響。同時,將隧道襯砌空洞風險劃分為Ⅰ~Ⅳ四個等級,并結合風險等級制定了空洞處治措施,研究成果可為類似項目提供借鑒。
關鍵詞 公路隧道;襯砌空洞;仿真模型;圍巖應力;安全控制
中圖分類號 U457.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05-0099-03
0 引言
近年來,高速公路建設里程增加,隧道結構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對建設質量要求也更加嚴格。空洞是公路隧道襯砌最常見的一種病害,其最大特點就是隱蔽性好。如果不能及時發現空洞病害、準確分析空洞影響,可能會導致隧道在施工和運營期間出現襯砌開裂、局部坍塌等病害,甚至會造成人員傷亡。因此,進一步研究高速公路隧道襯砌背后空洞影響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
1 隧道襯砌背后空洞形成原因和不利影響
1.1 襯砌空洞形成原因
1.1.1 初期支護背后空洞原因
公路隧道開挖多采用“新奧法”(新奧地利施工方法),要求爆破開挖形成的掌子面輪廓線盡量光滑圓潤,與設計輪廓線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實際開挖時,往往會因工程地質差、炮眼布置偏差、爆破人員技術差等原因而產生超挖。如果圍巖超挖采用粒徑較大,空隙率大的材料回填,將會使初期支護背后形成空洞。
對于使用錨噴支護體系的公路隧道,如果噴射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合理,在硬化期間會出現過大收縮,使得噴射混凝土與圍巖表面產生空洞。同時,當錨桿數量或長度不足時,錨桿與隧道圍巖形成的懸吊效應、組合梁效應難以充分發揮。此時,錨桿插入節理裂隙發育,巖石破碎的圍巖容易產生空洞。
公路隧道多采用“以排為主,排堵結合”的防排水原則。如果隧道防排水設施設計不合理,初期支護背后受地下水沖刷后會帶走部分泥沙。同時,在地下水壓力作用下,初步成型的噴射混凝土會產生變形。上述兩種情況都容易導致隧道初期支護背后產生空洞。
1.1.2 二次襯砌背后空洞原因
隧道二次襯砌背后出現空洞主要受兩大因素的影響[1]:一是初期支護厚度不足。當隧道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厚度不足時,混凝土無法完全充填圍巖開挖引起的凹坑,難以與拱架齊平。此時噴射的二次襯砌難以和初期支護緊密貼合,二次襯砌背后會出現空洞。二是材料性能差。當二次襯砌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合理,在硬化期間會出現過大收縮,使得二次襯砌厚度不足。如果混凝土收縮嚴重,二次襯砌背后可能出現大面積空洞。
1.2 隧道結構安全性的影響因素
公路隧道在施工和運營期間可能因空洞產生襯砌開裂、塌方、突涌水等病害,具體病害情況受地質、地應力、地下水等因素影響較大,具體闡述如下[2]:一是地質因素。在地質構造運動作用下,巖體中會產生各種節理、裂隙等結構面,影響巖體整體性和強度。如果結構面傾角較大,且其與軟巖淺埋隧道的軸線夾角較小,圍巖安全性較差。反之,結構面走向對隧道安全性影響不大。二是地應力。公路隧道經開挖后,地層應力會重新分布。當二次應力大于圍巖強度,會使圍巖變形過大,從而導致隧道失穩。隧道失穩在洞頂表現為巖塊掉落或塌方,在邊墻表現為凈空收縮,在洞底表現為起鼓。三是地下水。在地下水長期浸泡下,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的強度和耐久性會降低,從而增加了支護體系破壞的可能,降低了隧道的安全性。尤其是具有膨脹性的軟巖隧道,圍巖會吸水膨脹,安全性更差。
1.3 襯砌空洞對隧道結構的不利影響
如果空洞出現早期未被發現并處理,可能對隧道結構安全產生重大影響。經分析,襯砌空洞對隧道結構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在公路隧道支護體系中,圍巖不僅是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荷載,還具有承載作用,需與隧道襯砌緊密貼合。在隧道襯砌背后出現空洞后,襯砌與圍巖之間處于“脫空”狀態,空洞范圍內的襯砌不再承受圍巖壓力,并使襯砌背后圍巖壓力重新分布,產生應力集中問題。而在設計階段,隧道襯砌是按圍巖完整計算的,可能會使襯砌等級不足。在圍巖壓力作用下,襯砌容易出現開裂、掉皮等問題。
當襯砌背后空洞處于地下水發育路段時,空洞會成為地下水存儲空間,對襯砌混凝土、鋼筋、鋼拱架不斷浸蝕,降低初期支護或二次襯砌的承載力,嚴重時會導致隧道局部坍塌。
2 隧道襯砌背后空洞仿真模擬
2.1 工程概況
2.1.1 設計參數
研究對象為某山區高速公路隧道,屬中隧道,其左線長950 m(起訖樁號ZK10+100~ZK11+050),右線長955 m(起訖樁號YK10+100~YK11+055)。隧道開挖擬采用CRD法(中隔墻法),洞身襯砌為復合式襯砌,即初支和二襯聯合使用,并設置防、排水夾層,洞門為端墻式,最大凈高6 m,最大凈寬10.5 m,側墻高度為5 m。
2.1.2 建設條件
由勘察資料可知,隧道進、出口段位于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約25 °~35 °,工程地質條件較差,曾在連續降雨下出現滑坡。隧道場地地貌屬構造剝蝕低山地貌,最大埋深為105 m,洞身圍巖以泥巖夾砂巖為主,節理裂隙較發育,無貫穿性構造,圍巖單軸飽和抗壓強度<30 MPa,屬軟巖,圍巖等級均為Ⅴ級。同時,隧道地下水以孔隙潛水、基巖裂隙水為主,隧道施工時的出水狀態為點滴狀,局部為淋雨狀,要注意疏導。
2.2 仿真模型建立
2.2.1 仿真模型
公路隧道開挖只對其周圍一定范圍的圍巖受力產生影響,當隧道中線到計算模型邊界的距離達到隧道直徑的3倍時,作用在支護結構上的圍巖應力基本可忽略。因此,在建立隧道計算模型時,隧道結構尺寸按設計尺寸建立,隧道開挖輪廓線到左邊界和右邊界取3倍洞徑、到上邊界距離按實際標高確定、到下邊界取2倍洞徑。
為了保證計算效率和計算精確度,隧道圍巖和襯砌采用實體單元(六面體)模擬,對隧道周邊1倍洞徑及模型四角的網格進行加密處理,尺寸取0.5 m,其他位置網格尺寸取1.5 m,共劃分出1 105個單元和1 210個節點,如圖1所示[3]。
2.2.2 邊界條件
隧道圍巖屬于彈塑性體,可采用摩爾-庫倫準則模擬其應力應變關系,見式(1)[4]。
τn=σntanφ+c (1)
式中,τn——圍巖剪切力(kPa);σn——圍巖正應力(kPa);φ——圍巖內摩擦角(°);c——圍巖黏聚力(kPa);
對于仿真模型,模型頂為自由邊界,不需約束,只需約束左、右、前、后、底邊界。其中,左、右邊界約束水平位移,前、后邊界約束縱向位移及底邊界完全約束。
2.2.3 計算參數
統計了隧道圍巖和襯砌的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初期支護中的鋼拱架采用“等效法”模擬,將其強度等效成噴射混凝土中考慮,可按式(2)計算[5]:
(2)
式中,E——折算后初期支護彈性模量(MPa);E0——混凝土彈性模量(MPa);Eg——鋼拱架彈性模量(MPa);Ag——鋼拱架截面面積(mm2);Ac——噴射混凝土截面面積(mm2)。
2.3 空洞對隧道圍和巖襯砌的影響
2.3.1 空洞尺寸的影響
假設該隧道拱頂襯砌背后存在圓形空洞,利用有限元軟件計算了圍巖在不同空洞半徑下的最大主應力,如圖2所示。
隧道拱頂空洞越大,圍巖最大主應力越大。當空洞尺寸從0.05 m增加至1 m,隧道圍巖最大主應力分別增加了0.04 MPa、0.09 MPa、0.14 MPa、0.19 MPa、0.25 MPa、0.31 MPa,增加幅度分別為11.3%、22.5%、31.1%、38%、44.6%、50%。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空洞的存在改變了圍巖應力狀態,出現應力集中現象。空洞尺寸越大,圍巖應力集中越明顯。隨后,用一元一次方程擬合了空洞半徑x和圍巖最大主應力y的關系,擬合方程為y=0.33x+0.31,用該擬合方程可預測任意空洞半徑對應的圍巖最大主應力,為施工安全監控提供理論依據。
2.3.2 空洞位置的影響
在空洞尺寸不變的條件下,利用有限元軟件計算了不同位置空洞對襯砌的影響:當空洞在拱頂位置時,襯砌容易產生縱向裂縫,且由襯砌內側先開裂;當空洞在拱肩位置時,只有空洞邊緣處襯砌應力增大,對襯砌危害較小;當空洞在邊墻位置時,襯砌內側和外側主應力大幅增加,襯砌容易出現爆裂,威脅施工安全。
3 襯砌背后存在空洞的隧道安全控制
3.1 襯砌空洞風險等級劃分
由上可知,公路隧道襯砌背后空洞形成機理復雜,影響因素多,有必要對襯砌空洞風險等級進行劃分,并作為控制處治措施選擇的依據。該文結合空洞尺寸、襯砌滲漏水、襯砌承載力、開裂情況、襯砌開裂情況等因素將襯砌空洞風險劃分為Ⅰ~Ⅳ四個等級,不同等級的具體劃分標準見表2。
3.2 襯砌空洞安全控制措施
在實際項目中,應對隧道襯砌背后空洞情況進行充分調查,結合表2劃分標準將空洞病害劃分不同風險等級,并選擇相應處理措施。該文總結了常見隧道空洞病害類型、風險等級及相應的控制措施等,見表3。
4 結論
該文分析了公路隧道襯砌背后空洞的產生原因、空洞尺寸和空洞位置對圍巖襯砌的具體影響,并提出了襯砌空洞的風險、安全控制措施等,得到以下結論:
(1)公路隧道的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背后均有可能出現空洞,主要受隧道開挖、超挖回填、噴射混凝土、錨桿、防排水等因素的影響。
(2)隧道有限元計算模型不宜過大或過小,網格尺寸劃分要綜合考慮計算效率和計算精度,并合理設置邊界條件。
(3)隧道襯砌背后空洞尺寸越大,圍巖應力集中問題越明顯,最大主應力越大,且空洞半徑與圍巖最大主應力基本呈線性關系。
(4)隧道襯砌空洞風險可劃分為Ⅰ~Ⅳ四個等級,并結合風險等級采用注漿、錨桿加固、防排水、拆除和更換襯砌等措施。
參考文獻
[1]唐浩, 李有福. 隧道襯砌背后空洞的地質雷達檢測試驗與模擬研究[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21(6): 142-143.
[2]車增軍. 直墻式隧道襯砌背后空洞對結構安全性影響研究[D]. 青島:青島理工大學, 2020.
[3]雷棟. 淺析隧道襯砌背后空洞處治[J]. 土工基礎, 2020(2): 117-120.
[4]張素磊, 齊曉強, 劉昌, 等. 公路隧道襯砌背后空洞分布特征及其對襯砌結構的影響[J]. 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 2020(2): 62-70.
[5]張子韻, 李思, 盧鋒, 等. 淺埋偏壓隧道襯砌背后空洞對結構安全性影響[J]. 四川建筑, 2018(5): 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