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董敏,何寬(重慶市云陽縣人民醫院,重慶 404599)
重癥監護室(ICU)是醫院收治重癥患者的主要場所,此類患者通常病情程度嚴重、病情兇險復雜,需要進行嚴密的治療和照護干預[1]。ICU患者治療難度大,在此期間患者受到原發疾病及治療手段的影響,易出現躁動、疼痛、劇烈應激反應等問題,影響患者治療的順利開展和療效,這也給ICU患者原發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2-3]。因此,對于ICU患者在治療期間進行鎮痛鎮靜治療是十分必要的,對于緩解患者的躁動、疼痛及出現的各種應激反應起到重要作用[4]。目前,臨床常用的鎮痛鎮靜藥物為丙泊酚,該藥為短效的靜脈麻醉藥物,用于麻醉誘導和維持,可產生較好的鎮痛鎮靜效果[5]。但也存在著應用過程中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穩定性差,以及對患者應激反應改善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因此對于丙泊酚鎮痛鎮靜治療過程中應給予相應的輔助治療措施,以進一步提高患者鎮痛鎮靜效果,穩定患者治療期間的血流動力學,降低患者應激性反應的發生率[6]。而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的鎮靜麻醉藥物,具有鎮痛鎮靜作用強、起效快、維持效果穩定等特點[7]。為此,本文以ICU危重癥患者為對象,給予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進行鎮痛鎮靜干預,評估對患者鎮痛鎮靜效果、應激反應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選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云陽縣人民醫院ICU收治的危重癥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49)、對照組(n=49)。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齡45-83歲,平均(65.28±8.28)歲,體質指數(BMI)18-28kg/m2,平均(23.37±2.98)kg/m2,體重42-85kg,平均(65.36±9.97)kg;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5例,年齡46-81歲,平均(66.28±8.13)歲,BMI 18-28kg/m2,平均(23.12±2.92)kg/m2,體重41-82kg,平均(64.31±9.92)kg,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納入標準:①均為入住本院ICU進行重癥監護的患者,均符合ICU的收治標準;②患者年齡45-83歲;③患者對丙泊酚、瑞芬太尼等治療藥物無禁忌證;④患者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同意參與;⑤方案可行性通過倫理學審查。排除標準:①納入本研究前已經采取其他治療藥物干預的患者;②觀察指標數據收集不完整的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婦女、精神障礙患者;④因病情變化需調整用藥方案的患者;⑤自愿退出的患者。
1.2鎮靜用藥方案 對照組以丙泊酚鎮靜治療,以丙泊酚乳狀注射液(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82,規格:20ml:0.2g)進行持續靜脈泵入治療,劑量為1.5mg/(kg·h)。觀察組采取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鎮靜治療,患者以丙泊酚乳狀注射液(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82,規格:20ml:0.2g)1.5mg/(kg·h)+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14,規格:1mg)0.5-1.0μg/(kg·h)進行靜脈泵入治療。兩組患者治療期間進行心電監護干預,觀察患者的各項生理體征指標的變化情況,并根據患者的鎮痛鎮靜情況調整藥物的用量。
1.3評價指標 ①鎮痛鎮靜評分:于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8](Visual analog scoring,VAS)、Ricker鎮靜-躁動評估量表[9](sedation-agitation assessment Scale,SAS)評估患者的鎮痛鎮靜效果,VAS得分范圍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SAS得分范圍1-7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鎮靜效果越好。②治療時間:對兩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鎮靜治療時間、ICU停留時間、住院時間進行統計比較。③應激反應指標:于治療前后采集靜脈血3ml,采用TG-12K型多功能離心機(上海繼譜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離心分離,轉速3000rpm、半徑6cm、時間15min,分離的血清學標本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檢測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活性氧(Active oxygen,ROS)、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水平,檢測儀器為HBS-1101型多功能酶標儀(上海葉拓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試劑盒為人ACTH、ROS、COMT ELISA試劑盒(批號依次為EH1067、EH4456、EH2462),購置于武漢菲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HD11Vet型多參數心電監護儀(濟南博坤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對兩組患者用藥前(T0)、鎮靜12h(T1)、鎮靜24h(T2)、鎮靜48h(T3)時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等進行統計。⑤不良反應:統計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25.0處理數據。計數數據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數據以(±s)表示,兩組比較行t檢驗。多時點重復觀測的資料則行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組間兩兩精細比較LSD-t檢驗+組內兩兩比較差值t檢驗。檢驗水準均取α=0.05。
2.1鎮痛鎮靜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SAS評分比較,未見顯著差異;治療后,觀察組VAS、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鎮痛鎮靜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鎮痛鎮靜評分比較(±s,分)
?
2.2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鎮靜治療時間、ICU停留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時間比較(±s)
?
2.3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ACTH、ROS與COMT水平比較,未見顯著差異;治療后,觀察組應激反應指標,包括ACTH、ROS、COM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
2.4血流動力學比較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血流動力學指標組間差異、組內差異及組間與組內的交互作用,均有顯著差異(P<0.05)。兩兩精細比較顯示,觀察組T1、T2、T3時的SBP、DBP、HR低于對照組,SpO2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s)
表4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s)
注:整體比較為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球型性校正為HF系數法。組間緯度上精細比較為LSD-t檢驗,顯著性標記a為和A組相比P<0.05。時間緯度上精細比較為差值t檢驗,顯著性標記t為和組內第一時間點相比P<0.05。
?
2.5治療安全性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2.24%(6/49)、8.16%(4/49)(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安全性比較[n(%)]
入住ICU的患者均為危重癥患者,此類患者多需要通過機械通氣、氣管切開、經口腔氣管插管等方法進行通氣治療,患者易出現抗拒、躁動不安等應激性反應,持續的高應激性反應還會導致更為嚴重的臨床事件發生[10]。因此,對于ICU危重癥患者的日常治療中,通過相應的治療手段緩解患者的躁動及應激反應是ICU日常治療的重要內容。在患者鎮痛鎮靜藥物治療中,丙泊酚為臨床常用的鎮痛鎮靜藥物,其是常用的全麻誘導和維持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發揮鎮痛鎮靜作用,但丙泊酚在全麻應用時也存在對血管刺激性較大、影響血流動力學波動等副作用,并有導致低血壓和加重意識喪失風險,如何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鎮痛鎮靜效果也是目前ICU治療中的重要研究內容[11]。
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的鎮靜麻醉藥物,具有鎮痛鎮靜作用強、起效快、維持效果穩定等特點,既往用于各種手術麻醉輔助應用,在鎮痛鎮靜的治療中有良好效果[12]。本文中觀察組患者給予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進行鎮痛鎮靜治療,取得了良好的干預效果,表現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VAS、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經過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治療后能夠獲得良好的鎮痛鎮靜效果。這是因為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的阿片受體激動劑,進入機體后通過對μ型阿片受體的激動作用,從而可抑制痛覺信號在機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過程,并且內源性阿片肽的形成可使突觸間痛覺遞質釋放減少,使得突觸間痛覺信號傳遞減少,降低患者的機體疼痛感;同時其具有起效快、鎮痛效果強等特點,進入機體后可快速吸收,在幾分鐘內即可達到血腦平衡,可發揮良好的鎮痛鎮靜效果[13]。配合丙泊酚使用后能夠進一步增加對ICU患者鎮痛鎮靜效果,由此可顯著降低患者的VAS、SAS評分。在患者治療時間比較中,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鎮靜治療時間、ICU停留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瑞芬太尼符合丙泊酚能夠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加速患者的治療康復進程。這是因為瑞芬太尼聯合丙泊酚治療可提升患者的鎮痛鎮靜效果,減少患者疼痛感和躁動不安等情緒,有利于患者原發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進而縮短ICU停留時間和住院時間[14]。患者治療期間的應激性反應會導致多種應激性指標水平的異常改變,ACTH是一種促腎上腺素分泌的多肽類物質,在手術及創傷性刺激作用下,ACTH上調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參與應激反應過程。ROS是一種重要的氧化應激指標,在應激反應發生過程中ROS水平急劇升高,對細胞結構造成嚴重損害。COMT是參與兒茶酚胺類物質代謝降解的重要酶類物質,在應激反應發生過程中呈現高表達,本文中觀察組治療后的ACTH、ROS、COM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瑞芬太尼的復合應用能夠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水平,得益于瑞芬太尼對中樞神經系統良好的抑制作用,減少各種痛覺神經元沖動的傳導,避免機體受到刺激引起應激反應[15]。持續的躁動疼痛感也會導致血流動力學的改變,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血流動力學指標組間差異、組內差異及組間與組內的交互作用,均有顯著差異(P<0.05)。兩兩精細比較顯示,觀察組T1、T2、T3時的SBP、DBP、HR低于對照組,SpO2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瑞芬太尼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從藥物代謝動力學角度分析:瑞芬太尼起效迅速,對心血管系統無抑制作用,相比于丙泊酚,對血管壁的刺激性減弱,可穩定患者的血壓、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減少上述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波動,因此瑞芬太尼的輔助應用能夠使得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趨于穩定,波動性大大減少[16]。安全性評估中,觀察組增加瑞芬太尼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表明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的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對ICU危重癥患者治療效果確切,可提高患者的鎮痛鎮靜效果,降低應激反應,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并且能有效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治療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