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琳,郭珍(江西省婦幼保健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血管前置是因胎兒臍帶血管移位導致的血管壓迫疾病,主要因遺傳、宮內感染、絨毛異常發育等多種因素導致,可能會出現陰道出血、胎兒心率消失、胎兒宮內死亡等不良結局,危及母嬰安全[1]。血管前置發生率不高,但若產前未得到及時有效診斷而選擇順產分娩,會增加圍產兒死亡率,可達到60%-100%[2]。因此,產前采取積極有效方式早期診斷血管前置至關重要,對挽救胎兒生命具有積極意義。超聲是產前檢查的重要手段,具有操作簡單、可重復性高等優勢,能夠確定胎兒情況、胎動、胎先露、胚胎數目等情況,也是篩查胎兒結構異常的重要手段[3]。據報道,產前超聲檢查能夠診斷血管前置,指導臨床進行剖宮產處理,提高圍產兒生存率[4]。本研究旨在觀察產前超聲對血管前置的診斷價值,并分析血管前置病例的預后情況,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41例血管前置孕婦臨床資料,41例孕婦的年齡在24-39歲之間,平均為(31.25±3.05)歲;孕前體重指數在18.2-25.8kg/m2之間,平均為(22.15±1.30)kg/m2;既往孕次:0或1次:12例、2次:20例、>2次:9例;既往產次:0次:15例、1次20例、≥2次:6例;超聲檢查時孕周在14-36周之間,平均為(26.58±4.25)周。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均為單胎妊娠;②全部孕婦孕中期或者孕晚期接受產前超聲檢查;③血管前置符合文獻[5]中的有關內容,且經病理檢查明確;④影像學資料清晰、完整;病例資料完整;⑤均完成病例追蹤。(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產科合并癥;②合并精神疾病的產婦,無法配合檢查;③因各種原因失訪者;④存在惡性腫瘤的孕產婦;⑤對本次研究資料的閱覽不同意者。
1.3方法
1.3.1產前超聲檢查方法 儀器選擇美國GE E8彩超檢查儀;腹部、陰道超聲的探頭分別為凸陣、腔內探頭,頻率分別為1-5MHz、4-9MHz。指導孕婦體位選擇仰臥位,首先應用腹部超聲,對宮頸內口進行連續縱橫正交扇形掃查,觀察胎盤位置、形態及與宮頸內口關系等,并重點觀察宮頸內口上及周圍2cm范圍內,觀察臍血管走行及分支,并檢查宮頸內口及子宮下段是否有血流信號,初步判斷前置血管是否存在。若經腹部超聲難以清晰顯示宮頸內口,或者發現疑有血管前置,進一步進行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宮頸內口區域扇形掃查,于孕晚期及入院分娩前再次經陰道超聲檢查,明確是否存在前置血管,取最近一次超聲結果。經陰道超聲檢查:于探頭上套上無菌避孕套,消毒后,緩慢進入陰道下1/3處,檢查過程中動作要輕柔,一旦發現胎頭在子宮下段,操作者可努力推動胎頭,使得宮頸內口充分顯露;若操作者發現宮頸口上有裸露的血管,可對血管類型進行明確,測量、記錄宮頸管的長度,判斷孕婦是否有不良結局風險。然后對胎盤進行完整掃描,確定胎盤的形態、位置等情況,確定胎盤前置情況。追蹤宮頸內口區域胎膜血管走行,觀察與胎盤臍帶插入口間關系;完成胎盤觀察后,系統檢查胎兒結構。
1.3.2血管前置診斷標準[6]經超聲明確,臍血管走行在胎先露的下方,跨越宮頸口上約2cm,無胎盤組織保護,沿著胎膜走行一段后,可匯入胎盤實質內;經二維超聲檢查可見,宮頸內口上可見一條或數條條管狀血管回聲,位置不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能夠探及血流信號跨過宮頸內口,脈沖多普勒頻率與胎兒心率一致。
1.3.3臨床隨訪及病例追蹤 對確診孕婦進行常規隨訪,直至分娩結束,了解其妊娠結局、娩出后胎盤大體情況等;并將此類孕婦歸為高危管理,積極監測風險因素,對于孕中期確診的病例,孕晚期進行超聲隨訪;翻閱患者資料,并采集經病理確診的資料,包括分娩方式及妊娠結局。
1.4評價指標 查閱資料,患者均于剖宮產術后由產科醫師檢查胎盤胎膜情況,以剖宮產術及病理證實為依據,計算產前超聲對血管前置的檢出率,比較孕中期、孕晚期血管前置的檢出情況;并記錄血管前置的產前超聲圖像;進行病例追蹤,分析血管前置孕婦的妊娠結局、預后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和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檢驗水準α=0.05。
2.1產前超聲對血管前置的檢出率 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41例血管前置病例中,其中自然受孕35例(85.37%)、體外受精受孕6例(14.63%);產前超聲共檢出38例血管前置,檢出率為92.68%(38/41)。
2.2孕中期、孕晚期血管前置的檢出情況 產前超聲檢出的38例血管前置病例中,有24例孕中期首診(63.16%),14例孕晚期首診(36.84%);對24例于孕中期首診為血管前置的孕婦同時進行孕晚期超聲檢查,結果顯示,孕中期血管前置的檢出率高于孕晚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孕中期、孕晚期血管前置的檢出情況
2.3血管前置的產前超聲圖像 經產前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血管前置病例的宮頸內口上縱切時,可看見曲線狀或者條管狀回聲,在橫切時,能夠看到圓形回聲,在宮頸內口或附近胎膜下穿行,能夠看到一條或數條血管回聲,走行較僵硬平直,位置不變,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檢查,可看見血流信號(見圖1)。經頻譜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獲得動態頻譜,且與胎兒心率保持一致(見圖2)。

圖1 經腹部超聲檢查宮頸內口處血流信號

圖2 血管前置的血流頻譜與胎兒心率一致
2.4血管前置孕婦的預后分析 41例血管前置孕婦中,有14例伴妊娠合并癥,其中10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橋本甲狀腺炎,2例甲狀腺功能減退,1例肝功能損害。經產前超聲診斷38例孕婦,均選擇剖宮產術分娩,其中5例急診剖宮產(1例因胎心監護異常進行手術;2例因前置血管破裂出血進行手術;1例因陰道出血伴不規則宮縮行手術;1例因可疑羊膜腔內出血緊急行手術終止妊娠),剩余33例孕婦均擇期行剖宮產術,母嬰預后良好。本組病例中,足月兒16例、>34周早產兒22例、≤34周早產兒3例。
血管前置是罕見的產科疾病,主要是因絨毛異常發育導致,若未經及時篩查,可能會導致血管破裂出血,導致孕婦出現陰道出血癥狀,增加不良母嬰結局風險[7]。當前置血管未破裂,且孕婦無明顯癥狀時,若出現漏診或誤診,孕婦選擇陰道分娩會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甚至死亡[8-9]。因此,產科應積極篩查血管前置,以降低胎兒死亡風險。
產前超聲是篩查血管前置的重要技術,能夠準確觀察宮頸內口,將異常胎盤作為線索,尋找胎膜血管,并輔助脈沖多普勒判斷宮頸內口附近可疑的血流頻譜,觀察其是否與胎兒心率一致,進而為診斷血管前置提供基礎[10-11]。以往研究[12]顯示,在孕早期可預測血管前置風險,但多數情況下,孕早期難以判斷臍帶插入口位置,無法判斷胎盤異常,因此,孕早期診斷血管前置較為困難。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前超聲共檢出38例血管前置,檢出率為92.68%,其中有24例孕中期首診,14例孕晚期首診;24例于孕中期首診為血管前置的孕婦同時進行孕晚期超聲檢查,結果顯示,孕中期血管前置的檢出率高于孕晚期,可見孕中期通過經腹部超聲可明確診斷血管前置,而孕晚期盡管經過經陰道超聲檢查也存在漏診或誤診風險。原因可能為孕中期的羊水量適中,胎兒活動度比較大,利于超聲全面觀察胎盤數目、大小、位置及形態等情況,提高檢出率;而孕晚期的胎體可能會遮擋宮頸內口,影響檢出結果[13]。對于經腹超聲難以顯示時,可通過經陰道超聲檢查,嘗試推動胎頭顯示宮頸內口,并警惕橫過宮頸內口的前置血管。
血管前置的超聲表現主要為宮頸內口上縱切時,可見曲線狀或者條管狀回聲,在橫切時,可見圓形回聲,在宮頸內口或附近胎膜下穿行,能夠看到一條或數條血管回聲,走行較僵硬平直,位置不變,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檢查,可看見血流信號;經頻譜多普勒超聲檢查,頻譜與胎兒心率保持一致。因此,臨床在孕中期篩查血管前置時,應重點關注上述超聲特點,并利用頻譜多普勒進一步明確血管前置。本研究對血管前置孕婦進行隨訪追蹤后發現,41例血管前置孕婦均行剖宮產術分娩,母嬰預后良好;本組病例中,足月兒16例、>34周早產兒22例、≤34周早產兒3例。可見,產前超聲早期有效診斷血管前置可為臨床處置提供依據,避免不良結局發生,促進預后。但本研究也有局限,如為回顧性研究,納入樣本量有限,未對血管前置的危險因素進行探究,今后還需進一步探究。
綜上所述,產前超聲能夠有效檢出血管前置,其中孕中期診斷是最佳時間,可提高檢出率;孕婦經剖宮產術分娩后母嬰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