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余娌,唐玲軍(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湖南 長沙 410100)
對于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而言,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術后并發癥中比較常見的一種,不但可直接影響術后康復進程,而且血栓發生脫落還可能引發肺栓塞,增加死亡風險[1]。因此,臨床上不斷強調外科手術患者的深靜脈血栓形成預測與管理。大量臨床研究均顯示,外科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與高凝狀態緊密關聯,在麻醉、手術應激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患者纖溶-凝血系統平衡狀態失調,血液黏稠度上升,且多種凝血酶處于激活狀態,極易引發血栓[2-3]?;诖耍驹航陙矸e極予以外科手術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檢測,并通過檢測結果對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預測,現分別于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未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中選取43例展開分析,進一步探討凝血功能對此并發癥的預測價值,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于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中選取43例設作觀察組,其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20例;年齡介于23-76歲,平均值(59.51±8.76)歲;手術類型:骨科手術占48.84%(21/43),腹部手術占20.93%(9/43),婦科手術占23.26%(10/43),其他占6.98%(3/43)。于同期在本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未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中選取43例設作對照組,其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21例;年齡介于24-75歲,平均值(59.48±8.78)歲;手術類型:骨科手術占51.16%(22/43),腹部手術占20.93%(9/43),婦科手術占20.93%(9/43),其他占6.98%(3/43)。納入標準:①擇期外科手術;②同一組手術團隊完成手術;③近2周未應用抗凝藥物;④明確術前無深靜脈血栓;⑤全面了解研究后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②伴下肢靜脈曲張;③合并心腦血管疾?。虎苡虚L期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應用史;⑤病歷資料不全。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對此次研究進行了審批并通過,且兩組患者以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顯示差異不顯著,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經外周靜脈予以5ml血液標本采集,以3000r/min速度離心處理15min后,取血漿,待測。凝血功能指標包括血漿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其中,D-D檢測方法為免疫比濁法,儀器為全自動凝血分析儀(ACLTOP750,沃芬);FIB、PT、APTT、TT檢測方法為凝固法,儀器為全自動血凝儀(日本SYSMEX CS5100)。以上檢測操作步驟均完全按說明書規范進行。
指標正常值參考范圍:D-D:0-0.55ug/ml;FIB:2-4g/L;PT:11-13.7s;APTT:31.5-43.5s;TT:14-21s[4-5]。
1.3觀察指標 ①兩組的凝血功能檢測結果。②觀察組不同嚴重程度患者凝血功能指標。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為依據,將患者分為急性組、亞急性組、慢性組,對比其凝血功能指標。③凝血功能指標對深靜脈血栓的預測價值。
1.4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3.0軟件實施研究數據的統計處理,用[n(%)]表示計數資料,用±s表示計量資料,分別行χ2、t檢驗,多組間比較實施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預測價值通過ROC曲線建立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的凝血功能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D-D、FIB水平比對照組高,PT、APTT、TT水平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凝血功能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的凝血功能檢測結果比較(±s)
?
2.2觀察組不同嚴重程度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急性組D-D、FIB比亞急性組、慢性組高,且亞急性組高于慢性組(P<0.05),急性組PT、APTT、TT水平比亞急性組、慢性組低,且亞急性組低于慢性組(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不同嚴重程度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觀察組不同嚴重程度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慢性組比較,aP<0.05,與亞急性組比較,bP<0.05。
?
2.3凝血功能指標對深靜脈血栓的預測價值 以觀察組患者為陽性樣本,對照組則為陰性樣本,建立聯合應用評估模型,并通過相關軟件繪制ROC曲線,對約登指數(最大值)進行讀取,發現聯合應用上述凝血功能指標對外科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測價值良好,其中ROC曲線下面積=0.875,特異度=0.843,敏感度=0.870,準確度=0.881,約登指數=0.724。
深靜脈血栓在外科術后患者中較為常見,發生機制比較復雜,臨床研究認為與血液高凝、血流緩慢、血管內皮損傷緊密相關。對于外科手術患者而言,麻醉、手術操作等均會使凝血、抗凝系統失衡,導致血液凝固,流速變緩[6]。不僅如此,外科手術操作過程中,在切皮、牽拉等影響下,可對血管造成不同程度損傷,致使血管內皮功能下降,對凝血蛋白的抑制作用降低,促進血栓形成[7]。由此可見,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與凝血功能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性,通過實施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檢測,可了解血栓形成風險,為血栓的預防提供一定參考。
本次研究予以血栓形成及無血栓形成的外科術后患者凝血功能檢測,結果顯示,血栓形成患者D-D、FIB水平明顯較無血栓形成者高,PT、APTT、TT水平則較低(P<0.05);進一步比較不同嚴重程度血栓形成患者的以上指標,發現急性組D-D、FIB比亞急性組、慢性組高,且亞急性組高于慢性組,急性組PT、APTT、TT水平比亞急性組、慢性組低,且亞急性組低于慢性組(P<0.05),同時ROC曲線顯示此類指標對血栓形成的預測價值良好,與Mao C[8]等人的研究相似,提示對外科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進行預測時,行凝血功能指標檢測可達到良好效果。D-D為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其水平上升提示凝血、纖維系統出現激活狀態[9];FIB是一種常見凝血因子,對凝血有促進的作用,損傷、炎癥等發生后,其水平上升[10];APTT、TT、PT均可反映凝血狀態。外科術后患者在麻醉、手術等產生的機體損傷及應激反應的影響下,血管內皮受損,黏蛋白分子大量分泌,對血漿激活X因子產生激活作用,外源性、共同性凝血途徑均激活并對凝血過程產生促進作用,致使D-D、FIB水平上升,縮短APTT、TT、PT[11-12]?;诖耍R床上對外科術后患者實施深靜脈血栓預防時,可積極予以上述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為此并發癥預測、預防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據。
綜上所述,在外科術后深靜脈血栓預測中,檢測凝血功能指標的預測價值良好,可積極選用。但此次研究有樣本量小,且為單中心研究、未行更多凝血指標分析等不足,需通過進一步研究驗證本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