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勇,易松,陳英果,黃青香,湯梅容(.江西省宜春市緊急救援中心,江西 宜春 336000;.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根據癥狀、心電圖表現等在臨床中分為三類,即不穩定心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ACS大部分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所致,只有極少數由非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年齡是ACS主要危險因素,同時老年人大多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性疾病,因此老年人患ACS風險較高[2-3]。ACS發病后病情進展迅速、病情變化快,疾病死亡率及出院后疾病再復發率較高,急救效率是ACS患者生命能否得到保障的重要因素,且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患者后續轉院治療[4],因此需要尋求一種急救干預模式來提高急救效果,同時改善患者遠期預后。本研究通過搜集相關文獻,制定出院前急救臨床路徑,觀察該臨床路徑運用于老年ACS患者中的效果,希望能為臨床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完善臨床急救流程,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宜春市緊急救援中心2022年5月-2023年4月救治的80例老年ACS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40例,分組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納入標準:①經急診檢查,符合ACS臨床相關診斷標準;②首次發病,且未服用過相關治療藥物,如抗血小板藥物;③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病史中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②存在嚴重外傷。脫落標準:①病例納入后,因各種原因、各個環節發現病例不符合入選標準的,均予以剔除,不作為試驗對象;②患者依從性差,特殊生理變化,不適宜繼續接受隨訪觀察者。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62-83歲,平均值為(75.92±9.31)歲;患者病理類型:UA 9例;NSTEMI 15例;STEMI 16例;合并基礎性疾病:高血壓32例;高血脂21例;糖尿病13例。研究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61-85歲,平均值為(76.29±9.52)歲;患者病理類型:UA 11例;NSTEMI 13例;STEMI 16例;合并基礎性疾病:高血壓33例;高血脂24例;糖尿病11例。兩組臨床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宜春市緊急救援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干預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急救模式,即護士在急救過程中遵照醫師指示進行相應護理操作,包括接診、進行常規生命體征監測(包括心電圖、呼吸、體溫、血壓等)、進行急救措施等,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聯系醫院相關科室進行會診,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轉入住院部接受相關后續治療。
1.2.2觀察組 采用院前急救臨床路徑救治模式,具體如下:(1)成立臨床路徑小組:小組成員一共有7人,其中研究生學歷1人、本科學歷5人、專科學歷1人,7人中正高1人、副高2人、中級3人、初級1人,小組主要工作為制定臨床路徑內容及具體技術路線。(2)主要內容:①培訓:主要對120急救中心醫師、護士展開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有院前急救流程、ACS院前急救臨床路徑及各崗位職能、分工,其中要求護士必須隨時處于待命狀態,接到指令后立即攜帶急救物品抵達現場,專業技能水平需要達標,必須要有全面觀察病情的能力,同時要做好急救相關記錄,以備后續查詢;對于醫師則需要培訓其快速診斷的能力。②患者首次醫療接觸:接診患者后評估其生命體征,做好氣道維護,保持呼吸及體循環穩定,進行體格檢查,檢查出血情況,全程保持患者處于臥床休息狀態,向患者或家屬詢問病史(包括既往病史、過敏史、手術史、藥物服用情況等),于10min內完成心電圖檢查,查驗肌鈣蛋白或CK-MB,并建立靜脈通道,靜脈通道建立要求為:穿刺針管徑要大,對于心臟停搏患者留置位置應在頸部、鎖骨部靜脈處,同時護士應備好腎上腺素、利多卡因等心肺腦復蘇用藥。③診斷、風險評估及相應應對措施:心電圖、心肌損害標志物、影像學檢查作為初始診斷標準(其中心電圖可通過照片的形式發送至胸痛中心微信群中,以此加快診斷效率),使用急性冠脈綜合征風險評分(GEACE)及CRUSADE評分并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如是否出現心力衰竭、房顫、收縮壓降低、胸痛等癥狀,以整體評估患者病情及預后,并依據評估結果進行對癥治療,如予以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藥物等,患者一旦確診則立即展開會診,繞行CCU直達導管室進行PCI手術,并根據患者危重等級進行分級,根據危險程度制定介入策略,如極高危患者需在2h內、高危患者需在24h內、中危患者需在72h內進行介入治療,低危患者則進行無創檢查與評估。④常見對癥處理相關注意事項:a.劇烈胸痛:可使用嗎啡進行鎮痛,但注意該藥物禁止對哮喘病人使用;b.心絞痛及心肌梗死:使用硝酸甘油及肝素靜脈點滴,硝酸甘油一般用量為5-10mg,肝素用量一般為5000U,與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在用藥期間要時刻關注患者血壓、脈搏。⑤現場急救環境:急救首要原則為保持無菌環境,但在現場急救中,很少有條件能滿足無菌操作,因此護士要注意維護秩序,減少無菌區人員流動,并在進入無菌區前做好清潔措施,如洗手,戴好帽子、口罩等。⑥轉運:院前急救僅穩定患者病情,并不能代替醫院治療,因此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應立即轉運至相關醫院,轉運過程需保證患者安全,因此需要滿足以下條件:生命體征平穩;家屬支持;不中斷心電監護、血壓監測等基本生命體征設備;轉運載具包括除顫器等基本急救設備;轉運過程中需要保持全程平穩,避免急剎操作;具備信息通信能力,能及時將患者狀態告知急診科及轉院院方。
1.3觀察指標 ①搶救情況:記錄兩組的搶救成功率,包括病死率、急性心功能不全發生率,以患者死亡或出現急性心功能不全為搶救失敗。②近期預后情況:記錄并對比兩組急診手術D-to-B時間,即“門球時間”,是指患者在進入醫院大門到實施球囊擴張的時間,評價及對比兩組治療后出院的預后情況,包括1個月內再住院率、3個月內再住院率,如心臟缺血事件發生以及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再次住院,以1個月內再住院率與3個月內再住院率之和為總再住院率。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用數據均使用SPSS22.00統計學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均以頻數/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搶救情況 對照組4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由于惡性嚴重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死亡,37例患者經過本緊急救援中心醫護人員一系列搶救工作脫離危險,并安全轉入醫院進行后續治療;研究組40例患者無一例患者出現死亡,均成功搶救且轉入醫院進行后續治療,研究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40例患者中除死亡病例外,有4例出現急性心功能不全,研究組40例患者中未有患者出現急性心功能不全,研究組患者急性心功能不全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搶救成功率為82.50%(33/40),研究組搶救成功率為100.00%(40/40),研究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且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搶救情況對比[n(%)]
2.2近期預后情況 研究組急診手術D-to-B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40例患者由于出現3例患者死亡,因此剔除研究,在患者出院后1個月內,對照組37例患者有3例復發再住院,研究組有1例復發再住院,患者出院3個月后,對照組37例患者中有5例再住院,研究組40例患者無再住院者,對照組總再住院率為21.62%(8/37),研究組總再入院率為2.50%(1/40),研究組總再入院率較低,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8例再住院患者中,有2例是心臟缺血,有6例是心功能不全,研究組1例再住院患者是心功能不全所致,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們飲食結構發生巨大改變,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患病人數不斷增長,同時由于吸煙等危險因素的影響,我國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不斷攀升[5-7]。ACS是臨床中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其以發病迅速、病情危急著稱,在120急救中心較為常見,在臨床急救中,該類患者的治療最為重要的就是時間[8-9]。胸痛是ACS常見癥狀,老年ACS患者由于合并癥、并發癥較多,屬于特殊人群,其胸痛癥狀更為復雜,生命體征更加不平穩[10],臨床急救要求更為嚴格,因此對于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員的培訓至關重要。故本研究主要探討院前急救臨床路徑對老年ACS患者搶救效果及預后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院前急救臨床路徑可明顯提高急救效果,提高搶救成功率,分析原因如下:①研究組對急救中心醫師、護士等工作人員展開了嚴格培訓,并進行嚴格分工,使其在擁有更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能各司其職,極大提高了搶救效率;②研究組對急救步驟進行細化,從初次接觸患者到轉運至醫院治療均進行了詳細規劃,并且還通過建立胸痛中心微信群的方式提高診斷效率,使現場急救能夠對患者進行更為迅速的處理;③對患者進行分級,按照危重等級進行相應處理,可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急診手術D-to-B時間短于對照組,再住院率低于對照組,表明院前急救臨床路徑能縮短患者入院至開始手術的時間,改善近期預后情況,分析原因如下:①研究組急救效果更好,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相關癥狀,并降低急性心功能不全的發生率;②評估體系完整,研究組會用多項量表及檢查手段評估患者風險,并進行針對性干預,同時會將評估結果直接提交至醫院,避免轉院后再次評估;③研究組對于患者轉運的要求更為嚴格,如不中斷心電監護、血壓監測等基本生命體征設備等,并且全程與院方交流患者情況,使院方能及時做好相應準備,提高治療效果。因此,研究組患者急診手術D-to-B時間更短,近期預后更好。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如樣本量太小、觀察指標較少等,提示后續研究可適當擴大樣本規模,增加觀察指標。
綜上所述,在老年ACS患者急診中運用院前急救臨床路徑可明顯提高急救效果,并縮短急診手術D-to-B時間,降低出院再入院率,改善患者預后,因此該方案值得在臨床急救中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