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柱冰(廣東省云浮市人民醫院,廣東 云浮 527300)
高警示藥品(High-alertmedication)指因使用不當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傷害或死亡的藥品,又稱為高危藥品,其特點是出現的差錯可能不常見,但如果發生則后果非常嚴重。高警示藥品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全球關注,減少高警示藥品用藥差錯成為關注的焦點[1]。然而,我國對高警示藥品的管理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長期以來,人們只是專注于對毒性藥品、麻醉藥品及精神藥品的管理,而對高警示藥品應用中存在的高風險性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目前,國家對高警示藥品沒有強制性規定,尚無統一的管理體系和工作模式,致使臨床使用管理比較薄弱,因使用不當使病人受到嚴重傷害甚至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3]。因此,如何管理高警示藥品并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是一個亟須解決的課題。
1.1研究對象一般資料
1.1.1差錯收集 以我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未建立高警示藥品安全屏障作為建立前;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建立高警示藥品安全屏障作為建立后。分別收集這兩個時間段使用高警示藥品過程中發生的所有差錯,包括藥學部登記的藥師調配醫囑(處方)的調劑差錯;藥師在審核和點評醫囑(處方)時,審核出來的醫囑(處方)的用藥差錯;護理部登記的用藥錯誤。建立前門診處方404622張,住院醫囑1169901條;建立后門診處方457056張,住院醫囑1179777條。建立前后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1.2知曉率 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安全屏障未建立前,且醫務人員沒有全院培訓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前,抽查醫務人員對高警示藥品知識的知曉情況。2022年1月-2022年12月,安全屏障逐步建立后,全院醫務人員培訓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后,再次抽查醫務人員對高警示藥品知識的知曉情況。抽查的方式是在不準查閱資料、不得相互詢問的情況下,填寫高警示藥品知識問卷,調查對象是使用高警示藥品較多的十幾個科室的醫師及護士,兩次均發放40份調查問卷,發放醫師與護士人次比例為3∶1,即醫師為30人,護士10人。被調查人員的職稱包括初級、中級、高級。統計醫務人員安全屏障建立前后對高警示藥品知識的知曉率。
1.1.3差錯的整理分析 對安全屏障建立前的每一條差錯仔細分析,對高警示藥品的差錯更是著重分析總結。分析結果見表1。通過對差錯進行分析,總結出造成差錯的原因,找出我院在管理高警示藥品上存在的風險點。針對這些風險點,制定出完善的高警示藥品管理體系(安全屏障),促進高警示藥品合理安全使用。
表1 使用高警示藥品的風險點
1.2安全屏障建立及應用方法
1.2.1成立高警示藥品風險控制小組 成立高警示藥品風險控制小組,該小組由藥劑科、醫務科、護理部、信息科等相關部門組成,主要負責制定高警示藥品管理制度和流程,開展對全院醫務人員的培訓和考核,以及對高警示藥品使用進行實時監控和風險評估[2]。每個部門都分配了專門的人員參與小組工作,以便更好地協調和溝通。
1.2.2建立多功能信息化藥物管理系統 ①采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全稱為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即HIS系統。該系統對高警示藥品設有采購、庫存管理、醫囑管理、藥品配發、藥品使用記錄等功能,實現了對高警示藥品的全流程跟蹤和管理。②在HIS系統里輸入藥品的名稱,屬于高警示藥品的,藥品名稱前面有“(警)”作標識。若藥庫采購新的高警示藥品,除了維護該藥品的基本信息外,在藥品名稱前應添加“(警)”作標識,提醒醫務人員該藥品是高警示藥品,應給予重視。③在藥品庫存管理方面,采用HIS智能化庫存管理功能。對高警示藥品采用單獨的數據庫保存數據,同時,通過設置庫存預警線,及時提醒藥品庫存不足或過剩的情況,避免了因藥品供應問題導致的醫療事故。④在醫囑管理方面,采用HIS電子醫囑功能。在開具高警示藥品醫囑及處方時,有該藥品的使用注意事項及風險的提示語,如有明顯錯誤的用法用量、濃度、配伍禁忌等,在HIS上會有攔截功能,并提醒相關人員。⑤在藥品使用記錄方面,采用HIS電子病歷功能。通過對患者用藥情況的監測和分析,在未正確用藥時,通過信息系統上報錯誤信息并附帶該患者電子病歷。
1.2.3健全高警示藥品安全管理制度 ①明確高警示藥品的定義和目錄:以2019年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用藥專家組專家發布的《中國高警示藥品推薦目錄》為依據,參考多家上級醫院的高警示藥品目錄,結合我院藥品供應目錄,再次更新了我院高警示藥品的管理制度及目錄,并根據使用風險高低細分為A、B、C三類。目錄包括99個品規的高警示藥品,其中A類有34個品規,B類有54個品規,C類有11個品規。更新過的高警示藥品管理制度及目錄以文件名《高警示藥品管理制度》正式發文公布,并要求全院醫務人員學習培訓該文件。②制定高警示藥品采購、存儲、使用等流程:對高警示藥品的采購、存儲、使用等流程進行詳細規定,包括藥品采購流程、藥品存儲要求、藥品使用規定等。③建立高警示藥品風險評估和監測機制:對高警示藥品的使用進行風險評估和監測,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和監測機制。④建立高警示藥品緊急處理預案:針對高警示藥品使用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制定相應的緊急處理預案。包括緊急處理流程、應急響應措施、信息報告制度等。⑤加強高警示藥品相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對高警示藥品相關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和管理,包括藥劑科人員、醫務人員、護理人員等。培訓內容包括藥品管理知識、藥品使用技能、不良反應處理等。
1.2.4完善高警示藥品存儲方案 ①高警示藥品專區存放:無論藥庫、藥房還是病區,高警示藥品均應設立專區,單獨存放,不能與其他藥品混合存放。高警示藥品存放的貨架(藥柜)有統一的警示標志,標識應醒目明顯。②按儲存要求存放:根據藥品的特性,將高警示藥品按不同溫濕度要求分別進行存儲;需避光存儲的高警示藥品要有避光措施。③定期檢查:高警示藥品實行專人管理,管理人員定期對高警示藥品質量進行檢查,包括藥品的外觀、性狀、有效期等。對于出現問題的藥品及時進行處理和更換。④每天清點:藥庫、藥房和病區對特殊高警示藥品實行嚴格的數量管理,做到每天清點,務必賬物相符。⑤建立藥品檔案:對每一種高警示藥品都建立詳細的藥品檔案,包括藥品的成分、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信息。同時對藥品的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記錄,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處理。
1.2.5規范高警示藥品的審方、調配、配制等流程 ①在審方環節,信息系統有前置審方功能,即醫務人員在系統中輸入患者信息、診斷結果和處方內容后,系統會自動進行藥物篩選和劑量核對,如有疑問,提示進行核實和調整。藥學人員審核高警示藥品的醫囑(處方)時,需由主管藥師及以上職稱藥學人員進行審核,如果藥師獨立值班時,要拍照留檔。②調配高警示藥品醫囑(處方)時,嚴格執行“四查十對”及雙人核對,核查無誤后才能發放,發放高警示藥品輸液時,在標簽上用紅筆寫“ G”作提示。③加藥混合高警示藥品輸液前后,必須經過雙人核對。護士在為患者輸注高警示藥品后,需停留觀察3分鐘以上才能離開,輸注過程中每隔30分鐘巡視一次,及時發現、處理和上報可能出現的藥品安全(不良)事件,減輕對患者的危害。
1.2.6組織全員培訓與考核 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高警示藥品的定義和范圍、采購流程、存儲要求、使用規定、風險評估和監測機制、緊急處理預案等方面。考核采取理論考試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對全院醫務人員的藥品管理知識、藥品使用技能、不良反應處理能力等進行全面評估。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高警示藥品安全屏障建立前后使用高警示藥品發生的差錯率對比及醫務人員對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知曉率的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藥品差錯率 安全屏障建立后藥品差錯率低于建立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高警示藥品安全屏障建立前后藥品差錯率比較(±s)
表2 高警示藥品安全屏障建立前后藥品差錯率比較(±s)
?
2.2醫務人員知曉率 安全屏障建立后醫務人員高警示藥品知曉率顯著高于建立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高警示藥品安全屏障建立前后醫務人員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s)
表3 高警示藥品安全屏障建立前后醫務人員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s)
?
高警示藥品是臨床使用中具有較高風險的藥品,其使用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和管理[4]。本文通過建立安全屏障對高警示藥品進行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安全屏障建立前,藥品差錯率較高,主要是由于藥品采購、存儲、使用等方面存在不規范操作和管理不到位等問題[5]。安全屏障建立后,藥品差錯率顯著降低,表明安全屏障可以有效地減少藥品差錯的發生。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安全屏障的建立對于降低藥品差錯率和提高醫務人員知曉率具有顯著影響。在建立安全屏障之后,藥品差錯率顯著降低,從原來的3.24%下降至0.98%,這表明安全屏障能夠有效減少藥品使用過程中的差錯。同時,醫務人員對于高警示藥品相關知識的知曉率也顯著提高,從原來的68.82%提高至92.76%,這表明安全屏障能夠提高醫務人員對于高警示藥品的認知和警惕性。
綜上所述,建立并應用高警示藥品安全屏障可顯著降低高警示藥品處方差錯率及不良事件發生率,促進高警示藥品的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可促進我院規范合理使用高警示藥品,并可推廣到其他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