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霞,孫雨菡,田文靜,劉靜△(.濟南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500;.濟南市市中區六里山街道辦事處干休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500)
在逐漸老年化的社會背景下,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動脈血管硬化作為血管腔體病變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素,在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1-2]。眾所周知,動脈硬化會導致動脈血管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動脈順應性下降,彈性層破裂[3],從而導致動脈管壁硬化,促進斑塊形成,從而增加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多數伴有血壓、血糖、血脂的升高,因此,明確血壓、血糖、血脂與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的相關性,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至關重要。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測算具有簡便易行、重復性高等優點,在健康查體及社區老年健康查體中被廣泛應用于評價頸動脈僵硬度。本研究對107名中老年查體人員的血糖、血脂、血壓與頸動脈僵硬度指數的相關性展開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濟南市機關醫院東院區健康查體人員及社區老年健康查體人員107例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血壓、血糖、血脂、頸動脈搏動指數數據完整的查體人員;②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在65歲以上。
排除標準:①有卒中病史(除外腔隙性梗死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②已經確診是繼發性高血壓;③近6個月內因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穩定性心絞痛住院治療;④近12個月內曾實施血運重建手術或在未來6個月內計劃實施血運重建手術;⑤確診過心臟方面疾病,如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臟病、嚴重瓣膜疾病等;⑥篩查時伴有心功能III、IV級的心力衰竭或近6個月內因慢性心力衰竭加重而住院治療;⑦有嚴重肝腎疾病或有惡性腫瘤病史。
1.2方法
1.2.1基線數據 采用問卷調查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個人病史及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狀況)等,進行一般檢查如測量身高、血壓及計算體質指數(BMI)等。
1.2.2血壓測量 按照標準血壓測量方法,統一使用歐姆龍(OMRON)上臂式電子血壓計為患者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內禁止吸煙、喝咖啡、飲茶,靜坐休息5-10分鐘。連續測量2次,間隔1-2分鐘,取2次數值的平均值。若2次數值相差5mmHg,則測量第3次,取3次數值的平均值。
1.2.3生化指標測量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ml,采用日立7600-110型全自動生化儀檢測低密度脂蛋白(LDL-C)、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等指標。
1.2.4頸動脈僵硬度指數的測定 使用三星S80彩色超聲儀,線陣探頭頻率為3-12MHz。患者取仰臥位,使頭后仰,側向對側,取樣深度4厘米,在距離頸總動脈分叉2厘米處清晰顯示頸動脈長軸,聚焦點位于血管前壁,留取動態圖像,應用超聲動脈僵硬度分析技術測量頸動脈各項參數。評價血管功能的參數指標包括順應性、擴張性、搏動硬度指數、彈性模數、應變率等。本研究選取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進行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分析血壓、血糖、血脂與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的相關性,P<0.05即視為變量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樣本基線特征 查體人員10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59例;平均年齡(68.76±10.84)歲;平均BMI(25.10±0.64)kg/m2;其中高血壓病例42例,糖尿病病例16例,高血脂病例26例;平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為(9.56±0.62),見表1。
表1 樣本基線特征
2.2血壓指數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的相關性分析和t檢驗 對受檢者的收縮壓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P<0.001,r2=0.24),即當受檢者收縮壓增加1mmHg時,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將預計增加約0.17(見圖1)。
圖1 收縮壓對動脈僵硬度指數的影響
對受檢者的舒張壓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二者不存在顯著相關性(P=0.85)。
對受檢者是否患有高血壓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受檢者是否有高血壓史會影響受檢者的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P<0.05)。無高血壓史的受檢者(M=8.20,SD=4.34)比有高血壓史的受檢者(M=11.61,SD=6.12)的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低。
2.3血糖指數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的相關性分析和t檢驗 對受檢者是否患有高血糖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受檢者是否有高血糖史會影響受檢者的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P<0.05)。無高血糖史的受檢者(M=8.40,SD=4.55)比有高血糖史的受檢者(M=12.74,SD=6.33)的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低。
2.4血脂指數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的相關性分析和t檢驗對受檢者是否有高血脂病史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無高血脂史的受檢者M=9.12,SD=5.33,有高血脂史的受檢者M=10.29,SD=5.53;受檢者是否有高血脂病史不會影響受檢者的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P=0.43)。
2.5其他基線特征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的相關性分析和t檢驗 對受檢者的性別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受檢者的性別不會影響受檢者的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P=0.74)。
對受檢者的年齡與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P<0.015,r2=0.14),即當受檢者年齡增加1歲時,左側頸動脈搏動硬度指數將預計增加約0.18(見圖2)。
圖2 年齡對動脈僵硬度指數的影響
動脈僵硬度是公認的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直接預測因子和獨立預測因子,是最早能夠檢測到的動脈壁功能和結構變化的指標之一,約30%的腦卒中是由頸動脈斑塊引起的。因此,檢測和控制動脈僵硬度會大大降低此類疾病及其所致死亡的發生。對此指數的關注和日常化檢測也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研究表明,多種因素會對動脈僵硬度產生影響,主要包括年齡、血壓、血脂、血糖、BMI等。李國杰[4]等人的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的血尿酸(UA)水平越高,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越高,大動脈彈性越減退,高血壓人群的動脈僵硬度明顯比健康人群更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為,機體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對血管壁的機械性牽拉增加,血管結構出現管壁彌漫性纖維硬化,血管壁平滑肌細胞增生,從而使動脈僵硬度增加。此外,衰老對于血壓的影響也會間接對動脈僵硬度產生影響。
本研究發現,中老年群體的整體平均搏動指數已處于較高水平,有高血壓或高血糖病史的中老年人動脈僵硬程度明顯較高,其中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收縮壓與搏動硬度指數呈正相關,舒張壓、空腹血糖則與搏動硬度指數無明顯相關性。受檢者年齡的增長同樣表現出搏動硬度指數的顯著上升。其他所測變量包括血脂在內,在此樣本中并未表現出與搏動硬度指數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說明,在中老年群體中,收縮壓、年齡的變化對于其動脈硬化指數的敏感程度較高,且有高血壓、高血糖病史的中老年人應更加關注其動脈硬化的趨勢,并盡早進行有針對性地預防和治療。在未來臨床的應用中,收縮壓發生異常的中老年人應及時對動脈硬化程度進行檢查和檢測,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需要持續關注相關指數。此外,可建議動脈硬化指數較高的受檢者通過觀測控制血壓,及早進行干預和降壓治療,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5]。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本研究樣本量較少(n=107),且參與者的所在地理位置具有較強的區域性。未來若有多中心、大樣本的相關研究,將對臨床有更精準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