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遵義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新生兒黃疸是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的新生兒常見臨床疾病。該病主要表現為鞏膜及皮膚黃染,患兒可伴有拒奶、煩躁等表現[1]。根據致病原因可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兩種,其中生理性黃疸通常可在發病1周左右自行恢復;而病理性黃疸存在神經損傷風險,嚴重時威脅新生兒生命安全,需要及早治療[2]。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藍光照射治療,具有確切療效。但藍光照射治療存在一定風險,可能導致患兒發生皮膚損傷、腹瀉等不良事件[3]。常規護理僅提供基礎護理,在風險防控方面存在不足。前饋控制護理是基于前饋控制理論形成的護理模式,通過前瞻性預判風險并針對性預防,進而提升護理質量。我院在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前饋控制護理,取得較好應用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研究。入組標準:①符合《實用新生兒學》[4]中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②符合藍光照射治療應用指征[4];③體質量≥2.5kg;④足月兒;⑤肝功能正常;⑥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孕周<37周;②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③合并膽道系統疾病;④合并免疫系統疾病;⑤合并內分泌系統疾病;⑥合并藍光照射治療禁忌證。采用信封法進行隨機分組,觀察組患兒52例,男30例,女22例,胎齡(39.48±2.83)周,日齡(15.79±4.32)d,黃疸程度輕度11例,中度28例,重度13例。對照組患兒52例,男27例,女25例,胎齡(39.54±2.76)周,日齡(15.85±4.26)d,黃疸程度輕度13例,中度29例,重度10例。基線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不良反應處置、治療基礎護理等。觀察組采用前饋控制護理:(1)構建前饋控制護理小組。小組由主管護師以上職稱護理人員、責任護士、管床醫師組成,護士長任組長。全體組員入組前均接受前饋控制護理業務知識培訓,考核合格后入組工作并定期開展考核。其中,責任護士負責護理方案的初步擬制;管床醫師針對患兒實際情況提出護理需求;護士長組織組員審核護理方案,并結合臨床經驗和文獻報道指導責任護士完善護理方案。(2)擬制前饋控制護理方案。責任護士預先對患兒及其監護人進行評估,前瞻性預判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點,結合文獻研究成果和臨床護理經驗提出針對性護理措施,形成前饋控制護理方案后提交小組審核,并結合組員提出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方案。(3)實施前饋控制護理措施。責任護士嚴格按照方案開展護理,確保消除護理風險點。①護患糾紛預防:根據監護人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和宣教內容,引導監護人充分掌握新生兒黃疸病程及藍光照射治療方案,取得他們的充分信任,同步疏解負性情緒。后續護理中,保持與監護人密切聯系,及時答疑解惑,避免產生護患糾紛。②皮損預防:責任護士采取沐浴的方式,重點對患兒臍部、臀部進行清潔,預防發生紅臀等皮膚損害。③感染預防:及時清潔病房并定時組織消毒,患兒器具嚴格落實專人專用,患兒之間做好隔離防護。④疾病預防:采用撫觸護理增強患兒體質,按照頭、胸、腹、背、四肢的順序進行撫觸,每個部位5-6次,由輕到重,手法輕柔但有力度,每天護理2次,每次15-20 min;同時,根據患兒病情及營養狀況,指導調整母乳喂養量和頻率。⑤副作用預防:在管床醫師指導下,適當補充維生素B2以預防藍光照射副作用,同時口服葡萄糖促排總膽紅素。⑥哭鬧預防:在撫觸護理基礎上,密切觀察患兒情緒,及時進行安撫,預防哭鬧發生。(4)總結提升前饋控制護理效果。護士長每天結合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患兒病情、監護人反饋等信息,評估護理措施落實效果,及時進行總結講評,進一步完善后續護理措施。
1.3觀察指標 ①黃疸情況:護理前、護理3d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檢驗血清總膽紅素(TBIL)水平,并計算黃疸指數,評估患兒黃疸康復情況。
②治療效果評價[5]:參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評價標準,在治療3d后進行評價。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黃染癥狀消失、TBIL恢復正常值為顯效;黃染癥狀及TBIL明顯改善但尚未恢復正常為有效;黃染癥狀及TBIL無明顯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③體質量及睡眠質量:護理前、護理3d后,對患兒進行稱重獲取體質量,并計算體質量增量;護理期間記錄患兒睡眠時間及哭鬧情況。④不良事件:記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3.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兩組TBIL及黃疸指數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TBIL及黃疸指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TBIL及黃疸指數比較(±s)
表2 兩組TBIL及黃疸指數比較(±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
2.3兩組體質量及睡眠質量比較 觀察組體質量增量高于對照組,熟睡時間長于對照組,哭鬧頻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體質量及睡眠質量比較(±s)
表3 兩組體質量及睡眠質量比較(±s)
?
2.4兩組不良事件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事件比較[n(%)]
新生兒黃疸可對患兒神經系統產生損害,進而影響其智力發育,嚴重時威脅患兒生命安全,需要及早救治。藍光照射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手段,通過光作用促進游離的TBIL結構改變,進而通過尿液和膽汁排出體外,以達到調節TBIL水平的目的。該方法簡單易行且安全有效,但新生兒機體發育尚不完善,治療過程中易發生不良事件。同時,患兒病情易導致其監護人心理狀態波動較大,進而誘發醫患或護患糾紛[6]。因此,在新生兒黃疸的藍光照射治療中仍存在較多風險點,提前預防有助于治療效果及護理質量的提升。
前饋控制的概念來自于管理學,指通過綜合信息、分析規律、預測風險、提前干預等步驟,將可能發生的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的管理方式。前饋控制護理正是基于此理論,通過評估患兒及監護人情況、篩查治療過程中風險點、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提供精準、高效的護理服務,促進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7]。風險防控是前饋控制護理的主要價值。本次研究中,觀察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前饋控制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中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較于常規護理具有更好的風險防控作用。
本次研究還發現,護理后觀察組TBIL及黃疸指數均低于對照組,而體質量增量高于對照組,熟睡時間長于對照組,哭鬧頻率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前饋控制護理能夠促進新生兒黃疸患兒黃疸癥狀改善和身體發育,維持良好的睡眠及情緒狀態,有利于提升治療效果。前饋控制護理中采用的撫觸護理被證實能夠促進新生兒母乳攝入量增加和維持穩定的情緒狀態,對新生兒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8]。同時,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也有助于患兒維持穩定的機體狀態,進而促進治療效果提升[9]。護患溝通質量直接影響健康宣教水平。本次研究中將護患糾紛作為一個重要風險點進行預防,根據監護人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和宣教內容,引導監護人充分掌握新生兒黃疸病程及藍光照射治療方案,取得他們的信任和配合,確保護理措施能夠得到有效落實[10]。
綜上所述,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前饋控制護理有助于減輕患兒黃疸癥狀,促進體質量、睡眠質量及治療效果改善,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