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35)
壓力性損傷作為臨床一種常見并發癥,多出現在患者臀部、肩胛部和髖部等位置,主要表現為局部紅腫、液體滲出和潰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2]。因1期壓力性損傷在臨床實踐中很難被識別,當檢查時,絕大部分的患者實際上已經是2期壓力性損傷,該階段患者可出現皮膚損傷和水皰等癥狀[3]。若未對2期壓力性損傷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措施,則可致病情惡化,不僅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復,還會間接增加其家庭經濟壓力。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對于特殊患者壓力性損傷護理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采用高效的護理措施有助于促進壓力性損傷好轉,改善預后[4]。現階段,對于壓力性損傷采用的常規護理管理雖具有一定效果,但仍未達到理想效果。故有必要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方式以提升其護理效果。作為一種新興的護理管理觀念,規范化護理管理可通過強調護理管理的規范性和系統性,以提高護理質量,并且已經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5]。基于此,本研究通過選取70例2期壓力性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實施規范化護理管理的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面門診及下屬社區站就診的2期壓力性損傷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5)與觀察組(n=3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納入標準:①參照2016年美國國家壓力性損傷咨詢委員會確認的壓力性損傷分期標準[6]確診為2期壓力性損傷的患者;②患者及照護者能進行有效溝通;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④依從性好,能配合開展護理工作;⑤本研究遵循《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臟器衰竭;②處于生命終末期;③患有精神科診療疾病或認知行為異常;④合并惡性腫瘤;⑤凝血功能異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或n(%)]
注:MNA-SF為微營養評定法簡表(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short-form,MNA-SF)評分;BMI為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管理方式,具體如下:①接診后,由醫生評估其創面,并根據患者個人情況開具治療單,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并向其發放健康教育資料;②按標準流程為患者換藥,并告知其相關注意事項;③出院時,告知患者定期來院復檢,對于未按時復診的進行電話回訪,統一于3個月后進行回訪。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規范化護理管理,具體如下:①組建護理管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作為小組長,主要任務是管理小組的常規事務和其他相關內容,小組其他成員包括2名科室經驗豐富且具有至少3年護理工作經驗的護士、1名家庭醫生,其中護士負責觀察患者病情發展、加強皮膚護理以及積極進行健康宣教;家庭醫生負責壓力性損傷病因、治療及預防原則相關知識點的培訓工作。②開展小組培訓:小組長與家庭醫生不定期地為小組的成員提供有關壓力性損傷規范化醫學專科知識及專科護理內容的培訓,確保其能夠熟練地掌握創面的病情觀察、清創換藥及專科護理方法。同時,小組成員也需要對患者的個人狀況,如意識狀態、營養狀況、治療方法等進行綜合評估。學習關于濕性愈合的相關理論,熟悉創面處理的基本原則,并能夠準確地判斷壓力性損傷的種類、分期及形態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護士選擇合適的敷料,并熟練掌握相應的護理標準操作,及時替換敷料,清潔創面,并仔細記錄護理狀況。③規范化護理方法:小組護理成員應積極地與患者進行交流,掌握患者對壓力性損傷的了解程度,結合患者功能狀況以及自理能力等個人因素,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多注意檢查創面和周圍皮膚的狀態,用溫水清洗。此外,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波動,如果發現有焦慮、抑郁或緊張等情緒產生,應立即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以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使其積極地配合治療方案的進行。④進行持續的隨訪:依據具體狀況,為患者建檔立卡,創建個人的健康記錄,簽約家庭醫生及護士每周至少一次視頻/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個體情況,解決照護者遇到的問題。每月上門訪視一次,現場查看患者健康狀況,及時調整壓力性損傷預防方案。
為最大限度執行醫聯體模式下分級診療制度,在提高滿足醫保報銷比例基礎上降低患者院外并發癥發生率,患者均統一與創面門診及下屬社區站持續診療21d,患者居家期間,家庭醫生及小組護理成員積極向患者交代相關注意事項,囑咐患者積極配合。干預后3個月內隨訪,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均無脫落、失訪。
1.3觀察指標 ①創面愈合情況:采用壓力性損傷愈合評價量表(PUSH)[7]評價相應時間點(干預第7天、第14天、第21天)創面愈合情況,該量表總分為0-17分,包括壓力性損傷面積、滲液量、創面組織類型3項要素。對每處壓力性損傷利用PUSH量表進行首次評價,常規每周一次和末次評價,若有換藥或創面變化時則隨時給予評價。②疾病轉歸情況:干預3個月后,對患者臨床轉歸情況進行統計并比較,其中,所有的癥狀均消失,壓力性損傷創面得到完全愈合為痊愈;所有的臨床表現和癥狀均得到明顯的緩解,壓力性損傷的創面面積比以前減少至少25%為好轉;如果癥狀沒有得到緩解,并進一步惡化則為加重。③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8]從軀體功能(0-100分)、心理功能(0-100分)、社會功能(0-100分)、物質生活形態(0-100分)四個維度評估兩組首診當天、干預3個月后生活質量水平,各維度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AS9.2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進行統計描述,組間差異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檢驗;正態定量指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存在醫學統計學差異以P<0.05表示。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BMI、BMI分類、營養篩查[采用微型營養評定簡表(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Short-Form,MNA-SF)評分]、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評分]、既往壓力性損傷史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 干預第7天、第14天、第21天,觀察組PUSH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USH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PUSH評分比較(±s,分)
注:與首診當天比較,△P<0.05。
?
2.3兩組疾病轉歸情況比較 干預3個月后,兩組疾病好轉率、加重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但觀察組痊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轉歸情況比較
2.4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GQOL-74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GQOL-74各維度評分比較(±s,分)
注:與首診當天比較,△P<0.05。
?
壓力性損傷主要產生原因是身體的某一部分長時間受到壓迫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從而引發缺氧、缺血和營養缺乏等問題,最終可能導致組織壞死、變性甚至潰爛[9-10]。盡管壓力性損傷不被歸類為嚴重的急性疾病,但其可延緩患者的康復進程,并導致其需要更長時間的臥床,從而陷入惡性循環[11]。有研究[12]表明,對于壓力性損傷患者治療期間,應加大護理管理力度,以促進其健康恢復。而常規護理管理模式中的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及細節性,導致護理效果一般。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管理方式以提升護理效果,對于壓力性損傷患者獲得良好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作為近年來較為流行的護理方式之一,是通過標準化和有序化的手段來規范護理流程,并通過對護理人員提出規范化的要求,從而提高整體護理服務的質量[13]。本研究嘗試通過對2期壓力性損傷患者實施規范化護理管理,以觀察其應用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第7天、第14天、第21天,觀察組PUSH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可有效促進2期壓力性損傷患者創面愈合。分析其原因在于:護理管理小組的成員通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發展、加強皮膚護理,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小組成員接受規范化護理培訓后,能夠熟練掌握創面護理方法及其基本原則,實施適宜的護理措施,促進創面的愈合。積極與患者交流,關注患者的情緒波動,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有助于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增強其依從性,進而提升護理效果。通過持續的隨訪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解決照護者遇到的問題,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調整預防方案,有助于進一步促進患者的康復。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痊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2期壓力性損傷患者中實施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的安全性較高,其原因可能與通過規范化護理管理能夠全面規范并提高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可進一步保障清理創面及消毒工作的有效性,避免多次清創,從而降低創面生長受阻和細菌感染的風險,進一步預防創面感染的發生有關。本研究結果發現: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2期壓力性損傷患者中采用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可提升其生活質量水平,究其原因是:在規范化護理管理過程中,護士指導患者注意檢查創面和周圍皮膚的狀態,多采用溫水清洗,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軀體功能。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波動,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可以減輕負性情緒,提升患者的心理功能。護理人員與患者的交流也有助于建立更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提升患者的社會功能。在隨訪過程中,通過每周至少一次視頻/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情況并解決照護者遇到的問題,可以提升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且創建個人的健康記錄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健康恢復狀況,便于及時調整壓力性損傷預防方案,為其提供更為高效的護理措施。同時,隨訪過程中的交流和解決問題亦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功能;而每月上門訪視一次,則有助于提升其物質生活形態。上述因素對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均具有正面意義。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能夠顯著改善2期壓力性損傷患者創面愈合情況及轉歸情況,并提升其生活質量。此模式可為今后2期壓力性損傷患者護理管理方法的改進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