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王英麗(.陜西省志丹縣人民醫院,陜西 延安 77500;2.陜西省洛南縣醫院,陜西 商洛 72600)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因冠狀動脈持續性、急性缺氧缺血影響,導致心肌發生壞死,以吸煙、暴飲暴食和激動過勞等為主要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多為胸骨后疼痛[1]。PCI(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擴張術)是目前臨床治療此疾病的常用方法,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其屬于有創治療,易發生術后并發癥,如冠狀動脈再狹窄,影響預后。故而,術后及早進行有效、合理的治療非常重要。以往西藥的應用雖然能取得一定療效,但長期治療易產生耐藥性,影響整體效果。報道[2]顯示,血府逐瘀膠囊為中成藥,其具有清除自由基、調節血脂和促使血液黏度下降等優勢,而且還能對血管內膜增生抑制、使受損球囊的血管再生內皮功能改善,同時還能抑制血管重構。本文以接受PCI手術治療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者為對象,分析血府逐瘀膠囊的作用價值。
1.1患者基礎資料 于2021年3月開始研究,于2023年3月結束研究。選擇此時段我院收治的接受PCI手術治療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者為對象,共84例。研究開展已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采取隨機抽簽法分組,即A組(n=42)、B組(n=42)。性別方面,A組男∶女=24∶18;B組男∶女=25∶17。年齡方面,A組61-84歲,平均(73.63±3.57)歲;B組62-85歲,平均(73.61±3.49)歲。合并癥方面,A組2型糖尿病25例、高血壓27例、高脂血癥30例;B組2型糖尿病24例、高血壓26例、高脂血癥32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結果相近(P>0.05)。
1.2入選與排除標準
1.2.1入選標準 ①西醫診斷依據:根據《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建議》[3]中表述;②中醫診斷依據:為心血瘀阻證,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用版)》[4]中表述;③確診依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且在24小時內同意接受手術治療;④對研究內容同意并自愿參與。
1.2.2排除標準 ①原發性疾病,涵蓋肝、腎、腦、肺等;②伴心律失常、心衰;③短期內有其他大型手術治療史;④藥物禁忌證;⑤不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3方法 于術后,A組采用西藥治療。用藥如下:阿司匹林(生產廠家:Bayer S.p.A.;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71021)100mg;酒石酸美托洛爾片(生產廠家: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5392)25mg;氯吡格雷(生產廠家: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3115)75mg,阿托伐他汀鈣片(生產廠家:瑞輝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408)40mg。所有藥物均口服,1次/天。持續用藥12個月。
B組則在西藥治療基礎上應用血府逐瘀膠囊(生產廠家:天津宏仁堂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2020223)3粒,口服,3次/天。持續用藥12個月。
1.4指標觀察
1.4.1心絞痛發生率 用藥后,統計并分析兩組(A組、B組)心絞痛發生率。
1.4.2術后再狹窄發生率、治療有效率 用藥后,統計并分析兩組(A組、B組)術后再狹窄發生率。治療有效率分析,判定標準可根據有效、無效形式劃分,其中,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可知各血管分支暢通,且血液生化指標呈下降趨勢,符合條件為有效;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可知出現血管再狹窄情況,或是心臟病突發事件再發生,血液生化指標呈遞增趨勢,符合條件為無效[5]。
1.4.3再狹窄血清生化指標 治療前后,檢測再狹窄血清生化指標,即NO(一氧化氮)、CRP(C反應蛋白)和ET-1(內皮素-1)。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7.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心絞痛發生率 A組心絞痛發生率為28.57%,高于B組的7.14%,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絞痛發生率比較[n(%)]
2.2術后再狹窄發生率、治療有效率 A組術后再狹窄發生率為28.57%,高于B組的9.52%,差異顯著(P<0.05);A組治療有效率為66.67%,低于B組的88.10%,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再狹窄發生率、治療有效率比較[n(%)]
2.3再狹窄血清生化指標 治療前,A組、B組再狹窄血清生化指標相比,結果相近(P>0.05);治療后,相比A組,B組NO更高,CRP、ET-1更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再狹窄血清生化指標比較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PCI術式為常用手段,手術治療的應用雖然具有較好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如易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冠狀動脈再狹窄等[6]。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就引起PCI術后冠狀動脈再狹窄的發生原因歸納總結如下:①血管壁局部受損導致細胞增殖與基質過度合成,形成內膜增生;②晚期血管重塑縮小血管;③球囊撤壓后即刻出現急性彈性回縮;④因支架內、邊緣等部位的內膜增生過度造成。
于術后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是當前臨床治療老年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再狹窄的常見方法,以西藥的應用最為普遍,但由于開展術后再狹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而長時間的西藥治療易使患者出現耐藥性,且整體治療效果及預后不佳。故而,建議患者另尋一種更為有效、合理的治療方法。中醫學指出,心肌梗死的范疇為“卒心痛”“真心痛”,其發生原因為氣虛運血無力,氣滯于肺;一旦出現氣滯,則會造成血瘀,只有保證氣行才能更好地確保血行;肺失宣降,津液內停,從而形成痰液[7]。本文選用的血府逐瘀膠囊應用了血府逐瘀典型藥方,即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其組方包括:9g牛膝、9g當歸、4.5g川芎、9g生地黃、4.5g桔梗、12g桃仁、6g甘草、9g紅花、3g柴胡、6g枳殼及6g赤芍),所選用的方劑是根據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且配合牛膝與桔梗組成。其中,紅花、桃仁為君藥,前者具有活血祛瘀效果,后者能達到破血行滯的目的。川芎、牛膝和赤芍為臣藥,其中,牛膝則能達到止痛祛瘀和疏通經絡療效,能確保引血下行;赤芍、川芎則有活血化瘀效果。柴胡、枳殼、當歸、生地黃和桔梗為佐藥,其中,柴胡有疏肝解郁療效,枳殼與桔梗可起到理氣行滯的目的,三種藥劑共有理氣行滯功效。甘草為使藥,則能夠對上述藥劑調和。聯合應用以上藥劑,則有舒經理氣、止痛祛瘀和益氣活血作用[8]。
在本次研究中,根據表1、表2結果分析可知,治療后,A組心絞痛發生率為28.57%,高于B組的7.14%(P<0.05)。A組再狹窄發生率為28.57%,高于B組的9.52%(P<0.05);A組治療有效率為66.67%,低于B組的88.10%(P<0.05)。說明血府逐瘀膠囊的實施具有良好效果,能有效降低患者心絞痛、術后再狹窄的發生。分析其原因為,血府逐瘀膠囊能使血液黏度降低,將自由基清除,對患者血脂指標進行調節,同時還能對血管內膜增生予以抑制,避免血管重構,對PCI術后冠狀動脈再狹窄情況的發生起到一定預防效果,而且,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病癥的治療,活血化瘀法的實施,具有一定有效性,有利于患者病情改善。根據表3結果分析可知,治療后,相比A組,B組NO更高,CRP、ET-1更低(P<0.05)。說明應用血府逐瘀膠囊有利于改變血管再狹窄生化指標,促進其恢復至正常水平,具有一定應用價值。
總之,對接受PCI手術治療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者予以血府逐瘀膠囊治療,效果理想,可降低心絞痛、再狹窄發生,利于病情改善,加快機體恢復,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