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靜
中小微民營企業對青島市營商環境總體上比較滿意,但仍需要精準施策,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企業是營商環境的主體之一,對區域營商環境最具發言權。營商環境好不好,市場主體說了算。民營企業對營商環境的看法更是評價區域營商環境的晴雨表。我們選取了青島市內近百家中小微民營企業進行調查。調查顯示,中小微民營企業對青島市營商環境總體上比較滿意,但政府服務的主動性、政策壁壘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需要精準施策,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改善企業營商環境取得的成績
首先,企業對政務環境改善總體感到滿意,特別是服務態度、服務效率等方面改善最為明顯。長期被企業詬病的吃、拿、卡、要等現象很少遇到,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也基本消失。企業對注冊審批、政府部門服務效率以及辦事透明度等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審批環節簡潔的比例達到71.21%,對政府部門服務滿意的比例達78.79%,透明度很高的比例為71.21%。這些數據充分說明,在市委的領導下,青島市上下不斷解放思想、改進機關工作作風以及狠抓政府服務質量取得了明顯成效。
其次,市場環境方面變化較為明顯。比如,對小微企業的減費降稅政策給與了積極評價,被調查企業普遍反映政府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對企業幫助效果明顯,認為幫助很大的占37.88%,有一定作用的占30.3%。
再次,在社會服務方面,企業給予了較高評價。調查中問道“貴企業周圍的一些服務單位提供的服務是否能夠滿足貴企業的需要”時,回答“基本滿足”和“完全滿足”的比例達90%以上。
第四,企業面臨的法治環境得到優化。不僅企業依法經營的意識得到提升,而且政府、社會的法律意識也在增強。企業訴求糾紛集中在商業往來的合同方面,與員工的勞資糾紛很少。一旦遇到糾紛,選擇通過訴訟解決的比例最高,為25.76%。
上述事實說明,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力推的轉變政府職能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山東省委、青島市委提出的“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了民營企業的充分肯定,為民營經濟的培育、成長壯大奠定了基礎。
營商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
首先,政府主動服務意識不夠。具體表現在很多企業不知道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有的是同行交流獲得的,有的是通過非官方渠道獲得的。當問道“您認為公共服務平臺(管理咨詢、創業輔導、人員培訓、信息服務等)在服務企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最多選三項)”時,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不熟悉,無法開展有效服務;服務機構、服務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概念模糊;布局不均衡、交通不便。這為今后政府提升服務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政策壁壘十分突出。有的企業家反應,各個區市招商引資競爭激烈,為了確保稅源,對分支機構設立限制很多,一旦被確定為非稅源地就無法享受稅收、人才補助等各種優惠政策。目前,辦公在A區,納稅在B區的現象較為突出。對于企業而言,跨區域經營是常見的形態。如何平衡和協調區域政府之間的關系,打通政策壁壘是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議題。
第三,企業物流成本高。訪談中企業家普遍反映青島的物流成本高于省內的臨沂市。部分企業家提出,應利用閑散場地成立集中統一的物流園,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有利于招商引資,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
第四,企業融資困難。從銀行貸款情況看,認為不困難的僅占22.27%。這說明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型民營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情況很不樂觀。當問到融資難的原因時,排在第一位的是可抵押物少、第二位的是融資渠道少、第三位的是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貸款援助少。
第五,經營場地受限。從調查情況看,受制于原有的規劃等原因,企業場地有限,企業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比如,擴建工廠廠房、擴大營業面積的需求因為土地供給限制無法滿足。這一點在老城區尤為突出。
上述問題是青島市營商環境存在諸多短板的一個縮影,既反映了營商環境的地域性差異,也說明我們貫徹落實《青島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及其配套政策文件還有很大的缺憾。這給我們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對策建議
首先,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優化營商環境不僅是增強地方發展的軟實力,更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法寶。地區間發展差距,表面看是經濟數據的差距、企業數量和質量的差距,實際上更多是營商環境的差距。當下,全國各地都在積極行動,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出實招、放大招,形成了你追我趕的競爭局面。青島也不甘人后,制定并出臺了相關規劃和專項行動方案。我們要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上來,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推動機關作風大轉變、營商環境大優化、招商引資大突破,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動營商環境“上軌道、上臺階、上水平”,努力使轄區內經濟整體實力在短期內實現飛躍。
其次,精準施策,打好組合拳。一是狠抓政策兌現落地。組織相關人員仔細研究上級出臺的各項政策,弄懂吃透,匯集成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主動送政策上門,讓中小微企業知曉并及時享受政策紅利;二是堅持“有需必應、無事不擾”。深入一線,當好“店小二”,切實增強為企業服務意識;三是要素跟著項目走。抓項目、抓龍頭企業、抓園區,大力提升全要素供給能力,提高配置效率。四是貫徹落實“非禁即入”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格按照相關文件要求,不搞額外設限,實行超前服務。五是牢固樹立依法辦事理念。一方面平等保護市場主體權益,另一方面深入推進雙隨機抽查的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綜合化建設,打造公開透明有序監管環境。六是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對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進行隆重表彰,大力營造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
再次,創新工作思路,破解企業遇到的難題。一是強化領導。成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聯席工作會議制度,把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二是進一步落實領導班子成員包保企業制度。尤其關注中小微民營企業,要經常深入中小微民營企業,聽心聲、聽建議、聽訴求,真心實意地為企業家解難題、辦實事。三是定期舉辦中小微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全面了解他們的急、難、愁、盼,然后制定問題清單、落實責任清單。四是發揮駐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作用。通過代表視察、專題調研等方式,了解中小微民營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向相關部門提出議案或者建議。
第四,加大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幫扶力度。中小微企業本身實力有限,很難拿出大筆資金用于科技研發,因而這些企業科技發明和技術專利擁有量很少。為此建議,一是加大企業研發投入補助。實施企業R&D投入引導計劃,對中小微企業R&D投入增量進行補助,引導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二是扶持中小微企業成長。積極組織符合條件的企業參加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備案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評定工作,助企享受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和所得稅優惠政策。三是配合上級部門開展“科技企業服務月”活動。加強科技企業相關扶持政策宣講,開展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培訓,增強企業創新意識,精準對接政策,為企業辦實事,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四是評聘科技創業導師,為中小微企業創業者提供創業輔導服務。
第五,拓展企業運營空間。利用城市更新改造的有利時機,爭取為企業孵化發展預留新的空間。要抓住老舊小區改造機遇,在低效片區改造過程中,通過盤活低效的閑置用地,積極引入優質項目,培育壯大新動能。要特別注意利用老工業廠房、閑置樓宇、里院等存量空間,提供混合型產業空間,吸引年輕人入住生活和創業,形成產城融合的低成本創新空間。
第六,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從本次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沒有走出去的計劃,這一方面是實力限制使然,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很多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信心不足。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加強宣傳引導,使廣大民營企業認識到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意義,同時加大服務力度,定期對企業進行培訓和輔導,幫助企業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推薦有豐富經驗的跨國中介組織協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推動企業抱團出海,爭取更多的國外客戶訂單。
(作者系中共青島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副教授)